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管理育人路径研究

2021-07-22魏玮

高教学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摘  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管理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在管理育人的思想认识、管理水平、制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进一步推进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构建新时期高校管理育人体系,应从科学认识内涵、优化制度、加强职业素养、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人才培养;管理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8-0159-04

Abstract: The basic task of colleges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Managemen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needed to solve such as though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evel, rules and regulations, management pattern. To further promote the work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and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aspects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connot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consolid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Keywords: cultivate talents; management education; pattern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这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管理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手段。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将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指出了管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我国高校在管理中已深入贯彻实施了管理育人,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我国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影响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最终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掣肘。近年来,全球国际形势迅猛变化,全球化和国际化不断延伸,因此,需通过新思路和新举措构建新时期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体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进高校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新时期高校管理育人的内涵

管理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更是高校各部门统一協调运转的核心和纽带。广义上讲,管理育人是一种教育思想,即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高校通过全校教职工和育人环境条件,形成各方统一协调合作的综合育人系统,营造有广泛内容和空间范围的教育环境,教育、引导、督促学生成长成才。相关学者和研究者普遍认为,管理育人是高校基本的任务,高校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育人,通过教学、行政、科研等各项管理工作,利用师资、制度、环境等资源,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因此,管理育人是指高校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各种有助于实现育人目标的资源,对管理对象的思想道德、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管理育人的对象,不仅是学生,也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全体教职工。管理育人将育人功能融入管理行为中,通过多层次多元化方式影响育人客体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

新时期高校管理育人的内涵有四个维度:一是高校制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都应当坚持以育人为导向,发挥价值引领,体现育人目标。新时期高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是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和育人制度化,这不仅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抓手,更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标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战略部署,要求高校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科学管理。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在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深入贯彻管理育人理念,完善规章制度,灵活高效地利用各类管理工作载体,形成高效和谐的管理氛围,在管理工作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管理者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管理过程中,以完善的管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践行管理制度积极主动,不断强化管理育人意识、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益,认识上得到提高,言行上得到规范,情操上得到陶冶。三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结构优化,把育人理念融入育人的全过程。管理者应当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将育人理念渗透其中,认真履行其管理职责即依法严格管理、热情服务,充分体现育人价值。四是高校的管理者应优化理念,清晰工作思路,积极主动参与各项育人工作和活动。管理育人的特殊性,是育人主体通常主要为管理人员和教师,学生为育人客体,但是管理育人不仅仅是狭隘地管理学生,还包括对全体教职工的管理,育人客体也涵盖了管理人员和教师。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管理人员专心管理育人、服务人员投身服务育人,仅依靠教职工的主观愿望和能动性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对教职工的管理,通过建立和推进制度保障,形成规范和促进管理育人的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育人的积极主动性,积极投身到育人工作中。

二、高校管理育人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快速发展,高校管理工作紧密围绕育人中心思想,在适应新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符合校情的管理制度、组织等,高校的管理育人工作已稳步实现合理化和科学化,翻开了管理育人的新篇章。但是,高校在管理育人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与其内涵、使命不相匹配的问题。

(一)管理育人的思想理念不清晰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新时期的青年群体,其价值观、思维和学习方式、交往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亟待高校尽快进行改革和调整。然而,部分高校依然存在管理育人理念落后,管理机制僵化的问题,未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转变教育理念,动态调整培养模式,与立德树人的高校使命不相契合。从我国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高校育人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书育人、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授课、思政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正面灌输、疏导。二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主要通过言行规范、制度实施进行常规性的教育和引导。但是高校管理者往往将育人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德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认识偏差集中体现在以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来评价育人工作,而不是从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改革优化培养模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及建设良好校园环境等方面综合认识和评价育人工作,对管理育人的本质、内涵缺乏全面认识。由于高校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没有承担人才培养的直接工作,并且自身对育人理念内涵的认识不清晰,没有明确自身“既是服务者也是教育者”这一身份,主观育人意识不强,对所处岗位和自身的育人责任认识不深刻、定位不明确,狭隘地认为育人工作仅仅是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不涉及管理人员,因此对管理育人工作关注度不够、研究不深入、投入力度不大,最终导致育人群体有限、管理不全面、成效不显著。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者须站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深刻认识管理育人的独特价值,全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从微观角度来看,高校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各自岗位上进行管理和服务工作,是“不上讲台的老师”,管理工作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对学生的培养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发挥着榜样示范、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二)管理育人水平有待提升

近些年来,随着“教授治校”“专家治校”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高职称、高学历、科研能力优秀的非管理领域业务骨干加入中高层管理队伍,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整体显著改善,管理水平也显著提高。但也出现了将职称高、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与管理水平高画等号的误区,科研人才并不一定就是管理专家。学历、职称、科研能力是对教学科研人员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但直接使用于对管理人员的评价体系中,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这种片面的评价导向易导致管理人员弱化对管理技能、方法的学习和掌握,降低管理效能和水平。此外,高校对管理人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培训重视不够,相当部分的管理人员对管理的原则、功能、方法等缺乏明确和规范的认识,通常依靠日常琐碎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开展工作,面对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增量化的管理事务难以胜任,无法满足师生日渐增长的对管理水平和质量的要求。同时管理工作又容易被认为是人人都能做的工作,管理工作社会地位不高,这一严酷现实极大地影响了管理工作人员的育人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管理育人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在管理育人方面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对确保学校有效运转、实现育人根本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隨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育人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高校的管理制度也面临不断创新、完善的挑战。管理育人最本质的要求是以管理制度育人,育人要求要在管理制度中体现,管理制度也是育人的保障。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合法,管理方式是否合情,这是决定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发挥育人功能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要有效实现管理育人须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要求高校管理者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时体现人性化和灵活性。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其核心。由此决定了高校需同时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任务,其中以人为本最重要、最集中的体现则是人才培养。但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日趋重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而人才培养面临边缘化危机。同时我国高校传统的管理思路仍以保证学生管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为首要考虑,管理制度呈现出人性的温度缺失、德育的深度欠缺、育人的高度不够。学校在制定一些制度时,往往以管理者自身需求为主,对学生关注不够,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人翁地位不能充分实现,形成评价标准单一、形式简单的管理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难度较大。另外,部分高校依然存在规章制度陈旧过时,制度弹性大、可操作性差,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缺乏,制度建设无法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直接影响了管理工作的育人效果。

(四)管理方式灵活多样性仍不够

国际国内环境的日趋复杂化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管理育人模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新特征,如背景复杂化、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等也对创新管理育人模式和载体提出了新的需求。现代教育提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为培养个性化、多元化、创新型人才提供和谐的环境和完善的机制。这就要求管理工作既要综合考虑人文性、引导性的“软”管理需求,也要讲究管理方法和技巧的科学性。但是,部分高校现行的管理育人模式尚未很好地适应上述变化,在具体管理操作上,“硬”管理仍是当前学校管理的主流,管理育人模式既缺乏科学性也缺乏灵活性,因而需要去实践、创新。

(五)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不够

校园文化作为管理育人的重要资源,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很多高校并未真正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方面,随着高校规模扩大和新校区兴建,在改造校园或新建、扩建校区时,直接拆除了老校园的传统建筑,新建筑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校园环境的文化功能较难发挥,影响文化育人成效。另一方面,对自身校史、校训、校歌、校风育人功能的挖掘尚不深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领会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不到位,导致育人功能发挥受限。此外,个别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娱乐化、功利意识日渐凸显,校园软环境建设乏力、萎缩、异化,这些都会制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高效发挥。

三、新时期高校管理育人的路径

管理育人是一项内涵丰富、多层次、全方位、意义深远的教育工作,高校应深入思考管理育人工作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管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在教育工作中,遵循规律,不断总结和探索科学的高校管理育人机制和路径。

(一)深刻认识管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做好管理育人工作的前提是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管理育人思想观念。首先,管理人员应深刻认识管理育人的科学内涵。在所有管理育人工作的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中,应将管理育人理念融入其中,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育人新格局。其次,管理人员应不断强化育人意识,明确自身岗位和角色定位,清楚认识自己“既是管理者也是教育者”,在各项管理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指出,学校中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教授知识的教师同样重要,这表明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都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的使命和责任,发挥着同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管理工作不能仅停留在开展日常事务性工作、保证高校正常运转的低格局,更不能简单认为管理工作只是教学工作的“副业”或“从属”。高校应将管理工作与教学、科研等进行同等重视,将管理工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又一抓手,将管理工作者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又一支重要力量。最后,管理人员应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管理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及时了解和回应学生诉求。

(二)不断完善管理育人规章制度

在高校管理育人过程中,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是提高管理效能和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保障。管理既是教育的基础,又是教育的手段,管理制度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管理育人目标责任制,将管理育人工作纳入高校发展规划的“全局性”工作中,构建管理育人综合体系。学校各级职能部门将管理育人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级分解、逐层落实。全面检视管理育人规章制度,审核现有制度规定能否充分体现育人要求,制度的制定过程和内容是否考虑学生的利益,制度能否促进形成育人合力,及时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职工管理、监督和考核等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育人职责,不断完善管理育人的规范机制和激励机制,提升管理育人的科学化程度。

(三)切实提升管理人员职业素养

高校管理育人是通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发挥引领作用、教育作用和评价作用,管理者自身的道德认知能力与践行能力尤为重要。管理育人的成效受管理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道德是育人之本,也是教师的灵魂,高校管理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提升育人素质,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期“四有”老师。在管理育人的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与教职工一样,都应恪守“爱岗敬业、奉献育人、务实求真、协同奋进”的师德规范。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提升育人素质,才能保障管理育人工作获得成效。管理人员要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水平,激发创新能力,力行师德规范。不断通过优化高校内部治理,形成提升管理人员职业素养机制。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管理观念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只有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形象,圆满完成教学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管理育人水平。同时,高校还应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其育人能力。

(四)夯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是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校园环境是体现高校办学底蕴、凝聚历史精神、彰显人文气息的重要窗口。高校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营造适合个人成长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潜移默化中教育和熏陶师生的情操、品性。高校的各项工作尤其是管理工作,都应与提升文化素养、塑造人文精神、传播先进思想的需求相一致。因此,各高校应紧密联系学校历史、定位、目标等,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师生正确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的形成,为培养人才提供丰沃的文化土壤和良好的校园环境。一方面要打造校园独特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明确的标志,是其他文化形式存续和发展的基础。巧妙利用建筑、景观设计等物质环境,让学生在实体的育人载体中充分认知高校的办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高校软环境中的文化、历史、社会资源。“软硬并重”激发学生爱学校、爱国的情感和斗志。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传播活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着力培养学生的大眼界、大格局,推进高校管理育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新形势下高校应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高校管理育人工作需全员参与,提高管理人员自身职业素养,建设长效管理育人机制,积极搭建多样化管理育人平台,构建良好管理文化,从根本上提高管理育人工作成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格局[J].思想理论教育,2017(3):15-20.

[2]董世坤.观念·制度·文化:高校管理育人再思考[J].江苏高教,2019(7):91-94.

[3]陈超.立德树人视域下管理育人的内涵厘定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40-142.

[4]王杨.加强高校管理育人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9(12):107-111.

[5]傅江浩.发挥管理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109-112.

[6]张文风.对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60-61+68.

[7]陈威,杜津威.关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9):81-83.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实证调查与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编号:19JDSZ301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度專项课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与职业幸福感提升研究”(编号:2020FDYB28);2020年长安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示范项目“新形势下研究生管理育人体系路径的研究”(编号:300103701012);2020年长安大学国际教育专业建设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国际留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编号:300108201022)

作者简介:魏玮(198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