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歌为“药”,让失语者重获“新声”

2021-07-28赵非一

家庭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失语症语调治疗师

赵非一

最近,52岁的刘先生特别高兴,因为他终于又会“说话”了!

原来,刘先生半年前突发中风,之后成为一位“失语症”患者,无法完成流畅的自发语言输出,同时,又存在听力理解、复述障碍以及命名障碍。通过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医生以“旋律语调疗法”为核心的综合康复治疗后,他的表达和沟通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恢复。

这种能让刘先生重新开口说话的“旋律语调疗法”究竟是怎么回事?为此,我们请教了德籍康复专家、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医疗负责人舒乐博教授。

中国中风患者近1/3伴有失语症

据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新增60万~75万中风病例,其中约20%最终会发展成为“失语症”。而在中国的中风患者中,26%~38%伴有失语症问题。语言能力的丧失不仅让卒中患者失去了与家人和社会交流的能力,也给患者的心理带去了不可估量的重创。

失语症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病变,如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脑部炎症等,造成患者对人类进行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尤其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成分、语言结构和语言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和表达障碍,以及作为语言基础的语言认知过程的减退和功能的损害。舒乐博教授介绍,根据言语障碍的表现形式,失语症可分为流畅性失语症和非流畅性失语症:前者主要表现为语言无意义以及语言理解方面的障碍;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发音不流畅,并伴随复述障碍和韵律失常,我们开篇提到的刘先生所患的正是非流畅性失语症。除了自闭症,许多老年性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都可能诱发非流畅性失语症。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非流畅性失语症的患者正在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

借助旋律来恢复言语产生能力

舒乐博教授告诉我们,目前临床已将音乐疗法作为失语症的康复手段之一。音乐疗法是指通过本人唱歌、演奏乐器或选择欣赏音乐来达到治病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医学心理学与音乐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其治疗主要集中在发音呼吸的控制、说话频率的调节、促进发音力量的音调训练、旋律和节奏音调的协调,以及发音清晰度的提高。治疗的目的是刺激、控制、矫正、改善和提高患者残缺的语言能力。

舒乐博教授进一步介绍,目前针对失语症常用的音乐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旋律语调疗法、定向音乐支持训练以及语音音乐治疗等。其中,旋律语调疗法(MIT)是治疗非流畅性失语症的主流康复手段。

100多年来,临床医生一直注意到,非流畅性失语的患者能够演唱他们并不能说出的歌词。因此,旋律和节奏的作用开始被运用到帮助失语症患者提高语言流畅性的治疗中来。但是直到1973年,一种基于音乐的治疗方法,即旋律发音疗法才被正式提出。旋律语调疗法的核心理念是利用语言中音乐的元素,包括旋律、音高、节奏、调性,以及患者原有的歌唱能力来恢复其言语产生能力。该疗法尤其适用于右脑韵律功能良好的患者,在提高语言表达、理解和反应时间这几个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治疗师带着患者吟唱和打拍子

旋律语调疗法在实际临床环境中是如何应用的呢?

舒乐博教授介绍,旋律语调疗法的具体操作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评估。通过测试,对患者进行语言能力和音乐性评估。

第二部,治疗。基于语言康复的三种级别:发出2~3个音节的词组;发出具有社会性意义的3~5字;发出包含多种信息的7字以上的句子,将训练模式分为基础、中级和高级3个阶段,由语言治疗师根据患者的背景资料(如兴趣爱好、文化程度、性格等),选择适合的音乐或歌曲来引导患者进行言语训练。

基础阶段:1.治疗师通过视觉展示引入目标词汇,并按节拍哼唱,患者在治疗师引导下哼唱;2.治疗师和患者一起哼唱;3.治疗师逐渐淡出,让患者独立伴随着手敲打的节拍继续哼唱剩余部分的词汇。

中级阶段:1.治疗师先吟唱目标词汇和打拍子,让患者仔细聆听;2.治疗师吟唱问题,让患者通过吟唱的方式回答目标词汇,例如“你好吗”“我很好”(注:该阶段开始时给予音乐旋律提示,逐步过渡到让患者仅在打拍子的帮助下复述吟唱的词汇,最后做到在没有任何辅助下患者能够成功复述目标词汇)。

高级阶段:1.治疗师和患者开始通过接唱-道白形式完成目标词汇,在中途治疗师逐渐淡出让患者自己独自完成;2.治疗师通过正常的言语、音调说出目标词汇,让患者以正常语言复述词汇;3.治疗师使用正常说话方式提问,让患者在没有任何辅助的情况下用正常的言语方式回答目标词汇。

发音和打拍子是治疗中的两大关键

舒乐博教授告诉我们,旋律语调疗法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步骤是发音和打拍子,可以发展大脑右半球的单侧语言区。发音是旋律语调疗法的核心元素,在右脑半球处理语言信息、音乐和韵律时引起全脑反应时,起到主导的优势作用。发音吐字越慢,保持音的时间越长,在音节和词语之间就越容易通畅,从而减少对左脑半球的依赖。左手打拍子可引发大脑右半球控制手部和口部感觉运动的神经网络。声音运动反馈同样可以被利用,不断重复强化的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来降低对治疗师的依赖,让患者自己能够唱或者说出来。

在采访的最后,舒乐博教授提醒广大患者,“卒中后的语言练习应该尽早开始,但任何时间开始都不算晚,患者应尽可能在较长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频率越高越好。”舒乐博教授也信心满满地说,虽然旋律语调疗法在中国的普及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临床成效非常值得期待。

舒乐博 医学博士,语言学博士,神经心理学教授,神经学教授。德国联邦神经康复协会主席,德国残疾人康復协会主席,为德国神经康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主导/参与“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口面运动系统”“康复阶段模式”“神经康复的评估方法”以及“德国卒中康复指南”等多项德国国家级研究项目。2017年9月,舒乐博教授加入霁达康复团队,成为霁达康复医疗负责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医疗负责人、首席康复医生。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展开深度合作,致力将德国神经康复理念与循证医学经验带入中国,造福更多对高品质康复医疗服务有需求的患者。

猜你喜欢

失语症语调治疗师
失语症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医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应对策略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