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方案

2021-07-21张世朝

读与写 2021年23期
关键词:模拟实验工具实验

张世朝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 河北 辛集 05230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地理工具分析自然地理现象及过程,教师驾驭不同的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地理实践教学[1]。当前地理课堂教学中模拟实验活动较少,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实验课,但对于模拟实验课学生表现的评价还不完善,通过试题正答率判断学生模拟实验水平的高低,学期结束后对学生评价。在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以及河北省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实施的背景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需要紧随时代变化而发展。

1.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1.1 多元性原则。评价目标多元,评价学生模拟实验过程中地理知识掌握与运用,实验操作技能与方法,实验意志品质等方面。评价工具多元,包括实验观察记录表、实验记录日志、评价量表、过程档案袋等,综合选用多种评价工具[2]。评价主体多元,为克服评价实施者主观认识不足的缺点,需要多角色多角度评价学生,教师、学生自己、组员、同学都可输出评价观点。

1.2 可测性原则。模拟实验课时安排紧张,为节省精力,确保时间组织与操作模拟实验,因此要设计流程简单方便的评价工具,将评价标准分解为明确的显性行为特征,转化为可量化的具体行为动作,便于师生使用[3]。针对实验过程和目的高效发挥评价功能,这就要求评价工具简便省时和评价规则科学可测。

1.3 激励性原则。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应起到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求真的教育作用,促使学生努力达成期望。模拟实验操作有序获得成功时,适度真诚赞美学生行为,建立实验自信。通过表扬正强化学生优势,关注学生努力程度和进步空间,激发模拟实验内驱力[4]。鼓励模拟实验进展不顺利的同学深入思考,突破思维局限,建构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养成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2.高中地理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工具

2.1 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工具的类型。过程性评价工具对于营造评价氛围,创造评价条件,规范学生模拟实验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基于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工具类型如下:

(1)评价量表。评价量表通过系统观察学生实验行为出现的频率或表现程度,多主体遵循明确的评价指标诊断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实验行为、策略和态度朝着目标方向发展。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态度,评价内容包括地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等。

(2)观察记录表。教师通过感官获取对学生模拟实验表现的认识,根据评价目标及时收集评价信息,有计划地观察学生模拟实验中的关键事件或行为,真实记载代表性事件的学生主体、发生时间、地点、环境,客观描述学生语言和行为信息,采取措施解决模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正向强化正确行为,及时纠正错误行为。

(3)过程档案。学生依据实验目的、实验难点、教师要求,自主收集可以反映实验学习进步和努力程度的信息或反映创新思维的突破性成果等十项内容,将重要信息保留在模拟实验过程档案中,展示自身独特性,记录进步,提高学生幸福感和自我满足感,为新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4)实验记录日志。学生以实验目的为主题,及时整理描述实验开始到实验结束的流程,将论证实验结论的过程和思路通过图文表等形式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尽可能详细记录关键步骤,再现实验过程,考察学生概括能力和反思意识[6]。记录实验流程、实验想法、方案设计、实验现象、数据处理分析和实验结果总结,建构地理模拟实验学习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2.2 模拟实验不同阶段过程性评价工具的选择。判断分析模拟实验不同阶段的情境特征,灵活选择最适配地理模拟实验阶段性任务的过程性评价工具。为抵消单一过程性评价工具主观片面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包容性,提倡整合多种评价工具[7]。地理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工具的选择,见表3。

表3 模拟实验运用的过程性评价工具类型组合

3.高中地理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流程

为提高过程性评价工具的可操作性,将其落实在具体模拟实验活动中,梳理了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流程。

3.1 确立模拟实验目标。清晰可操作的目标为教师实验教学和学生具体操作指明方向。确立模拟实验目标的步骤分解:第一步,解读课标。将课标分解为主体、条件、动词、内容,参照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层次划分,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可测的模拟实验目标。第二步,解析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成长差异、思维方式、实践经验、心理特点,预估学生对目标的接受程度,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难度适宜的模拟实验目标。第三步,分析教材。找出模拟实验活动在教材中的位置及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模拟实验的地位和作用。运用模拟实验突破教材知识难点,直接经验和理论经验结合。

3.2 设计模拟实验阶段性任务。在地理模拟实验情境中设置任务驱动学习,紧紧围绕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化,逐渐设计深层次的实验任务,由简单任务过渡到深度思考型任务,聚焦学生思维认知进阶的过程,在实践中掌握创造性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8]。

(1)针对模拟实验目的设定任务情境。围绕实验目的中的关键问题引入真实情境,基于大自然或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不良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尝试运用已有知识推理出假设。

(2)组织学生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教师划分实验小组,向各组说明实验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学生小组根据主题情境,共同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使实验思路与过程一目了然。

(3)学生操作实验,观察思考实验现象。教师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适当点拨指导关键问题。学生分工配合完成实验操作、辅助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及收集实验评价证据等任务。

(4)总结结论分享成果。通过课件、视频、报告等形式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值得学习的事件、小组合作情况、实验结果及生成性结果、创新想法等,组间进行交流。

3.3 选择过程性评价工具。师生根据模拟实验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的特点,组合选择与之高度配合的过程性评价工具。实验准备时,教师介绍过程性评价量表的使用方法,师生认真阅读评价项目。实验实施时,教师随堂巡视,观察记录模拟实验中的偶发事件,小组成员观察实验现象并在模拟实验日志记录数据。实验总结时,小组间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与疑惑,总结实验经验,教师填写评语,最后根据教师规定的主题,将评价量表和反映自己实验成果的内容进行整理放入过程档案[9]。

需要遵循过程性评价理念初衷,把握好过程性评价工具使用强度。在实践中找到模拟实验和评价工具的平衡点,防止被工具局限思维,跳出框架灵活选用,不能因为一次负面问题就否定过程性评价工具在模拟实验中的应用价值[10]。

3.4 反馈利用过程性评价结果。为获得更大的上升空间,要重视评价信息的整合处理,合理利用评价结果,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价值。教师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对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的认识与使用感受,优化模拟实验教学安排和评价方法。将评价信息汇集起来进行加工,整合相同内容,组织不同语义的评价信息,从组员、教师、学生等视角呈现立体多面的评价结果,对学生提出优化意见[11]。在全体成员交流评价结果时,针对问题修正实验方法,以评价促反思和改进,在评价-反馈-优化中提升师生实验能力和评价素养,实现评价和反馈之间的双向持续互动。

有效实现过程性评价的价值,需要师生在具体实践中进行效果分析,反思过程性评价方案,尝试过程与结果多元评价方式均衡发展,探索多种评价工具,提高过程性评价兼容性,不断延伸地理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模拟实验工具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模拟实验在中职学校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开发步骤及原则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