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城》之美

2021-07-19马亚莉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6期
关键词:天保人性美翠翠

马亚莉

《边城》阅读目标: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沈从文的作品及行文风格,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把握人物的形象,进而揣摩文本的“三美”即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原文概述

《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景秀丽、民风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爷爷年逾七十,身体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情根深种。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爷爷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遭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远走他乡。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全篇共写了三次端午节,每一个端午节都和翠翠的爱情紧密相关。

第一次端午节,翠翠等爷爷时巧遇傩送外出,两人心有灵犀,暗中生情;第二次端午节,翠翠因为惦记着傩送,再去看赛船,没想到傩送外出,却认识了天保;第三次端午节,傩送邀请翠翠去看赛船,谁知翠翠碰到了王团总的女儿,而且知道了王团总想让女儿嫁给傩送,还用一座碾坊做陪嫁。作者通过描写这三个相似的端午节,表现了翠翠与傩送感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端午节”这条时间线,小说细致描述了端午节的节日场景,如赛龙舟、捉鸭子。还写了人物活动,如爷爷上河街沽酒买肉时,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等,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感受到该地自然、朴素的人性美。

作品解读

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是翠翠,其他人物形象有爷爷、天保、傩送、顺顺。学生可通过把握主人公的语言、心理、动作来分析人物形象。读文中对翠翠的描写,可看出她是一个活泼、单纯、可爱、孝顺的女孩。作品结尾处,在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离世的情况下,翠翠谢绝船总顺顺的好意,而是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等待傩送归来,这些情节充分表现出她性格坚强的一面,有一种柔中带刚的美。翠翠身上有着纯真的自然美,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对爱情怀有一种青涩的憧憬之情。读者如果能体会翠翠性格中的“顺应天性和纯真无瑕”,就会明白她那种“纯洁透明”的感情,感受到人物身上的“自然美”,并且理解作者作品中的人性美。阅读时,我们也要注意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如船总顺顺,他尽管有财却不吝财,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在老船夫死后,不计前嫌,依然盛情邀请那分明与他两个儿子的不幸遭遇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生长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都“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坊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读者可从中感受到这群人身上的乐观、天然、诚实、热情、善良等美好品质,他们代表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这些人有情、敢爱,动情之时真诚而炽热,平常之时内敛而温柔,他们的人生是安然的、宁静的,昭示着人性之美。

关于主题——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爷爷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爱都十分美好。作者寫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表现湘西人心灵之明净,同时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传统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关于作者——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了解作者情况,并将作者经历与作品内容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思考,能更好地了解作者,也更好地了解作品:为什么在如此优美的“世外桃源”里,在人人都是好人的社会中,翠翠的爱情仍然逃不过悲剧的结局?“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作者对自己作品创作主题的描述,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探寻人生的“另一部分生命意义”。《边城》正是沈从文对生命思考的集中体现,也蕴含了他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与探寻。沈从文所言的“人生形式”里除了那份“美”,那份“善”,也应该还存在着那份“哀”。在欣赏“美”的同时,体味作品中折射出来的那份“哀”,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也可以加深对作者“爱的文学”之特点的深刻理解。

阅读指导

整本书阅读要求阅读内容必须立足于文本本身,而不是其相应的影视内容。信息时代网络和多媒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戏曲有很多。但是,通过看影视剧的方式获得的信息是一种被动式阅读,缺少阅读者对作品的欣赏和再创造。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欣赏的过程,是读者再创造的过程。而文本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思考,才能感知作品深层次的意蕴,感知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因此,读原著才能充分感知作品语言风格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也是一个再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走进文本,才能体悟作者感情、品味精妙语言,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整本书阅读不仅要粗读浏览,更需要熟读深思,这是阅读过程的深化。读者不仅做作品的接受者、评论者,更要做作品的加工者,要善于质疑,释疑,在读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完成布置的任务,更要注意用“心”去读,注重感悟。

猜你喜欢

天保人性美翠翠
翠翠
向日葵的故事(下)
炭灵记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探究
温暖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