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改革探究

2021-07-13马娟

南北桥 2021年18期
关键词:高职语文民族地区课程思政

马娟

【摘    要】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是各个院校的常态化教学内容,对于一个新生院校来说,同样面临着课程思政探究的任务。高职院校面临着语文课程教育滞后于职业教育需求现状的问题,学生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及综合素养的培养都需要学校和教师寻找符合学生实际的、满足当地所需人才条件的教育教学方法。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寻找教育教学实践中可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寻找技能与素养兼顾的最佳教育契合点,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本质和“协同育人”的理念,发挥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语文  民族地区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8.009

党的十九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要求,职业院校有着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大责任,而“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高职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學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选用的语文教材囊括国内外经典文本和名篇佳作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注重学生职场综合素养,体现民族精神,抒发国家情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为高职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与高职语文教学的契合

2004年第十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年会正式将《大学语文》定位于“高校素质教育”范畴,《大学语文》课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已成为共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因此,研究高职语文课堂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途径,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是高职语文课堂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更应该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技能、品格兼具的社会所需人才,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任重道远。

(一)高职语文课程中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

语文是高职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要承担起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等多重教育功能,其教育教学的素材非常丰富。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语文教育教学素材有《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口才与演讲》《应用文写作》,其中蕴含多种多样的思政教育元素。高职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不断地汲取精神养分,完成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塑造,提高职业素养,使学生更加自信地步入职场。

(二)高职语文教学是课程思政改革实施的主阵地

从课程体系来看,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都属于人文性课程,教学内容涵盖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知识,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材内容有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有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思考;有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和观念;有对真挚情感的表达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有对科学精神态度的展现,这些都与思政教育课程有共同之处,是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语文教师可以运用显隐结合的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推进思政教育。

(三)高职语文肩负的新时代使命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在“十四五”时期,要全面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强技能文化建设,在职业院校中加强劳动教育,将技术技能教育与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深度融合,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真正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在校园里生根。学校要培养技能素养、职业素养、文化素养兼具的高素质劳动者,其中语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所有语文教师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把握好全课程育人的要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受教育者实实在在成为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谋福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目前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现状

不同于九年级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主课程地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为公共基础课,这样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语文“不重要”的错觉。要发挥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就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牢牢掌握实际学情,了解本地文化,使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达到高度的融合。

(一)学生语文水平不达标,思政教育难以实施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生源主要是本省各个州县的民族学生,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低,语文基础差,理解能力相对薄弱,虽然已经升入高职,但是语文能力仅仅只处于中学水平,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几乎很难在民族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在这种实际情况下,语文课程思政绝对不能“照猫画虎”仿照其他院校,而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思政教育略显突兀

因为基础薄弱,学生很难提起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想要在语文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很大困难,若是简单涉及思政元素,又达不到语文课程思政“主阵地”的效果,就需要语文教师统筹教育教学资源,合理设计教育目标,既完成基础提升教育,又能完成课程思政教育。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思政教育缺乏创新

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相对专业课教学,语文教学没有获取师生太多关注,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计不够严谨,思政元素挖掘不仔细不彻底,为了融入而融入,成了单纯的“完成任务”,学生对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参与热情不高,课堂上教师对多媒体情景导入、创设语文场景反转课堂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的应用相对较少,高职语文思政教学缺乏新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高职语文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

想要挖掘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首先要明白思政元素不是单纯的政治,思政元素应该是广阔的,它是一种思维工具,也是一种认识方法。思政内容是人文科学的范畴,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成长的关键。教师要全身心投入语文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中,实实在在地将思政教育落实到语文教育教学中。

(一)语文教材思政资源的挖掘

1.寻找“切入点”是关键。每堂课的开启都需要一个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并不是随便决定的,需要聚焦文本内容,吃透文章,把握主旨,找准切入点。如《热爱生命》(食指)讲述了诗人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挫折,饱尝苦难,但始终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因而这首诗歌的切入点就是“历经磨难,面对人生的态度”。“因何起便因何落”,通过诗歌的学习,明确“历经磨难,面对人生的态度”,从而达到德育效果。

2.挖掘“德育点”是核心。德育点与切入点不同,切入点是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而德育点的挖掘是处处可行的。例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一词中作者在描写似花非花的杨花的同时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但在细品之中不难发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容颜易老,壮志未酬的慨叹。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德育点来完成“珍惜青春年华,实现人生理想”这个德育目标。

3.筛选“价值点”是重点。价值点的筛选不仅要把握文章主旨,还要跟紧时代。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学校就要培养什么样道德品质的人才。爱国、守法、明禮、诚信、团结、友爱、勤俭、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保护环境、奉献社会等都是这个时代对国人的要求。例如“寂静的春天”(雷切尔卡森)一文主要讲述了人们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和杀虫剂,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最终危及人类自身。而本文的价值点就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

(二)语文课外德育资源探寻

1.校园文化辅助语文课堂。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增加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社交能力,从而让课外德育在学生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教育作用。结合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中心思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整校园文化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例如语文教研室举办诗歌朗诵大赛、演讲比赛、中华经典故事讲析、相声小品大赛等等。从形式上以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从活动项目内容的了解和把握中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学生既学习到知识,又陶冶了情操,无形中完成了德育教育。

2.海西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的衔接。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要在校内进行,还应该走出校园,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全方位”育人。如语文组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劳动,更深层次地了解海西农垦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劳动的热爱,理解农民劳动的辛苦,继而在日常生活中落实“珍惜粮食”的品行要求。带领学生参观漠河骆驼场教育警示基地,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真实历史,让学生真实体会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为完成祖国统一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在海子诗歌碑林里,老师讲海子其人,学生品海子之诗,将海西文化中的诗歌创作气息烙印在学生内心。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以课外多样的方式了解海西文化,以海西文化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优秀民族文化奠定语文课程思政的基础。海西州德令哈市是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同时还有回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同时居住生活,这些少数民族对本民族十分热爱,教师通过让学生讲自己民族文化的方式,让各民族优秀的、值得弘扬的文化得到展现,从而增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例如,可以在传统文化课上进行民族舞蹈展示。通过舞蹈排练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课堂舞蹈展示及舞蹈讲解环节中,学生对本民族及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更进一层。在各民族舞蹈动作比较学习环节,让学生明白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自古就有。这样的一堂课,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历史意义。

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策略

第一,提高师生对高职语文教学地位的认可。从主课程到公共课程的转变,使高职院校师生出现语文“不重要”的错觉,导致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异常艰难。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语文教师认清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并带动学生明确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保证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学生爱上语文,从而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完成对自己思想品德的塑造。

第二,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要发挥语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价值,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本文“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中可以得到启发,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堂内容开展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将地区文化、民族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当然,在民族地区还要求教师兼顾学生语文基础和人文教育,结合这样的实际,语文教师可以挖掘出更多适合本班学生的思政教育资源。

第三,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热点等融入语文课堂,无疑对学生兴趣地激发有很大帮助,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政意识,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

第四,提升教师思政素质,明确教学方向。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不仅能达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还可以增强学生政治素养。因此,要保证教师“水桶”中的水是满的,提高语文教师的思政素质是促进高职语文教学及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的有效保障,使教师能够把握清晰的思政脉络,利用自身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质。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创新语文课程,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及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从多元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文本学习指导,启发学生思考,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政素质奠定基础。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者,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熏陶,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政治立场,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教学内容传播传统文化,宣传传统美德,用切实的行动去感染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也能够彰显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五、结束语

虽然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探究相对较晚,但是课程思政改革的任务决不能因此消失。相反,探究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对社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院校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基本人才职能的需求,还能培养高素质的公民。而高职语文教学是传递综合文化知识、树立正确思想道德、精神文化的主要途径,其本质更利于人才的发展。因此,作为高职语文教师,需要把握语文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政文化渗透,及时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程思政资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积极整合高职语文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以国家意识、政治态度、文化自信、全民素质等为导向,形成新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框架,确保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将优秀文化成果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情感内涵、道德风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人格魅力,彰显语文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婷婷.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改革[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12-13:

[2]张宏燕,凌永刚.高职语文落实“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0(51):22-23.

[3]闫秀娟.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创新实践[J].学习与科普,2019(17):36.

[4]向亿平.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对策.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01):25-26.

猜你喜欢

高职语文民族地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渗透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