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高中衔接视角下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2021-07-19路喜锋

中学理科园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初中物理教学

路喜锋

摘   要:初高中衔接是物理教育工作者经常谈起的话题,除了初高中物理知识点跨度大、台阶高是大家普遍公认的事实外,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到初高中衔接的跨度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厦门质检的一道试题思考来谈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及策略。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初中物理教学;设置问题链;重视过程

1  历史背景

起初物理在中考中作为考查科目, 家长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每到各种大型考试前,总会发现学生手持复习资料,资料中绝大部分是考试中可能用到的各种公式,学生们总是喜欢死记硬背公式。幸好教育决策者已经看到这一点,物理不再作为考查科目,且物理在中考中的权重逐年增加。但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为了提高优良率、及格率而不断降低试卷难度。作为一线老师也相应调整教学内容、教学难度不断适应中考要求,这样就会陷入一个中考试卷一年比一年简单,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少的死循环,最终会导致学生在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想方法等各方面与高中相比形成较大台阶。

2  对应教学策略

2.1  让命题对物理教學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学习不是为做题,但好的的命题可以促进学习,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完善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及促进教学方法的完善。

例如【2020年厦门市初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图1所示浸入水中的物体恰好悬浮,物体的上表面积S上小于下表面积S下,此时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差为F1;现将物体放置在更深处,物体将            (填浮沉状态),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差为F2,则F1           F2(填“>”“<”或“=")。

浮力计算是初中物理比较灵活的知识点,学生如果只是记公式、只是知道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有关,而没有去理解浮力产生的条件,那么只会得到F1=F2的错误答案。

解析一:  刚开始时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F1=ρgh2S下-ρgh1S上

当物体向下移动Δh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F2=ρg(h2+Δh)S下-ρg(h1+Δh)S上

由于F2-F1=ρgΔh(S下-S上)>0

所以F1

解析二:当物体再向下移动Δh时,上下表面压强增加量相同,但下表面面积大于上表面积,所以下表面压力增加量大于上表面压力增加量,因此F1

虽然这道题两种方式学生都能理解,但课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特别优秀的学生也会认为排开体积不变浮力就不变,那么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怎么会变呢?此时笔者并没有马上去纠正,而是抓住此教学契机,让学生把图1与图2对比找出区别,学生的思绪豁然开朗。不仅对浮力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和提高,享受到了科学思维的乐趣,体验到物理学科魅力。

教学反思

从上面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物理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物理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机械的背诵公式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理解一个物理量一个公式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题目不仅让学生对浮力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教育工作者也懂得课堂教学的哪些环节是必须坚守的阵地。这样的命题方式可以说使人眼前一亮,相信这种回归物理学科本质的命题只会越来越多,不仅有利于优质高中对人才的选拔,而且对缩短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使物理教学回归它的本然。

2.2  设置“问题链”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解决较难的物理问题时,可以设置相应梯度,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中去体会、去理解、在解题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图3所示【2014昆明中考题】一个半径为r的实心球体处于某种液体中,球体最上端距离液面的距离为h,求液体对球体向上的压力(已知液体的密度为ρ,球体的体积为π·r3)。

设置问题1:如图4所示物体底面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是否会计算?

设置问题2:用同样的方式计算如图3所示球体下表面所受压力我们会遇到什么困难?

设置问题3:如果把上半部分球体切割剩余部分如图5所示,下半球体受到液体的作用力是否和图3相同?

设置问题4:如图5所示半球上半部分受到液体作用力是否会计算?

设置问题5:如图5所示半球受到液体的浮力是否会计算?

解析:将球体分成上、下相等的两个半球,则下半球受到的浮力:

F浮=ρgV排=ρgV球=ρgπr3

下半球上表面受到的压强:

P=ρg(r+h)

由P=可得,下半球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F1:

F1=PS=ρg(r+h)πr2

设液体对球向上的压力为F2,则:

由F浮=F2-F1可得,液体对球体向上的压力:

F2=F1+F浮=ρg(r+h)πr2+ρgπr3=ρgπr3+ρghπr2

教学反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然形成的,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渗透形成的。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我们不能对学生说中考不考而回避,如果在课堂上能够设置问题链,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感悟得到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能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真正触类旁通,实现方法的迁移。

2.3  重视知识的构建过程,体验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

2.3.1  适度使用多媒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课堂教学中也有了更多的手段,其中ppt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软件,尤其是年轻教师更喜欢使用ppt,虽然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大大节约授课时间,可以把抽象化的东西立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但整节课也不能过度依赖ppt,不能代替传统板书,教师在书写板书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停留思考的时间,也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内化的过程。

2.3.2  重视课堂演示实验中每一环节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 科学和严谨是是实验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课堂演示实验不仅看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例如:講浮力时,实验室常常会准备两个烧杯,一个烧杯装满自来水,另一个烧杯装的是调好盐水,让学生观察把鸡蛋放在水中和盐水中区别从而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密度有关。 而笔者并没有这么来处理,只是在一个烧杯中装满水,把鸡蛋放入让学生观察到鸡蛋下沉,然后在烧杯中不断加入食盐直到学生观察看到浮起的整个过程。

虽然在这上面浪费了好多食盐、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让学生在等待实验现象的过程中观察、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经历这么一个期待的过程更能深刻理解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2.3.3  注重探索过程,启发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中考对有些知识要求比较低,例如通电螺线管只要求用右手定则判断磁场方向,因此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节省时间,实验结论往往以“空降”的形式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不知所以然只能被动接受,然后把精力放在知识的应用上。如下是通电螺线管实验步骤:

探究步骤1: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先判断出图6甲中通电螺线管左端(电源正极)相当于条形磁铁磁北极

探究步骤2: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判断出图6乙中通电螺线管右端(电源正极)相当于条形磁铁磁北极

探究步骤3: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判断出图6丙中通电螺线管左端(电源正极)相当于条形磁铁磁南极

探究步骤4: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判断出图6丁中通电螺线管右端(电源正极)相当于条形磁铁磁南极

当完成前两步探究时,班级几乎所有学生都会欣喜的得到结论电源正极那一侧对应的是通电螺线管的磁北极。紧接着当后面两种结果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表情就会瞬间由喜到悲,一脸茫然失望,找不出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究竟遵循怎样规律。让学生经过这么一个思考过程,由找到规律到又推翻规律这么一个反复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借助身体的某部位找出电流螺线管周围磁场关系。

教学反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思维的自然浸润[ 1 ]。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会认识到:任何研究都是艰辛和曲折的,学生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物理、探究物理实验的兴趣。只有经历艰辛的过程学生才能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从而爱上物理,激起学生学习物理、探索物理的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难是一个共性问题,让学生能够跨过高中物理这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仅凭高一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让中考命题这个指挥棒对教学启到宏观引导外,在常规教学上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要在课堂上懂得投入时间,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讲授,多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享受探索物理奥秘的过程中平滑初高中知识坡度。

参考文献:

[1]程荣贵.挖掘教材内涵 关注科学思维[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5):26-27.

猜你喜欢

初高中衔接初中物理教学
历史课外阅读
历史课外阅读
衔接更高层次教学
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谈《物理初中—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用书》的作用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
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