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素若简浮华去 人淡如菊暗香来

2021-07-22徐以立受访者提供

至爱 2021年7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

文|徐以立 图|受访者提供

笔者初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时,正值初夏的一个午后。彼时,她正坐在电脑前忙碌。听见笔者的脚步声,她抬起眼帘:“你好。”柔柔的音调,和着清爽的凉风滑过肌肤,带着干净的青草芬芳,正如她给人的感觉:温和恬静、空谷幽 兰。

随着交流的深入,她犹如一卷飘着淡淡墨香的书,缓缓展开……

文化传承与民生建设

由于先后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2018非遗年度人物提名、2019“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活力非遗致敬人物等荣誉,谈到章教授,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PACC”)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总是绕不开的话 题。

曾经,非遗只能以言传身教、口口相传的方式,在代际之间纵向传承。2016年起,面向贫困地区,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陆续设立了1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PACC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7月,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以下简称“果洛工作站”)正式成立,围绕当地非遗项目,如藏银锻造、德昂洒智藏书法、黑陶、格萨尔等,展开了一系列保护与传承工作。5年间,先后6批果洛非遗传承人群来到上海进行研修培训,围绕“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教学理念,为当地传统工艺的保护振兴提供支 撑。

01 章莉莉教授(中)和非遗传承人一起

这几年,在进行基础人员培训建设的同时,章教授和团队更是在创新转化方面下大力气。他们带来新设计理念,并通过品牌孵化等方式促成工艺与市场接轨,不仅使非遗技艺活了起来,也让更多牧民富了起来。

根据2020年10月的数据,果洛工作站内的文化企业吸纳果洛建档立卡户76人,非建档立卡户59人,培训人数达483人次,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带动了周边贫困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牧民群众增收。

“‘非遗+扶贫’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深度融入文化传承与民生建设。”章教授总结说。2017 年,文化和旅游部在PACC设立了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她的工作变得更忙了。她的时间安排,她的成长轨迹,与非遗密不可分。务实的她变成“空中飞人”,飞往中国20余个中西部城市,多次回访果洛、遵义、阿坝等地,只为解决非遗扶贫中遇到的难题。

活态传承与跨界创新

传承之后,非遗要如何扎根现代?

02 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更加看重产品的品质、样式与时尚度。非遗要走进现代生活,就必须敏锐把握住这一时代变化趋势,在产品设计中融入现代审美。大规模的研修培训,培养出一批能够将传统与现代相融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人才,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许多传承人回到当地再次进行创作、制作时,其产品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趣味和生活需 求。

章教授说,非遗拥有与生俱来的、经过时间沉淀的地域和文化之美,其发展进程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的演变,在设计时应充分认识、挖掘不同非遗的美学特征,同时避免过度开发。因为,保护非遗的根本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人类的创造力。

非遗文化资源在今天的价值,正在被人们重新认知、界定,甚至一些知名品牌也从中寻求创意和灵感。乘此东风,章教授和团队联合上海主要老字号企业开始了非遗的市场化转化工作。近年来,他们完成了500多件创新产品的转化,其中不乏有哈尔滨食品厂、凤凰自行车、飞跃等老字号。

2020年11月,第三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综合形象展区里,PACC和上海英雄金笔厂推出的格萨尔“英雄史诗”限量钢笔套装引得不少参观者驻足。“英雄”钢笔巧妙地融入3项非遗项目:其中格萨尔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是古代藏族文化与口头叙事传统的最高成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其形象的绘制,来自青海省级非遗项目班玛马尾钉线绣唐卡制作技艺;藏文书写则由国家级非遗德昂洒智藏文书法代表性传承人桑格达杰完成。非遗技艺的加持让“英雄”更显“英雄本色”,也展现了上海对口援建果洛的文化情谊。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之余,章教授和团队开始思考如何使非遗传播得更广。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PACC和社会各界协同合作,研发出不少具有不同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当‘三绝’之一的梁平竹帘跨界碰撞蓝牙音箱,以巅峰音质引领时尚电子行业;当宫廷非遗缂丝联手中式高级定制共同演绎《千里江山图》,中国大牌之路正在崛起……”她如数家珍。

近年来,新媒介与新科技的涌现,使非遗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凸显非遗所具有的共享性。这几年,在短视频平台“快手”的“快手非遗学院”上海大学专场中,携手设计师、非遗传承人,温柔的章教授一反常态,以声情并茂的形式,为近百万观众展现非遗与现代、与世界的对话,也打开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机会之窗。

公共美育与社会认知

如今的教育更重视的是知识传播,相对而言,美育和德育比较薄弱。而美育与德育的紧密相连,需要对社会有足够的认知和理解。

皮影彩绘体验、高境布艺堆画胸针制作、金山树叶扎染体验、凤翔泥塑生肖彩绘体验、花草纸彩灯制作、罗泾十字挑花卡套制作、河南周口泥泥狗制作……在上海市教委“文教结合”支持项目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PACC联合宝山区教育局开展了“24节气非遗美育课程进宝山校园” 活动。两周时间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PACC师生团队来到宝山14所学校,非遗传承人与研究生共同授课,为宝山区的学生带来特别的非遗课堂。在设定课程时,章教授和团队选择了一些不太复杂的、孩子能在1个小时左右可以独立完成的项目。

章教授表示,结合节气开发的非遗课程是一次新的尝试。通过美育,通过结合不同节气的手工课程,他们希望让孩子们建立起属于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我们不用给孩子们定义‘非遗到底是什么’;而是通过手工形式,通过这些课程,让这些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能走进孩子们的生 活。”

其实,培养一批非遗的欣赏群体,也是让非遗得以良性发展的基础。非遗,也使民众更诗意地栖居在了大地之上。

城市的纵深,“美”在其中

在接触非遗之前,地铁空间设计是章教授为之奋斗的专业方向,曾出版《地铁空间设计》等10余本专著及教材。

聚集,停留,又涌向楼宇街巷……每天,超1000万人次在上海地铁中穿行。1994年12月12日,上海第一条地铁全线建成开通,建筑空间通常是单一的“方盒子”。上海地铁建设用20余年的时间,赶超伦敦地铁160年建设成果。但是标准车站的千站一面,未免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所以,在从功能地铁向人文地铁的转变过程中,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必要性逐步显现。”章教授说。

在世博会前夕,上海地铁进入建设大发展时期,公共艺术作为上海地铁空间的组成部分,与导向、设施等元素形成空间整体。当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汪大伟院长,领衔一批教师投身上海地铁空间设计,先后完成了地铁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等空间设计项目。章教授当时承担了其中一系列地铁空间研究课题,为建设提供了扎实基础。

如今上海地铁的19条线路、459座站点,共同组成一座座“城市艺术馆”。“通过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我们期待乘客在快快行走中,体验慢生活。让心灵慢下来,跟上中国发展的速度,达到身心平衡,美在其中。”她说,“曾经乘着地铁去看风景,如今为着风景来赏地铁!在成为城市记忆载体的同时,地铁公共艺术也将公众与艺术的距离拉得更近”。

地铁是“十年建设、百年运营”,地铁公共艺术不仅是建设阶段的任务,也是后期运营阶段的长期发展目标。对于中国地铁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章教授说,目前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也需要有运营负责地铁公共艺术展览和活动,以及文创产品开发的主体单位,才能得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繁荣。

章莉莉教授

记者手记 “粒粒姐”

1996年,章教授考进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2011年,她选择深造,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她的身上,其实有颇多看似矛盾的 “点”:

她是桃李满门的博士生导师,更是学生嘴里亲切的“粒粒姐”;她身负PACC副主任兼运营总监、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非遗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理事会理事等多重职务,却仍笑称自己特点就是“慢”……

她慢条斯理地搅动着面前的咖啡:“虽然很喜欢学术,但是在非遗该如何更好地活态传承的问题上,我觉得我有这份责任去做好。因为这件事更加紧迫。”

她说话的语调依然是柔柔的,但话语中的坚定却压在了笔者的心上。心素若简、人淡如菊。她眸子中的素朴与纯净,她骨子里的执着与坚定,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教授上海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谢文利作品
韦萍作品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出版 聚焦老上大的红色历史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