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路径

2021-07-28尹鑫徐洁

中国德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受教育者个体

尹鑫?徐洁

摘 要

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以整全发展和自我提升为基本动力,以共同体建构为载体,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集体的关系中追求人性的卓越。深入探析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为增进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和实现个体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应然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能力。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施充满机遇与挑战,在此境遇下,亟须将集体主义思想融入教育场域结构之中。为此,需要以家庭、社会、学校为立足点,在保持时代性、包容性的价值视域中培育受教育者关心自我、关心他者与关心国家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

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国家认同;个性发展

作者简介

尹鑫,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洁,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新时代培养中小学生“学以成人”的价值诉求,也是厚植集体主义思想情怀的必然要求。由此,深入阐释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理念,理性把握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的价值旨归,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对践行新时代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内涵

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是在继承传统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基础上的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它一方面强调在教育集体中培育受教育者的个性特质和国家认同意识,另一方面又主张通过集体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概言之,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是为了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

(一)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是在集体中提升个人主体间性的教育

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发生于集体之中,是个体成长的主阵地,集体为个体的发展创造了教育氛围,诚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换言之,唯有在集体之中,才能真正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所以说在集体中提升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因为“个性的发展存在于群性的陶冶之中”[2],受教育者在集体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的发挥依赖于社会生活、共同活动并对周围的事物自觉作出抉择。一方面,班集体作为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能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成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和批判思维的自主合作探究者,在集体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建构。另一方面,班集体作为亲密有爱的情感共同体,是学生养成道德主体意识、道德主体情感、道德主体能力的教育阵营。“只有基于集体思维,个人才能获取生活的意义,才能赋予行为以(道德)价值,才能产生丰富的个性,也才能获取人类的最大利益。”[3]只有让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落细。之所以在集体中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间性,是因为集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重要场所,教育主体间的关系非绝对独立,而是相对独立的状态。应针对不同的主体开展有区别的教学,善于挖掘个体的闪光点,促进主体间融合学习,在深度合作中思想互换,以欣赏的角度看待对方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和精神世界,促进自我转变。

(二)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是通过集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

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兼顾集体和个人的共同成长,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离开了集体的大环境,个体价值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无法彰显,也因此沦为“单子式”的个体,继而遭遇“生命的英雄纬度的失落”。集体能够为个体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通过集体活动进行教育,是培养个体理性和共在品质的重要途径。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还是教育的主体。正如马卡连柯所说,“集体是一个社会有机体,集体内部存在着机构、权能、责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4]集体的生命活力带动个体向前发展,在集体教育中个体对未来拥有憧憬,保持美好,并通过完成集体中的新任务来培养自身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样,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发展理论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认为“教育理论和事件中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基于一个切入点去妥善处理,即把年轻一代培养成集体主义者,在集体里,孩子们受到集体主义品质的熏陶,这是因为在这儿具备着从业务上、生活上、思想上团结孩子们的极为良好的条件”[5]。因此,集体是自我实现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中小学生提升自我修养和践行家国情怀的内在标尺。

(三)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是为了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的教育

按照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处于一定交往关系中的人,是历史的人、现实的人。社会中的人作为个人存在,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6]个人与社会具有辩证统一的内在关联性,个人在社会发展中有独立的空间,个人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社会的发展为个人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当一个社会抹杀个人意识,强调以集体意志规约个体的生命感觉,形成一种所谓的“规定”,每一种规定代表着把一个人的选择强加给另一个人,[7]集体的强制规定促使个人成为“平庸的多数”。而在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不仅要求集体得到发展,同时也要求个体在集体中得到成长。在此意义上,集体与受教育者个体是协同发展的,即“在承认集体优先的前提下,对个人利益和要求充分关照和体现”[8]。集体与个人的作用是相互的,集体尊重个体,并培养个体的集体主义认知、集体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意志和集体主义行为,从而推动集体聚合力量,充满活力。尤其是在人的培养中,学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实现育人功能,探索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其教育目的既要满足个人的发展,也要兼顾集体的发展,达到个人与集体进步的平衡。

二、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意义

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是形成国家热忱、集体归属、个体自为建构的主线之一,为培养时代新人指明方向,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建设的需要,也是道德建设统整价值观念、明确发展方向的需要。

(一)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激发中小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培育其对集体的价值认同、情感归属与精神依恋。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小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主要体现为对祖国这一集体的认同感。也就是说,集体与国家在学校教育层面具有一定程度的耦合性,因为国家是集体的延展和深化,集体是国家的雏形和开端。中小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最终将汇聚在国家认同的价值视域之中。在此意义上,新时代培育中小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即培养其国家认同意识。21世纪以来,强调国家、集体、个人的协调统一,以统整的思维审视集体主义教育,体现在“以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为轴心,以互利互惠为前提,以公平为杠杆,以奉献精神为向导,以共同富裕为现实追求,以共产主义为价值旨归,是一种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新型价值观体系”[9]。集体主义教育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有助于对中小学生集体主义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途径。此外,集体的全面发展为个体形成国家认同意识指明了方向,正如恩格斯曾指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0],集体主义教育推动中小学生自觉以集体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促使个体形成国家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有助于增强中小学生关心他者的意愿与能力

集体主义教育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在集体中,人与人的交往充分体现了对道德原则和思想共识的精神交流。这种交往体现在平等、互为主客的和谐关系中,是基于尊重、关爱与信任的对话,可促进主体间思想的接受、回馈与流动。集体主义的建构过程是一种交往反复,即“生产性的爱”,而非谋求功利的手段;其出发点是对他者的体谅与关怀,而非视自己为“王者”并将他者的存在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其归宿点是受教育者心怀家国一体的情怀,而非个体自私本性的揭露。在集体主义的教育阵地中,中小学生能够树立相生相成的交往理念,即“我”在主动自愿的给予中获得了与他人相联系的能力,随之把自己的生命活力、知识能力、兴趣与智慧、欢乐与审美等一切生命内容奉献给“外我生命”,使其得到成长和发展。[11]在共建共享中,服务他者是提升自我的形式,又是激发自我潜能、达到自我完善的阶梯,使个体在交往中不仅养成自觉服务他人的意识,而且促进了个人能动性的发挥,主动拉近与他者的距离,增强自身对他人的责任感,并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得以落实,充分体现了“爱人者当担责任……我感到我对整个人类负有责任,正如我感到我对我自己负有责任”[12]。正是有这种交往的道德意愿和责任担当,才使集体主义生活充满灵性和光芒。

(三)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具体表现为受教育者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个性,个体的独特性离不开全面发展的普遍性,全面发展随个体差异呈现不同的形态美并归宿于个性的自由发展,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3]。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均依赖于集体力量的发挥,因为集体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一方面,集体主义教育涉及的领域广泛,有助于中小学生打破界限,实现横向连接、内涵相容,促进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集体在更高视域下为中小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共性向度。中小学生对呈现的集体共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再通过规范的强化,从理性角度把握集体主义的社会角色,创造出对集体主义理念独属自我本性的觉解。

三、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

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必须抓住家庭、学校、社会“偶遇的机缘”,拓展格局。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落实需要经历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的过程,应营造传播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的氛围,创新集体主义教育宣传渠道,用好网络的多维空间。通过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全神贯注”的课程教学模式。从学风到家风,将“不言之教”与“具身学习”相结合看待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新思想生活的回归。

(一)氛围的号召:从情感到实践的起舞

社会是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并为集体主义思想的发声提供浓郁的氛围。在社会活动中,洞察集体主义本性,使“我”的个体感觉和偏好充满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企望,并在集体主义思想的陶冶下树立自觉的集体主义信仰。“若能将集体主义纳入学生的人生信仰体系,便可以通过集体主义信仰的力量更有力地统领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真正践行集体主义。”[14]

为了集体主义信仰的永存,我们需要从形而上的集体主义理论和形而下的集体主义践行入手。一方面,加强对集体主义理念的宣传,孕育一种具有时代性的集体主义精神图式,通过深入学习集体主义理论,从理性层面渗透思想情感。“理性的知识,只有在引导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获得他们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时才能激发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内化为他们的观点信念,进而外现为行动。”[15]集体主义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为了扩大对集体主义思想的宣传,应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共融,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宣传渠道的多元化,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以网络资源为载体促进集体主义思想的共享,拓展集体主义发展的空间链,使其以形象生动的形态走进学生的感知世界。另一方面,为了弥补集体主义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脱节现象以及过于政治化带来“思想的在世孤单”,需打造集体主义教育实体,“努力营造有利于个体价值充分实现的整体环境与氛围,培育能力主义,在集体中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16]。受教育者不仅在集体主义教育场所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对信念的外化,而且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内我”的自省开悟,由此,为培养具有独立意识、创新能力的时代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的沉醉:從“一群人”到“一个人”的情愫

马卡连柯是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指出“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教育”。作为学生集体和学生个人发展的主要场域,学校不仅寄托了一群人的价值向往,同时也彰显了学生个体的文化情愫。“一群人”视域下的集体,与学生个体性发展所传达的“一个人”,共同构成了集体主义教育最为深沉的“沉醉”性状。

学校作为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作为传承集体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应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为着力点实施集体主义教育。首先,课程内容不仅要涉及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丰盈学生的精神境域。学校要将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命成长中,以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选择性视角重新审视集体主义教育风尚的关联度。其次,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计划性、组织性等特点,有助于提高集体主义教育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应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打通集体主义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契合的通道,避免课程实施的“空中楼阁”。最后,落实课程评价的可持续发展意义,“这种评价理念与标准化考试不同,但需要与科学课程的评价整合起来,形成一种结果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统整性”[17]。通过课程的整合,可将集体主义思想中所固有的智慧都尽情地发挥出来,引导受教育者在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恪尽其责地扮演好自身角色。

(三)智慧的幸福:从学风到家风的穿透

集体主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既需要学校通过规范性教育抛出心系学生精神灵魂的细线,也需要家庭通过言传身教构建学生的思想蓝图。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的智慧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凝聚,它是从真善美的学风延伸到仁雅德的家风的持续作用,受教育者通过学风与家风的感染,在集体主义教育中获得幸福感。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滋养价值观念的起始线。第一,家庭是一种以亲情为纽带的社会生活集体,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能够促进学生集体人格的养成。尤其是家庭成员的陪伴,看似无言无形,但足以在学生的心灵世界种下集体观念的种子。第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价值观念是父母自身素养的反映。但现阶段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在科学文化素养、教养观念、教养知识与教养能力等方面表现得参差不齐,集体主义观念似恻隐的阳光被隐喻起来。为此,父母本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集体主义践行者的身份,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奉献自身的价值,成为孩子的榜样。第三,家风存在于家庭文化的时空中,“受教育者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集体主义理念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流淌,必然会悄无声息地受到家风的影响和熏陶”[18]。集体主义理念为家风注入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是社会培养人才的基石,因此,树立有集体味道的家风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苏联教育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辑译小组,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72.

[2]向春.群育:集体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08(2):50-52.

[3]辛治洋.回归道德教育的“集体主义”原则[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8-86+191.

[4]诸惠芳.集体主义教育的凯歌—马卡连柯与捷尔任斯基公社[J].教育史研究,2019(2):174-179.

[5]楊黎鸣.苏霍姆林斯基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9.

[7]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8]秦圣阳,段鑫星.个人本位抑或社会本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价值的话语衔接[J].江苏高教,2019(9):47-52.

[9]王生平.功利与奉献相契合的集体主义新内涵—评《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J].中国图书评论,2004(11):17-19.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11]岳伟,徐洁.培育生态人格—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使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18-22.

[12]弗洛姆.弗洛姆文集—我相信人有实现自己的权利[M].冯川,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127.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14]丁绍宏,王平.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目标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09-213.

[15]赵爱华.政治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版社,1998:4.

[16]张顺,韩建新.论中国管理文明传统及其创新性转化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61-65.

[17]王晓燕.课程统整视角下推进大中小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5):45-50.

[18]谢戬恒.新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受教育者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集体主义的原则是大学生ぴ谥耙倒婊中的重要原则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身为集体主义喝彩歌唱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