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规则教育策略

2021-07-28陆琳琳

中国德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排队规则法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模拟生活情境,通过特别的实践活动和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充分明确了规则要求,掌握了遵守规则的方法和技能。学生能够乐意接受规则约束,快乐地按规则行动。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确定了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遵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规则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小学低年级儿童法治观念的培育是在以儿童为本观照下的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笔者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探讨小学低年级规则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认同规则

规则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形成对规则的认同,树立对规则的信仰。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很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规则就是刚性的约束。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向低年级儿童讲述一大堆条文、规定,是很难让他们认同、理解和接纳的。对于儿童来说,儿童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立足于此的道德教育才是真实的,儿童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遭遇都是他们理解、体验规则不可缺少的素材。他们对自己身临其境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在实践调查中认识规则

教师在讲授“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时,首先给学生们布置了寻找校园里各种号令的任务:上课的铃声、出操的音乐、逃生演习的警报、放学排队的提示音乐等;其次课上引导学生们观察班级作息的时间表和课程表;最后让学生们再次聆听各种号令,发现不同号令所代表的含义,比如出操的音乐欢快,富有节奏感,学生们一听,就知道要精神饱满、踏步有力地排队行进。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调查,学生们不但准确掌握了各种号令的含义,了解了学校的时间安排,更快乐地适应了学校生活,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指令规则,同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实践调查少了说理的强加硬塞,多了学生个体的主动体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规则的认识。

(二)在情境再现中理解规则

教师在讲授“大家排好队”一课时,先进行了课前调查。结果发现,上午最后一节课后就是学生的用餐时间,铃响后,学生蜂拥而出奔向食堂。在食堂,学生排队等候就餐,但是身体贴着身体,后面的学生不断催促前面的学生,还一个劲地往前挤;饭领好后,由于汤比较少,只能满足每人一碗,学生们又急忙地拿碗,抢位置排队打汤;洗碗时,水龙头少,学生们没有排队,一个挤一个,互相推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设置了“午间用餐”的体验活动。通过角色扮演,重现系列场景,让学生“回到”现场,在回望中反思:这样好吗?通过讨论、交流,再让学生们有秩序地排队打饭、洗碗。通过两次体验,教师深度挖掘出学生们已往生活经历的价值,引发他们内心最真实的道德情感。学生们在感受生活、体验情感的同时,自身的反思与体悟也在提升。课堂中,他们真切感受到排队在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规则对生活的影响,体会到正是共同遵守规则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学生们发自内心地认同美好的生活需要规则和秩序。这样的情境表演,不是简单地重复与再现,而是通过对比达到对规则认识的提升。

真实的实践调查—寻找号令,真实的生活冲突—排队等候,引发了学生们内心最真实的道德情感,促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有效达到了规则教育的目的—认同规则在生活中的价值,并随着体验的不断加深,形成信仰。

二、让学生在模拟生活情境中遵守规则

生活之道,决定生活之德。学生没有对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对道德的内化,就不会有自主、自觉、真正的道德行为。规则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生活,将对规则的认知转化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难以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因此,可以采用模拟生活情境的方式,为儿童提供实践机会,引领低年级儿童在亲身参与中生成规则意识。

(一)在难点讨论中明確规则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缺乏灵活的变化,往往不会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常以旧经验来解决新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到学生的生活问题和道德困惑,组织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并展开行动。

“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侧重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不打扰他人的文明行为。其实,对于“为什么要小点声?”“哪些地方需要小点声?”,学生都能说出个一二,可是,对于“课间应不应该打闹、玩游戏?”,学生看法不一。我们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课间也是儿童游戏放松的时段,小学校园的课间应该是热闹欢快的。那么,针对这课,学生的生活问题是什么呢?“如何安全文明地游戏、合理地小点声、恰当地出声或不出声”才是低年级儿童现实的生活需求。所以,教师要呈现问题情境:课间,如何玩游戏才能不影响他人?能在哪里玩游戏?能玩哪些游戏?……学生课堂上思考、讨论,课后和体育老师一起开发课间小游戏。规则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不对”“行不行”,也不再是武断地告诉学生“要遵守”“要这样做”,而是让学生在对真实生活问题的分析、判断、选择与行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明白我要这样做,知道该怎样做,逐步形成“知规则、守规则、用规则”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二)在游戏参与中掌握规则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每个游戏都有规则,儿童一旦进入游戏中,就会不由自主地遵守游戏规则,尝试获得成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游戏的加入,可以将抽象的、呆板的规则变得形象、有趣,更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在教师创设的特殊的课堂环境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教师在讲授“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各种号令的含义后,开展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游戏活动。课间播放校园里的各种铃声,学生根据铃声指令做出相应的行为,以动作迅速、规范作为评价标准;上下课、课间操活动的铃声,学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火警和地震等特殊警铃响起时,学生的动作不够规范,教师要及时纠正。小小的游戏,有趣味又有竞争性,在不知不觉中,学生逐步形成规则意识,掌握了遵守规则的方法和技能。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模拟生活情境,通过特别的实践活动和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充分明确了规则要求,掌握了遵守规则的方法和技能。学生能够乐意接受规则约束,快乐地按规则行动。

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规则

脱离生活的规则教育是空洞而又僵硬的,不能有效地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的工作要求。低年级儿童爱模仿、爱表演,同时,他们的思维浅显、不够深入,遇到困难时不能深入思考,只会考虑表面。所以教师应向他们提供现实场景:在课堂中,要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将一些常见的道德两难题,用生活情境呈现出来,引领学生去充分观察、讨论,并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提升,使低年级儿童获得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使学生不是僵化地遵守既有规则,而是在守规则的同时兼顾道德良善。

(一)在问题探讨中执行规则

在“大家排好队”一课中,教材提供了“是否允许熟人插队”这一话题,这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如果我们不重视,就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模糊,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势必浮于表面,学生执行难以落实。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直面生活问题,展开讨论。“拒绝熟人插队很不好意思”,这是很多人的看法。但是在课堂中,教师要认真引导,使学生明白:帮助他人是传统美德,合情,但是插队就违反了排队先来后到的原则,不合规则。学生认识清晰了,也就坚定了遵守规则的决心。

(二)在对话生活中养成规则

“大家排好队”副版绘本提出了多个礼让和规则产生问题的情境:当我排队等待上车时,看到后面有一位老人背着较重的行李,先来后到是排队的基本原则,这时我该让吗?我正准备上厕所时,后面来了一位小朋友,说很急,该怎么办?……面对这些道德两难的生活情境创设,学生可能会很矛盾:谦让不就是不守规则吗?

规则强调的是公平公正、严格执行。但是生活中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和特殊人群,出现了规则与人情的选择。就像出现上面的情况时,教师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要么将规则教育目标的重点放在道德层面,引导学生要懂得谦让;要么把教育目标简单化,僵硬地执行规则,一个也不让。这两种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所以,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如果我不是很急,可以让后面的小朋友先上,不算违反规則;看到老爷爷拿着这么重的行李,就应该让他先上……

教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认知,讨论合情合理的处理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自愿选择让与不让,辩证地认识到规则和道德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学生在讨论中,既认同、维护了规则和法治的公正,又保留了一份对他人关怀的态度,认识到法治护我们成长,道德润我们心灵。

【陆琳琳,江苏省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排队规则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排队做操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
排队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