APP下载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

2021-07-28祝怀新

中国德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道德感受教育者科学知识

祝怀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各界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要素是人,其中生态文明素质是人不可或缺的素质。由此,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播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生态环境认知。要受教育者形成强烈的生态环境意识,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生态系统,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单就生态环境知识的学科性质而言,它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有必要借助于这些自然科学学科教学,向受教育者传授生态环境科学知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复杂关系,识别人类行为的后果,为他们未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培养生态价值观与道德感,形成生态文明素质。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而人类活动受其思想观念支配。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因此,生态文明教育除了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外,还必须借助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来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养成人们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引导生态保护实践活动,构建生态行为模式。一个人的生态文明素质最终体现在其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模式之中。正确的生态观及其支配下的行为模式则能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错误的生态观及其支配下的行为模式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成与恶化。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无疑要引导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其掌握的知识,以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道德感投身到生态环境的保护與改善的实践中去,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以培养受教育者生态文明素质为目标的生态文明教育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也只有通过整体的教育过程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具有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正确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新一代高素质公民。

【作者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市学习与生活促进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道德感受教育者科学知识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饮料瓶中的云
道德与现代性启蒙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
道德感与自然权利
梦想中的学校
正义的别样寻求:古代“母杀子”叙事中的悲情与道德
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