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要振兴,乡村教育怎么办

2021-07-22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至爱 2021年7期
关键词:乡土家庭功能

文|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我们今天谈论乡村教育的时候有一个新的背景,就是在农村全面实现脱贫攻坚这样的背景下讨论乡村教育。

没有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乡村教育的复兴。

我们只要走进乡村,离城市稍微远一点,看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乡村教育的这些问题都是老问题,都不是新问题,只是在不断演化。“城挤乡空”、城区大班额、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西部落后和“中部塌陷”、农村教师的困境等都是老问题,怎么办?

乡村的学校还在慢慢减少。近十年来,乡村小学在不断减少,教学点在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很多小学现在只剩三个年级了,就快变成教学点了;乡村的初中也在不断减少,这都是大趋势。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是不可逆的。

在这样一个新的格局下,我们到底怎么来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共识,就是农村教育的问题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或者说很大程度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我们不能够就教育谈教育,没有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乡村教育的复兴。

只有乡村文化和社会恢复重建,才有乡村教育的振兴。

我觉得有一些现象,比如说像少子化和老龄化是城乡共同存在的。

但是像家庭功能的退化,在农村就格外显著— —亲子分离的家庭、单亲家庭、失能家庭比例非常之多,超过我们的想象。家庭功能消失了,学校教育的功能怎么实现?非常困难。

社区功能的缺失——原来一个熟人社会,乡邻守望相助、忠孝传家这样的文化,已经被麻将、赌博、彩票这些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甚至犯罪文化取代了;乡村文化的异化——很多人都说,现在一个农村青年要结婚的话,前提是在县城里有一套房,所以整个他的家庭、社区都在发生着非常深刻的变化。

乡村教育的振兴,实际上是乡村文化、乡村社会的恢复重建。只有在这么一个乡村建设的视野当中,才能够破解乡村教育的衰败难题。

什么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我们对农村教育包括中国教育的下一步提了一些新的概念,国家层面的表达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想这句话还是很有价值的,也是我们今天在农村教育当中要坚持的。

第一个就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基础教育的功能并不是发现和培养少数能够“跳龙门”的“锦鲤”,而是点燃大多数的学生,重点是关注弱势学生,这就是教育公平的概念。

第二个是“有质量”,也就是完整的、基础的教育。即在提供学业成绩、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弥补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的短板,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重视非认知能力、社会情感技能,不是培养“小镇做题家”“二流机器人”。

面向农村学生的“有根的教育”。

探索农村教育的新模式,要在规范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之外,重点加强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包括为农村学生提供进城务工所需要的生活技能、法律常识、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等。

我们今天的教育,包括城市教育、农村教育都有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比如说,很多农村的学生初中毕业就去打工,那合不合理、正不正常?到底是读书无用,还是惟有读书高?这些问题都需要辨析。

那么,我们教育的目标、功能、价值究竟如何来认识?这种面向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这种“为生活而教”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的,就是通过将普适性知识与乡土文化、地方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实施适合农村青少年成长需要的植根乡土的教育,有根的教育、有机的教育、绿色的教育。

(来源:中国发展简报)

猜你喜欢

乡土家庭功能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