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财经计算机人才培养实践

2021-07-22胡莲周志钊王会鲜王颖颖

高教学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财经工程

胡莲 周志钊 王会鲜 王颖颖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高校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社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财经计算机人才培养是从市场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材施教和产学融合模式。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为例,基于财经信息复合型特色的教育理念,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对接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需求,探索财经信息类人才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产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8-0155-04

Abstract: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CEE) is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practice. It is an inevitable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jor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competitiveness. The training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talents under the PCEE is based on the market demand. It's 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teaching.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in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compound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and information education concept, this paper studies the(PCEE) indexes benchmarking, the needs of Shanghai Financial Center Construction and the training path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talents.

Keyword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teaching

工業4.0革命浪潮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全球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工程教育业存在着滞后于市场需求的问题[1]。2018年1月,教育部首次颁布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实际上,我国早自2016年就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国际人才培养体系的接轨[2]。2018年3月,上海市启动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计划,要求高校汇聚一流教学师资,落实一流教学资源,形成一流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在此契机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作为服务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地方应用型高等院校,各专业开始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围绕“建设国际知名、国内有重要影响、经管理法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财经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

(一)人才培养理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学一流本科专业群建设方案”中的特色环节。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指导下,培养应用型财经信息类复合人才,需要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撑条件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形成与国际标准对接的规范统一模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需要专业教育理念做指导[3]。随着新工科从面向学科办学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面向社会需求办专业进行转变,财经计算机类专业需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全方位实施培养规划,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需求。同时,需要改变原来专业过窄的状况,突出财经背景下的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理论基础修养和处理复杂财经信息工程的系统视野,又具有人文情怀和经济管理素养。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原则

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毕业生质量,这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基础,以最大程度保证最终学习成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财经计算机人才培养坚持逆向设计和正向实施方法论。从市场和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所能达成的最终目标为依据,反推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以及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4]。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建构课程体系结构并制定各类课程教学大纲。

财经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用人单位最清楚本行业或企业所需人才的层次、类型、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高校与用人单位联合,根据各自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角色,结合学校的本专科办学层次和财经特色,才能够较为前瞻地确立财经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了解所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人才之间的差距。从而及时修正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共同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更新实验实践体系,优化教学方法。

(三)人才培养目标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信息管理学院,学院深入走访调研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特别是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调查内容包括招聘录用毕业生的主要考虑因素;用人单位对录用人员的满意程度;未来3到5年对信息类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近期最为迫切的用人岗位;对毕业生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等。调研结果表明,企业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敬业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产学研的落实非常重要,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企业发现潜在的优秀员工。

根据普华永道的最新调查,中国的金融信息人才缺口为150万人之多[5]。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制定了“面向金融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培养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和管理人才,将计算机技术与财经业务知识交叉融合,强调实务应用”的培养目标。该目标符合上海市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与国内同类高校同类专业形成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二、构建面向财经应用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是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导下,进行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落脚点[6]。对于财经应用型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学校实际条件出发,联合我校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和保险学院,与上海大数据中心、中正财富、阿里集团、太平资产、兴业银行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从财经信息化的实际需求中凝练出体现复杂工程问题的两个主要方向:“面向金融信息的开发与设计”和“基于IT财经应用的系统设计”。

根据实现专业与行业融合性的要求,在推进“双证融通”教学改革中,探索课程内容以行业实务项目为驱动,根据市场发展方向,将部分行业培训内容引入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对财经实务的开发、管理等复合应用能力,深化财经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探索部分实践、实训课程的联合授课及订单式外包教学模式,以项目为驱动,整合学校和行业平台资源,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围绕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展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即通识基础课程阶段、学科基础课程阶段、金融特色专业课程阶段和专业实验实训课程阶段,如图1所示。

通识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是在多元社会中,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基础知识和价值观[7]。课程包括思想政治基础、数理基础、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和人文素养基础。思想政治基础课程,有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心怀中国梦,形成责任担当;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有利于分析和建模能力的形成[8];人文素养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精神世界,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和道德修养等;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背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时间观念、执行力和责任意识,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并善于发现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问题[9]。通识基础课程体现了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教育教学思想,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好地了解其他学科专业,让学生初步体会和理解各门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共通,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和外学科的兴趣,为更好地学习本专业或跨专业学习做好铺垫。

学科基础课程是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的课程群,其任务是对学科的整体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教学内容着重介绍基本概念、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历程等,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重要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及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效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考研中专业课成绩。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

特色专业课程是顺应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培养财经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我国财经信息化已经由集成阶段向安全和管理阶段迈进,呈现出信息技术与财经业务高度融合的特点。这一阶段需要大量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财经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本着“行业性”“实用性”“适合性”“复合型”和“前沿性”的特点,构筑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金融数据分析技术、金融信息安全和金融高级数据库等课程。

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在财经业务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識和创新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

三、财经信息化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进行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因材施教,培养优秀学生,争取后进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特点,扬长避短;产学融合强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做中学”的特点,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加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财经信息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财经信息化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所有的教学都从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出发,关注应用创新人才素质的全面性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围绕着“学”展开,学生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

因此,教学需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转变,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因材施教,产学融合,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兴趣,从“被学习”到“要学习”和“自学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革新。计算机科学发展迅猛,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否则学生学到的内容落后于行业和企业需要,毕业即失业。教学方法多采用问题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机在财经业务领域的应用场景。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建立金课,淘汰水课。

(二)因材施教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全程观测学生的知识掌握度、能力达成度和素质提升度,及时调整课程实施进度和财经实例复杂度。信息管理学院对学生采取分层培养、独立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方便专职教师及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信息管理学院引入导师制,从大一新生进校开始,每位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几位学生的专业方向、学业和职业发展。学院层面组成专业竞赛兴趣组,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层选拔。

对于学业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挑战杯、蓝桥杯和“互联网+”等大赛为抓手,选拔培训。鼓励这批第一梯队学生组建自己的DIY实验室,并选择参加不同的师生团队,参与教师的财经应用课题,或者进入企业参加产学研学习,锻炼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一般学生,由负责导师定期坐班答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

通过集体座谈、个人面谈、网络答疑交流和电话交流等形式,及时地解决专业学习困难和职业规划困惑。对于少数学业困难的学生,建立校生、师生、家生和生生之间的联动帮扶机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层次挖掘学业困难生形成的原因,帮助其树立积极心态,实现精准帮扶、建立预警机制、跟踪反馈制常态化,并注重帮扶技巧。

(三)产学融合

产学融合,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是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由途径。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对会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学校的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都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在与会计学院和金融学院探讨学科交叉创新基础上,摸索出财经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审计等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方向。试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财经业务效率,应对新技术给传统行业带来的挑战。教研相长,科研作为教学的源头活水,为专业教学注入灵魂,提升学生的实践感知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专业与知名企业合作,制订了与行业结合的教学计划,聘请海外名师、行业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设课程和讲座,讲授金融科技和计算机新技术动态等内容。例如邀请阿里、华为、工行(上海)软件开发中心、上海农商行信息科技部等行业专家,来校开设座谈会、讲座、兼课,组织专业师生与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并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指导学生就业及校外实习。名师专家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行业实务能力[11-12]。

四、结束语

以“成果导向教育、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理念为指引,对标《华盛顿协议》标准和新工科要求,突出财经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过程中,紧密结合一流本科建设项目建设;根据财经信息化业务需求出发,凝练“面向金融信息的开发与设计”和“基于IT财经应用的系统设计”两个教学方向,从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统计结果表明,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都在90%以上,在全校各专业中名列前茅。本专业学生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成绩优良率较前几年有所提升。学生在各类科创活动和技能竞赛中获得多种奖项,科创、竞赛活动参与人数和技术水平与往年相比均有较大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科研参与热情、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应用能力正在逐年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红坊,朱正伟,李茂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与创新及其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7(1):88-95.

[2]叶民,孔寒冰,张炜.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24-31.

[3]李文,黄文,黄丽韶,等.应用型人才多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7):246-250.

[4]舒丹丹.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9.

[5]王晓.金融科技人才缺口超150万[EB/OL].[2019-5-8].https://www.sohu.com/a/312585635_481514.

[6]张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综述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8(8):91-95.

[7]张红燕.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5):167-169+175.

[8]于博.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与教学设计研究——对财经类院校建设“金融信息化学科”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4(2):56-61.

[9]黄承寧,李双梅,汪晋.工程教育视角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实践[J].山西科技,2019(5):57-60.

[10]王亚红,杨秀东,钟方丽.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4):1-4.

[11]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信息管理学院2017-2018学年专业教学

质量报告-信息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http://xxglxy.lixin.edu.cn/jxgl/zlbz/74557.htm.

[1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信息管理学院2016-2017学年专业教学

质量报告-信息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http://xxglxy.lixin.edu.cn/jxgl/zlbz/73877.htm.

基金项目:2019年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金融信息安全”(沪教委高[2019]39号);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流专业建设”(编号:B1-12-7101-18-003Z);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服务器管理/金融信息安全”(编号:AW-11-2203-180420-611/A0-11-0212-00915)

作者简介:胡莲(1980-),女,汉族,安徽淮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信息安全;周志钊(1972-),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高级数据库;王会鲜(1980-),女,汉族,河南鄢陵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数据库;王颖颖(1973-),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信息网络。

猜你喜欢

计算机科学财经工程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财经日历
美国《CSTA计算机科学教师标准》评介
试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新英镑
财经记者的知与行
“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你试过吗?
财经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