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学与护理学建构融合中人文精神融入的重要性及教学探索

2021-07-22张弘强姬栋岩田间牛林艳

高教学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人文精神融合

张弘强 姬栋岩 田间 牛林艳

摘  要:护理的本质是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的本质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护理专业学生在未来的护理职业中不仅是一名专业的护理工作者更重要的是一名精神性的指导者与关怀者。人文学即是精神的教化之学。护理需要人文学与之融合,但不是具体学科的简单嫁接,更重要的是将人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融入到人文护理教育之中并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人文学;人文精神;融合;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8-0119-04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nursing is humanistic care, and the essence of humanistic care is human concern for their own life value. Nursing student is not only a professional nursing worker but also a spiritual mentor and caring person in the future nursing career. The humanities are the indoctrination of the spirit. Nursing needs to integrate humanities with it, but it is not a simple grafting of specific disciplines. More importantly, humanistic spirit in humanitie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humanistic nursing education and constantly explored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the humanities; humanistic spirit; spirituality in nursing;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护理学作为医学的一部分被称为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它的本质是人文关怀。关怀和照顾服务对象是护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所在。美国著名护理学者Watson的护理概念模型中,认为精神性是中心。人类的精神性被视为人类存在的最强大力量;它是通过精神性进化,内心和谐而达到自我超越的本源。人文关怀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和哲学家们所探讨的终极关怀密切相关,其主要体现在以自身生命价值为本,具有人权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人情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护士作为精神性的指导者与关怀者自身首先必须获得精神性的成长,能够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人类有限性和无限性的二元生存悖论,人类的苦难与痛苦等终极关怀问题进行深刻理解。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必须要接受有助于心智成熟与精神性成长的人文学教育,将人文精神融于他们的生命成长之中,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并融于血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文学意义上的人,一个能在现实的维度之外给生命开放另外一种可能的人,一个可以在各种外在现实的罗网之中依然能够坚持探究關于自身和世界的永恒真理的人。护理专业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疾病、残障、痛苦和照料,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义,懂得一个生病的人对自我生命的渴望和洞见以及为他们比夜还要黑、比海还要深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照。

一、 人文学与人文精神

(一)人文学

人文学不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它是对人的生命的一种“精神直观”。人文学环绕人的心灵及其表现,用叙述的、比拟的、期许的、幻想的手法去表现人的本质。人文学是从“人文主义”一词而来。人文主义作为一种弘扬人性的新时代思潮,它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从历史层面上,它指的是肇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的西方思想传统,这一传统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现,并以此为西方历代有识之士所发扬光大;从逻辑层面上,它指的是对人的价值的珍视态度,以及一种对人类的经验与理性的信任。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认为人文主义就是“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人文主义的核心主题是人的潜能与创造力,它需要外部的力量加以唤醒,而这种外部力量就是教育。依据古希腊人的观念,教育是一个让人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并且发现自己人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那些为人类与人性所独有的品质。古希腊人相信只有通过研究古典艺术、文学和哲学,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此这些学科就成了人们所知的人文学。

人文学这一术语的含义现在还在进一步扩大。作为人类的我们不仅仅限于了解古典时期的人类做出的贡献,还要了解全世界的人所做出的创造性贡献,包括歌曲、故事、诗歌、美术以及那些令人兴奋的、召唤我们去欣赏的思想。佛莱克斯纳认为,人文学科,不仅是指传统的人文学科,还包括深奥的科学知识本身所固有的人文价值。除了追求一种科学的精神外,世界没有失去,将来也绝不会失去纯洁的、欣赏性的和人文的精神:对美的热爱,关注由于主宰命运而非消极服从的理想所确立的种种目标。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在追问人的存在的合理性或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索中产生的。人文精神是对人自身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是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问题的关怀,它不断追寻道德观念与道德人格,呼唤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人文精神尤其体现在哲学、宗教和艺术中。Nagai-Jacobson和Burkhardt认为精神性有以下特点:比宗教的概念更广;包括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个人探索;与人的内在气质有关系;同自我、他人、自然界大环境和谐相处的感觉相关;与人类的综合因素相关。Donnelly和Cook认为“精神性就是与自我、他人、超越物质世界的生命或力量的沟通”。

二、人文护理教育中人文精神融入的重要性

(一) 护理学的本质

护理学的本质是人文关怀。美国的华生博士在他阐述的人文关怀理念中认为人类是可以被照顾、尊重、养育、理解和帮助的有价值的人。人在生存的环境中,心灵、精神、身体融合为一体。人类的健康是指心灵与身体的和谐与统一,是感知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的符合与一致。护理以人性照护为本质,就是要帮助病人增进个人知识及自我治愈能力,以协助病人恢复其内在的和谐感。护理人文关怀对人的最大可能的关注使护士进入到另一个人的生活空间或现象域,能够探测出那个人的本质情况(精神、灵魂)感触他们自身内部的状态并感觉到与另一个人精神层面上的连接,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创造了治愈及更深层次上人性连接的新机会。护理工作者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要实现真正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学会爱,拥有爱的能力,而爱不是只要投入身心感情而与人的成熟度无关的能力。如果护士不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所谓关怀技巧而不能流淌出真正发自内心建立在对个体生命尊重的基础之上的爱的源泉,那种程序化的爱只是一种僵化而没有生命力的爱。护士只有在人文学的教育之中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润,塑造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心智,懂得爱的本质,能够仰观宇宙之大,拥有一份悲悯的情怀,一颗对苦难敏感与敏锐的心灵以及不断习得的情感的反应和批判性的回应能力,才可以真诚地倾听他人,走进患者的心灵世界,接纳并认同患者的情感,满足他们躯体、心理、灵性的需求,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无常、神秘与神圣。关怀与爱是宇宙中最普遍、最伟大和最神秘的力量,是人文精神的主体与核心。

(二)人文护理教育的关键

人文护理是将人文学与护理学这一有着共同本质的两门学科有机融合的一门新的学科。人文护理教育的关键是要满足学生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命洞见的需要,让学生在其中吸收足够的生命养分。通过对人文学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人类在具体生存境遇中所呈现出来的美与痛,在与自我生命连接并进行反思后能够认识自我,了解人之为人所具有的本性,人所面临的两难矛盾的困境,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的挣扎,懂得敬畏和尊重生命,懂得真正的爱是什么。

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能够促成一个人心智的完美。纽曼认为一个人心智的完美乃是对一切事物那种清晰、平和、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能够掌握每一件事,能够恰如其分地理解每一件事。具有先知性,能够洞察人心,具有超自然的仁爱,有着信仰的安宁与天堂般的沉思之美与和谐,而这无不是一个医学生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

对于一个以关心人、照顾人为职业的护理专业学生,如果只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而对于其他学科一无所知只能是一部操作护理基本技术的机器。因此,人文护理教育不能只是将人文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护理学的简单嫁接,更重要的是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人文护理教育之中,将人文学科中的共同东西——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通过人文学与护理学的建构融合于一体。人文护理教育的关键是塑造护理专业学生的精神品质,完善他们的心智,塑造他们的人格,这是能够实现护理本质——人文关怀的根本所在。

(三)精神性在护理中的作用

Donnelly和Cook认为“精神性就是与自我、他人、超越物质世界的生命或力量的沟通”。精神性在实践中表明一种独特的爱、快乐、关怀、同情、并不断寻求困境生活经历的意义。护士的精神性反映人类的关心、爱、诚实、理智、想象等特性,是对于更高力量、更高存在或精神性引导的信任。护士要能够对人的存在进行思考,对人的生命价值,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及解脱进行思考,从而可以认识自我的生命价值并拥有深刻的悲悯情怀、同情之心和爱的能力,对于在临床中满足病人的精神性需求非常重要。

Duke大学宗教/精神性与健康研究中心的医学博士Harold Koening汇报了79篇公开发表的基于数据的论文结果。研究结果发现精神性对于疾病的治愈和康復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比如,脊髓损伤病人对生活的满意度随精神性的提升而增强,对生命意义的探究能够提高乳腺癌幸存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正是这种精神性把病人和现实相连,使他们在得知患病的一刻得到他人的鼓励,从精神层面找到生命的意义,从而帮助病人和家属找到生命的意义,帮助病人和家属找到病症和困苦的含义。要在护理中满足患者的精神性需求,护理工作者就必须在精神上获得成长。

三、 教学实践探索

(一) 护理与文学艺术的融合

原台湾“文化部”部长龙应台在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的演讲中提到,文学应该是医学院的大一必修课程;医学生可以在文学中学到教科书所没有的医学知识以及对人的深刻认知。因为文学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认识“人”。文学展现了人类丰富复杂的心理世界,以及深邃幽微的人性,它让我们经历了人类宽广的生命与历史之河,让我们不止一次地活在过去与现在,它促使人类去正视自身的感受;它是人类以精神进行交往的创造过程,生生不息,且延绵不绝——只要人类存续,文学便永无写完的一天。文学中所呈现出来的对疾病的生动叙述和对病人内心世界的深刻刻画让医学生获得在教科书中所无法获得的医学知识和情感体验。医学也是人学,在为患者进行医疗护理的过程中,医护工作人员要面对病人的痛苦、不安、焦虑、绝望甚至生命的失去,这是人类终极的痛苦。

将文学与护理融合是将人文精神融入护理学的最直接的途径。在本科生中开设的护理与文学艺术课程,将医学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作为课程的核心。精读如《伊万·伊里奇之死》《鼠疫》《旷野无人》《最好的告别》《变形记》等经典文学作品。采用小组撰写读书笔记、分享阅读感受、文学作品讨论、作品精彩段落表演等方式,多角度深刻领悟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对生命与疾病、悲伤与苦难、力量与希望、道德与原则等人类共同的人性,以及人类心灵的幽微之处。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当他们身患疾病或面对灾难之时内心深刻的心理变化和精神困扰,使学生获得在教科书中所无法获得的对某种疾病的深刻认知,同时获得了更加宽广的对人性的了解,对生命中的痛苦与苦难有了更深层的体验。通过线上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与生命、疾病、大自然等相关的资料,包括小说、戏剧、诗歌、音乐、歌剧、电影等。学生在分享作品之时所表现出来的艰难、困惑、矛盾和自我反省等内心情感的反应,以及在他们分享的书评之中感受到的对生命的尊重,对他人所走过的不同人生路径的包容、关怀、尊重与珍惜,可以看出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想象能力,体察他人情感的能力和道德反思能力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使得他们的生命层次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对生命意义的体悟有了升华。另外,学生对疾病故事的反思写作,以及对自我所经历和观察到的疾病故事的写作,培养了学生的疾病叙事能力以及自我反思和写作的能力。学生通过一学期的时间创作自己的文学艺术作品,并在课程的最后进行个人作品展示,他们生动丰富的作品展现出每个人独有的创造力、想象力、思考力以及审美能力,是一次人文学的集体实践。

通过开设在“电影艺术中走进病人的心灵世界”“体验缤纷的音乐世界”“艺术的慰藉”“医学叙事”等教学模块,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心灵世界的窗口。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医学电影作品如《心灵病房》《生之欲》,通过课堂的讨论分析、课后撰写观后感等形式让学生在电影这一重要艺术形式中感受疾病对于一个人身体和精神的深刻改变。如在观看电影《心灵病房》的课堂中,共同探寻一位大学女教授在现代科技的白色巨塔中所走过的心灵路程,共同分析护士对主人公细致入微的关怀语言、动作、表情,学习一个护理工作者如何尊重一位临终患者,如何接纳患者的情绪,并征询与满足他最后的愿望。通过电影中的绘本故事分析文学对一位临终患者死亡恐惧的医治作用。通过电影中看望患者的教授的细微动作与语言深刻感受同理心在情感连接与关怀中的重要性。课堂中通过对“你害怕死亡吗?为什么?”“现代的人害怕死亡还是过去的人更害怕死亡?”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写下来、读出来、说出来三个过程直面死亡。通过对死亡恐惧的内心审视,对过去与现代死亡恐惧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的讨论,由此引出的对安宁疗护、预立医疗计划的深入学习。课程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质疑假想、识别语境四个步骤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由他人生命的感知进而获得对自我生命的深层思考。

欣赏诗歌与音乐,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终生可以享用的美妙纯洁的心灵世界。对人文学作品的鉴赏让学生从情感和批判的角度做出回应,体验批判性思考和情感性的回应所带来的内心的喜悦,训练学生的心智,以及对事物能够做出自己客观评价的技能。将文学与艺术的治疗与慰藉作用融入到文学艺术欣赏之中,结合临床案例分析、评判、情景模拟,以运用到未来的临床实践之中。如对在电影《心灵世界》中出现的文学绘本《逃家小兔》中出现的心灵的归属、温暖的亲情进行感受分析,让学生体会文学对于死亡恐惧的医治力量并结合相关绘本进行链接性学习,形成了一节能够引起深刻反思的生命绘本课。

(二)哲学与护理的融合

作为有理性的自然存在者,人类总是要追寻其存在的意义、目的或价值。它激发人类不断去探索、发现甚至创造。在护理本科生中开设的护理哲学课程,其目的就是用哲学的角度来审视人存在的价值,以及人类为什么要寻找某种理想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从根本上获得认知并进行深入思考。课程围绕爱、死亡、宗教与灵性四个方面进行学习,对古今中外阐述其观点的哲学家思想进行学习。内容涉及“爱的本质是什么?哲学家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用哲学医治死亡恐惧?宗教与医学的关系是什么?宗教在精神领域带给我们什么?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成为一个拥有内在丰盛的自我?”等方面,让学生对人类生命中永恒存在的问题跟随哲学家们进行学习、思考和追问,认识他们的本质所在,从而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建立哲学的思维方式。护理仅有理性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用评判性思维去评价理论、实践与研究,在实践工作中去评价各项护理措施与各项疾病的进展,促进健康和发育的理论。需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创造新的观点为临床实践服务,这些思维方式都可以在哲学中获得培养和提升。

人文学的学习是对富有创意和思想的人的心灵所进行的考察,它呈现了许许多多在艺术和哲学中的创造。它们改变了人类意识的进程,为我们提供了祖先所不曾梦想过的选择。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的精神就是人文学科的载体,护理专业学生在人文学与护理学相融合的课程学习中获得精神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义兰,胡德英,杨春.护理人文关怀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

[2][美]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艺术:让人成为人[M].舒予,吴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

[4]夏中义.大学人文教育文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卢川,郭斯萍.国外精神研究述评心理科学[J].2014,37(2):506-511.

[6][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7]Julia Balzer Riley.护理人际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8]范佩贞.绽开一朵人文的浪花——医学与文学的汇流[J].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13:36-42.

[9]王一方.医学与文学的人性通约[J]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10(3):62-63.

[10]唐泓源,张晓艳.护理哲学的发展与作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4):160-162.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人文学的精神性与护理学的建构融合及教学实践研究”(编号:NGJGH2018302)

作者簡介:张弘强(1972-),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人文医学;姬栋岩(1962-),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学士,教授,研究方向:护理心理,社区护理;田间(1984-),女,汉族,内蒙古巴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护理心理;牛林艳(1987-),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人文健康。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人文精神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刚柔并济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破次元
融椅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