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胜利者效应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021-07-28王晓娜景秀美

中国德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成长型个体优势

王晓娜?景秀美

当识别出自己的显著性优势后,要想产生长远的积极效应,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意向性,刻意强化自己的优势。运用优势是直击“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核,基于“行动视角”,象征着一种积极的、建构性的好习惯、好行为。

“胜利者效应”是指动物在战胜一些较弱的对手后,再与更强的竞争者较量时,胜算将比直接面对强敌大得多。伊恩·罗伯逊的研究揭示,这个效应同样适用于人类。成功将会改变人脑中的化学效应,使人更加能够集中注意力,变得更加聪明、自信,且更具攻击性。获得的胜利越多,人们就越能持续下去。浙江大学的胡海岚教授研究发现,先前6次胜利的经验彻底地重塑了地位低的老鼠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使其不需要外力便可重拾信心。北师大边玉芳认为,教育界存在“马太效应”,即失败的人总是越来越无助,成功的人总是越来越勤奋。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习得勤奋,而不是习得无助。有关研究表明,失败是对自我的威胁,它破坏了学习动机,个体借鉴成功的经验比吸取失败的经验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伦敦大学学院塔利·沙洛特的研究表明,真正的改变,从来都不靠威胁自己实现,只有强调一个人的进步,及时给予奖励,才能驱动大脑有效学习。以上研究证明了胜利者效应的潜在作用机制,唯有胜利,方能塑造胜者和勤奋者,“胜利,才是成功之母”。那么,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该如何将胜利者效应具体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呢?

一、识别并运用性格优势

由胜利者效应得知,能时常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学生通往更大成功的关键。那么,学生该如何时常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最美好的一生是活出了自己优势的生活。性格优势是个体对自身拥有优势的知觉,优势运用是个体所感知的对自身整体优势的运用情况。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性格优势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性格优势,如果有意识地践行和运用它们,就会极大限度地增强个体的体验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广泛使用优势时,个体会觉得更像真实的自己,活力度、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提升,从而发挥出最大的功能价值和潜能,体验深度的幸福感。

以往研究表明,拥有性格优势是充实生活的前提条件,但有研究显示,了解优势并不能提升价值感,只有运用优势、践行优势才可以达到效果;深化个体对优势的重新认识和反思,从而体验到更强烈的主观幸福感和深刻的意义感,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优势干预研究表明,一个星期内每天以新颖的方式运用显著性优势(得分最高的前五项优势,用VIA-IS测量)将会增强个体幸福感、降低抑郁症状,效果长达六个月。纵向研究显示,使用性格优势与自尊、活力、积极情感显著相关,预测个体幸福感的增强。也有研究把优势运用视为优势与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之间的一座“桥梁”,发现优势运用与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相关。

综上所述,当学生使用性格优势时,会增强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如果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可以感受到使用优势所带来的积极反馈,将有助于学生实现更大的突破。那么,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首先,可以使用性格优势有关问卷(VIA-IS或中文版的中长处问卷),识别出学生的性格优势,让其看到自身所固有的或潜藏的积极力量。其次,可以让学生将显著性优势写下来,贴在书桌上,时刻激励自己。因为积极品质不仅是学生自信、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也是一股抵御疾病和风险的预防性力量,是学生身处逆境和黑暗里的一道光。

当识别出自己的显著性优势后,要想产生长远的积极效应,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意向性,刻意强化自己的优势。运用优势是直击“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核,基于“行动视角”,象征着一种积极的、建构性的好习惯、好行为。亚里士多德说:“人类之善行,从亲身实践开始。可以通过践行美德行为,再养成美德……可以通过践行公正的行为而变得公正,通过践行自我控制而变得自控,通过做出英勇的行为而变得勇敢。”

班主任可在班级内建立学生的优势档案库,将学生每天运用优势的情况详细填写在档案库里,定期向学生分享优势档案里的内容。比如,可以利用学生的学科优势成立讲题小组;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某些优势为班级服务,各司其职,比如洞察力、领导力、团队合作和公平得分较高的学生可任命为班长,热情、善良、宽容的学生可担任卫生委员一职,思维开阔和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任命为学生委员,而那些上课爱说话的同学,可利用其善于表达的优势与某学科优势结合起来,让其为学生讲题。

我们都是自己行为的观察者,通过观察自己做的事情得出对自我的结论。正所谓“做好事,成好人”,个体行为会影响个人叙述的生成,重构自我概念,最终通过改变行为来创造新的诠释。当学生优势得到外界认同和赞赏,会激发自我观念的更新:我一定是那种具备创造力、责任心、有团队合作能力的人。学生能够发展出更加积极的自我概念,该观点不断被建构和反复强化,进而引发持续的改变。

二、发挥目标分解的力量

人若没有目标,就像船少了舵。亚里士多德认为,积极的幸福意味着具有目标感和美德的美满生活。在意义治疗大师弗兰克尔看来,“目标”和“意义”是抵抗沮丧及一系列焦虑失调症的保护性因素,一个人只有通过构建“目标和意义的积极信念系统”,才能建立精神的健康。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目标性”是青少年维持个体生命力的关键指标,青少年的重要任务就是带着“夯实的志向和目标感”,从童年中走出来。威廉·戴蒙认为,目标决定青少年人生的丰盛度,目标能够編排整个人生,不仅为人生带来意义感,更为持续的学习和成就带来鼓舞和动力。青少年需要抱着一个认真的目标,一个能够赋予生命意义感和方向感的目标,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兴趣全心地投入和奉献。Carol Ryff的研究表明,目标、个人成长、关系构建技能、对人生的掌控感以及积极的自我形象是构成幸福的核心要素,决定个体身心健康。

当学生通过较高的自律手段管理自己,最终实现目标时,能感受一种强烈的控制感和意义感。由胜利者效应得知,能时常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即时反馈,将为更大成就作铺垫。人类的大脑天生抗拒大幅度的变化,宏大的目标需要更多的启动能量,一次做出太多改变,就很可能因为压力大而被迫停止。那么,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制定短期内、具体的、可执行的、有及时反馈的目标,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就可收获每次达成一个小目标所带来的胜利感,小目标的胜利可以增强个体控制感,并把内在控制感转换为现实控制力。根据心理学上焦点解决技术原理,“成功一小步”有助于“成功一大步”,“小步子”计划启动慢,但是加速度很快,“小步子”有滚雪球的效应,一旦获得了起始的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所以,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写下每天的目标,把原本笼统的目标细分成具体的任务,用一个个短期目标实现长期目标。没有具体计划的目标仅仅是愿望,班主任还要帮助学生制订每日、每周、单元与年度计划。比如,实现目标要经过哪些步骤?什么时候截止?怎么样评估目标完成的质量?在执行过程中,激励学生不断想象那个未来的更好的自己,将每一个分解的小目标可视化,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审视日常反馈,不断寻求让计划达成的最优解。

此外,把目标分解得越细致,越有助于学生准确地预估所需时间。研究发现,相较于“月”,用“天”作为时间计算单位,更容易启动执行任务,人们会觉得“天”比“月”更短,离截止日期更近。有研究者建议,把要做的事情细化为一系列“按照时间与情境组织起来的行动”。“事情”是模糊的、宽泛的、不具体的:我要写作、我要学数学、我要健身等,这样的计划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某些事情没有做完”的焦虑感。相反,写下具体的行为以及与之对应的时间与情境,能帮大脑形成“地点—行为”关联,到达特定的场景就会唤起特定的行为。例如,把“弥补数学弱科”写成“21:00~21:45,在自己房间里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再多做三道数学大题”,这样做能给大脑明确的“靶子”,让大脑知道该注意什么。

班主任可在班级内发起“每天在自己的生活里增加点小成就感”的活动,和学生一起商定每天的小目标。比如,增加“每天师生共读一本书”的固定时间。总之,分解的目标能够让每个小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实现,在完成每一个小任务后,学生会真切感受到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一个大任务背后,往往是分解的、持续的努力和付出。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方不远,就在脚下。没有当下一个个小目标实现的积累,所谓“想要的未来”不过是永远到不了的空中楼阁。所有想要的未来,都应该落实到“你今天接下来要做什么”。数百万个微不足道的小进步可以累积成大大的成就,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驱动着学生抵达价值感和意义感的彼岸。

三、塑造成长型思维模式

挫折、压力、困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胜利者感到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这种掌控感会帮助他们抵御压力。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又该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应对挫折,从挫折中获益,将其作为自我成长的营养品而非打击自信心的来源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被认为是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研究之一。在《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一书中,德韦克阐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表现,即认为个体智力、才能等素质是可塑的,通过努力、接受有挑战性的任务、改进学习策略和寻求适当的帮助,得以提升和发展;更注重學习过程而非结果;将挑战视为学习的契机和生长点,面对压力,选择用自身心理韧性抵抗挫折阴霾。2019年,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旗帜鲜明地从科学实践和实验的立场,以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揭示成长型思维的实践效果:成长型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经过成长型思维干预和指导的学生,他们更乐于接受学业上高难度的挑战,成长型思维干预对改变学生的消极信念、固定性思维以及学业成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坚信大脑的可塑性是构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前提,Lara Boyd在TED演讲中分享说,大脑终身都在变化,神经可塑性变化的最佳驱动力是个体行为,在促进学习方面,没有什么比刻意练习更有效果了,练习难度以及努力程度的增加会带来更强大学习能力,引起大脑中更大幅度的结构变化。所以,班主任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大脑科学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大脑是动态变化的,脑内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会随个体经验、实践、努力发生变化,比如尝试新挑战,跳出舒适区,健康的饮食、睡眠、运动,等等,个体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最终让学生懂得学习活动和脑力训练对大脑智力发展的影响,并掌握保持最佳学习状态的策略。

此外,班主任要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当学生表现优异时,班主任要夸他“努力”而非夸他“聪明”,对学生的表扬要具体,表扬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如付出、专注、坚持和创意、策略、方法等。比如,班主任带着好奇和惊喜问:“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做到的?”“刚才你表达的观点特别新颖,当时你是如何想的?”“为了攻克这道数学题,你尝试了不同的方法,我欣赏你这种认真尝试而专注的精神”“你内心这么痛苦,却坚持在学校努力学习,甚至把那么多笑脸带给身边的朋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

而当学生遭遇失败时,班主任要给出“具体方法”而非进行“人格评判”。比如,当学生迟到了,班主任不可随意批判学生说:“你就是一个懒惰、缺乏意志力的人。”班主任要描述具体事实并给予建设性指导:“早晨七点半到校,这是学校规定的,你今天迟到了十五分钟,我希望你明天安排好时间,你一直是个守时的孩子,我相信你可以做到。”当学生消极懈怠时,班主任要回应他:“你只是暂时没有解决问题。”一个简单的“暂时”就会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图景。班主任还可用隐喻或比喻的象征性手法给予学生鼓励:挑战是大脑的食物、有益的错误就像中药—良药苦口。

德韦克认为,人类的行为受信念的支配,抵达幸福还是痛苦,与信念有关。伊恩·罗伯逊说,真正的胜利者意识到成功最大的障碍是那些限制自身的信念,如:“我做不到,因为我不够聪明、开朗、上进、坚强……”所以,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激励自己,并将成长型思维模式海报张贴在班级内,每个学生都可以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基于成长思维模式的座右铭,贴在书桌上。比如,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没有挫败,只有反馈信息;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大脑就像肌肉一样,使用它越多,它就会越强壮;学习中的反馈是自己的朋友,它可以帮助自己;努力是一种载体,它需要方向和大小……

【王晓娜,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景秀美,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成长型个体优势
用“成长型思维”,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基于脑科学的成长型思维与学生学业成就提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用成长型思维助力孩子一生
画与话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