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选人用人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

2021-07-12王彦军王乐航

理论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经验启示人事制度中国共产党

王彦军 王乐航

摘 要: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党的事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干部观和人才观,与时俱进地形成了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建立了系统的选人用人机制,推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顺利发展,为党的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认真回顾和总结党选人用人的历史经验,坚持党对选人用人工作的领导,坚持选人用人工作原则,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对干部的正向激励与关心关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选人用人;人事制度;百年历程;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6-0004-06

基金项目:2019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陕西落实落地研究”(2019ZDWT01)。

作者简介:王彦军(1964-),男,陕西铜川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王乐航(1995-),男,陕西铜川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离不开干部队伍建设,选人用人机制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安排,是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顶层设计。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不断健全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努力做到善于选人用人,是党的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在。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措施,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五湖四海、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选人用人机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岁月,记录了构建选人用人机制的历史轨迹,积累了丰富的选人用人经验,为新时代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选人用人机制构建的历史回顾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526一部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一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前进和发展道路的历史、一部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选人用人规律、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构建选人用人机制的历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人用人政策的探索与建构

建党伊始,如何选好用好干部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党的事业开创者初步探索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选人用人政策制度。建党初期,深入基层工人,建立工会组织,是党的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一大规定党的基本任务是要派党员到工会去工作[2]。这时的选人用人主要是对党员的发展选用,注重考察党员基层经历及其政治思想觉悟、忠诚、纪律意识。大革命失败后,党通过隐蔽的组织活动,发展和培养了一批党员干部。井冈山时期,由于党员干部大部分来源于农民武装和旧军队,党特别注重党员干部的教育,办起了工农红军学校[3]。1929年,古田会议重申“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更加注重思想建党,党选用了一批政治上坚定、思想上纯粹、工作上务实的干部。

抗日战争时期,中央组织部作出了《關于改编后党及政治机关的组织的决定》,要求设立组织部,专门负责干部工作。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1]527陈云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中强调: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才和德应该是统一的”[4]214。党中央本着“任人唯贤”原则和“德才兼备”标准,选用了一批干部,并在延安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形成了完备的干部教育系统。各根据地按照毛泽东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注重察看干部的“全部”。另外,1939年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大胆提拔知识分子干部。1940年,陈云提出“提拔干部是经常的有步骤的工作。要有准备,预先审慎考虑过的才提拔”[4]215。各根据地的干部任职采用了选任制、聘任制、委任制等方式,同时采用任期制,要求干部能上能下。

解放战争时期,选人用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更进一步契合形势任务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一是在作战中提拔干部,二是动员大批地方干部参军,三是大量吸收知识青年入伍,四是改造培养被俘军官。此外,还建立了军事政治大学等学校,开展“三大运动”,培养教育了大量干部,为革命胜利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选人用人制度曲折前行

从西柏坡到北平城,从局面执政到全面执政,党中央为巩固新生政权和推动经济建设的需要,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干部队伍政治标准过硬、理想信念坚定。1951年,针对党员干部贪腐问题,党中央出台了《关于实施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开展反贪腐斗争,惩治了刘青山、张子善,对贪腐干部群体形成了强大威慑,匡正了用人导向。1953年11月,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要求建立分部分级的干部管理制度。1954年2月,党中央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要求党的干部切实增强维护党的团结的自觉性,使得选人用人更加审慎,强化了对干部的考察,并将其贯穿到选人用人工作的始终。

党的八大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的根本任务,提出选用和推动专业技术和业务精炼的干部发挥作用,可以极大形成建设新中国的合力,这一要求与当时的实际紧密联系,凝聚了各行各业干部人才的智慧和力量。1957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这些关于选人用人制度的实施,体现了党在这一时期不仅注重选拔任用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丰富的干部,而且更加注重选用一些在某方面有特殊知识技能和某领域专业化的干部,客观上推进了领导干部向更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选人用人机制被阻断,“选用”乱象持续十多年,造成各级党政班子成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年龄偏大、思想僵化、本领欠缺。其中,一大批追随支持林彪、江青,造反起家的干部被信任使用,一些地方以任用骨干亲信代替了正常的选用干部机制,一些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和打砸抢分子在各级党政机关重要岗位上任职,混迹于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鼓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擅长“斗批改”的党员干部长期把持一些党政机关[5]。此种用人倾向形成的恶性循环,以及干部监督严重缺位错位,极大扰乱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正常程序,“文革”之前初步构建的选人用人机制遭到严重破坏。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选人用人机制走向成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高度关注干部新老交替、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监督等问题,大力推进选人用人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选人用人机制。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减少兼职过多、权力过分集中现象……给中青年同志腾出台阶”[6]324。陈云也提出,“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这种干部提拔使用制度化”[6]326。党中央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力推进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在选人用人上注重年轻化和专业化。1984年,中央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各地更好地选用了一批适合本地特点、了解地方实际、适应地方建设需要的干部,使得干部队伍的活力不断提升。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深化干部选拔任用改革。1992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建立分类管理体制和竞争、激励机制”。这一要求,推动了干部工作的专业化,提高了干部选用的竞争性,有利于选拔管用能用肯干的干部。1995年2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颁布实施,使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1996年,《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出台,加强了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1999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的实施,使选人用人更加体现了“五湖四海”原则,使得干部队伍流动性增强。

党的十六大后,党中央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举措,进一步健全了選人用人机制。2002年,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使干部选拔任用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004年,党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加强了党内监督,要求防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2010年,着手实施中央和地方干部双向交流任职,注重选拔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此外,有关党的纪律、监督等党内法规的施行,使党的选人用人机制更加健全,中国共产党逐步构建起了日趋成熟的选人用人机制。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完善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形成了习近平关于选人用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选人用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使得选人用人机制更加完善。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就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标准[7],在选用干部上特别重视政治标准,强调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提拔重用对党忠诚的党员干部。2014年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强化了对选人用人工作的监督,确保选人用人正确。2015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致力于解决懒政、庸政、乱政等问题,推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良好的用人环境。2016年8月,党中央又出台了《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解决了选人用人乱象,健全了关于选人用人的倒查追究责任体系。

2018年5月,党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要为担当作为者加油鼓劲,容得下、纠得正担当作为者错误。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求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推动建立素质培养体系、知事识人体系、选拔任用体系、从严管理体系、正向激励体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强调,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2019 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干部政治和品行、作风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在干部的推荐和考察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化,推动更加公平公正选人用人。

2019 年 12 月,《2019—2023 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班子成员的选用,抓住了党的干部中的“带头引领人”建设。2020年,中组部下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是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要围绕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由此可见,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乘胜而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党中央不断释放强烈信号,在选人用人上更加突出政治能力评估考察。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也使得选人用人机制落地落实有了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探索选人用人机制的历程并不一帆风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这种探索与党的事业发展同步,同样经历了漫长而坎坷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前进、有停顿、有徘徊,甚至有倒退,但总体是不断前行、与时俱进的。回望百年探索历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的光辉,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贡献,有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凝聚,这其中凝练出来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代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的重要前提

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党组织的重要职能。建党初期,为适应工人运动的需要,党在工人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并加以培养和锻炼,使优秀分子在实践中成长为党的干部,所以干部、人才一开始就是受党的领导和调配的。延安时期,我们党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部路线、干部政策,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并由各级党组织分级分类对干部进行管理。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党中央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并积极动员群众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改革开放以来,党大力选用优秀年轻干部,并加强对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的监督。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坚持党管干部,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同时强化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中的作用。由此可见,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党制定的,只有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才能保证干部、人才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二)坚持正确的选拔任用原则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的根本保证

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五湖四海、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是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早在 1938年,毛泽东就提出了任人唯贤路线,要求各级党组织选用干部时要牢牢把握“贤”的底线和“贤”的标准,反对任人唯亲,杜绝拉关系、套近乎、建圈子,为我们党选人用人制定了准则,并成为选人用人的方向指南针。之后,选人用人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和陈云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四化”要求,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特别需要年轻、有才能、有知识的干部人才,这一时期包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内的大量干部人才,按照人岗相适、人尽其才要求被选用在一线岗位,推动了现代化事业。新时代,习近平突出强调任人唯贤、五湖四海、人事相宜原则,并提出了系统的选用要求:选什么样的人?选用符合“20字”好干部标准的干部人才;从哪里选人?从五湖四海选人用人;怎么选人用人?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把人放到相应位置,激励新时代干部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正是因为我们一以贯之坚持选人用人原则,才确保在各个时期选出了符合党的事业需要的干部人才。

(三)坚持不断地推进制度完备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的有力保障

建党以来,一系列选人用人制度的制定、出台、实施,党逐渐实现了选人用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革命时期,对干部任职方式进行了规定,采用了选和聘等方式,并采用任期制,要求能上能下,对配备的不恰当和作用发挥不到位的干部,予以及时调换。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等领导人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选拔制度和组织制度改革,一切遵从现代化建设需要,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突破条条框框,不断扩大地方选人用人的自主权限,发挥组织部门作用,善于发现、培养、历练干部人才,把有真才实干、真才实学的干部选用到重要岗位上。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推进干部人才竞争,推进干部人才交流,把技术技能型人才纳入干部人才范畴,促使其发挥专业性作用。还要求选好用好干部人才,要注意发挥民主在此项工作中的作用,确保工作公开和透明,使得所选用干部人才尽其能、展其才。干部、人才选拔和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备,成为促进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四)坚持严格教育、管理、监督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的内在要求

干部人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是选好人用好人的重要环节。干部人才的教育主要是让干部人才通过集中脱产学习、在岗学习培训、职务职责调整等方式进行培养,提高干部人才的能力;管理主要是突出考核、考察、激励等方式,促进干部人才的担当作为;监督主要是组织部门和纪委监察等专责部门,加强对干部人才在纪律和作风方面的管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党就推荐干部人才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同时借助共产国际的帮助,选派年轻干部人才前往苏联著名军事院校“回炉再造”,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1927年,党中央设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专责实施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培养选用又红又专的干部人才,选拔懂经济善管理的专业干部;江泽民强调注重党员干部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胡锦涛推动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8]。这就要求要健全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注重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招录引进人才,为干部人才的培养、管理提供基本遵循。正是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干部人才的教育、管理、监督,才保证了干部人才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

(五)坚持正向激励和关心关爱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的内生动力

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需要健全激励机制,同时要用真情关爱干部,当好干部人才的“后勤部长”,解决好干部人才冲锋陷阵的后顾之忧。革命时期,为动员鼓舞广大干部战士在敌我斗争中发挥聪明才智,扩大杀敌成效,进行立功奖励、火线入党、提拔重用,还对新战士关心关爱,形成团结互助氛围,强化了对戰士的教育培养工作。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大胆决策,“松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并大胆选用经验丰富、文化素质高的知识分子,帮助他们解决返城受阻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其工作热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注重激励和关爱干部,201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以及各地竞相实施的人才引进关爱机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高科技、互联网、区块链等专业技术领域优秀紧缺人才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体现了选人用人机制的优势。

(六)坚持基层导向和能力至上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的客观需要

用人导向和能力提升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革命战争年代,党注重在基层锻炼干部,从抗大等毕业的干部直接前往华北、华中等根据地任职历练,有的直接在基层连队、基层政权任职。一些有军事才能、政治水平和文化能力强的干部,经过基层磨砺,成长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重视知识分子作用,将大量知识分子选录进干部队伍,在各级领导岗位历练成长。改革开放时期,党中央大胆从基层选用年轻、专业突出的干部。2010年后,通过考试招录制度,从各大高校招录选调大批优秀毕业生进入行政事业部门,基层导向更加明确。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更加注重基层导向,坚持在基层一线、脱贫攻坚一线、急难险重岗位培养锻炼干部,并安排上下双向交流任职,倡导东西部干部交流提升,坚持以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干事创业精神、选人育人、选人用人。实践证明,这也是干部人才成长的必然要求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选人用人历史经验的现实启示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已经擘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要在百年伟大历程上再出发,必须不断总结选人用人历史经验,继续深化对选人用人规律的认识,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选人用人的重大意义,推进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完善和有效运行,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干部人才保证。

(一)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党对选人用人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领导,在选人用人上,就是要做到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严格落实组织领导把关和组织选人。针对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党规党纪不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抛于脑后、宗旨意识全无的问题,习近平强调要突出干部选拔任用的政治标准,把那些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严格落实规定,在研判、推荐、考察、征求意见等各环节都要注重公平公正公道,要走群众路线,开展民主决策议定和公示;还要加强选用环节的纪律监督,确保选人用人过程程序正当、合理合规。要落实好相关制度,严格对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把政策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决体现组织领导作用。同时,要理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拓展选人用人渠道,千方百计让优秀人才聚集在党组织周围、选进干部队伍之中、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二)必须始终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好干部是组织严管厚爱出来的,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要持续深化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工作。通过脱产学习、在岗培训、学历提升、交流任职、基层蹲苗等中长期培养,致力于提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本领;通过日常考核、近距离考核、跟踪考核、年度考核等中长期考核,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治标准辨别、宗旨意识识别、工作能力核确;通过民主考察、民主测评、及时提醒等方式,加强日常管理和正向激励。同时,要更加注重纪律监督和制度约束,持续健全巡视巡察制度,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通过常规或专项巡视巡查、日常监督等,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发挥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强化全员监督职责,推动党员干部为人公道、处事正派、风清气正。

(三)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原则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五湖四海、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人尽其才原则,推动形成了人人有其用、人人尽其才的局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在选人用人上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政治标准第一的原则。同时,要大力拓宽选人用人范围和视野,不拘泥于一般性的条条框框和过去的选人用人限制,强化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管人职能,树立选人用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的意识,更新选人用人理念,破除选人用人“唯熟悉、唯领域、唯职能、唯圈子、唯地域、唯资历”等认识和做法,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以集中换届为契机,在五湖四海选人,在合适岗位用人,在重要岗位历练人,在关键岗位激励人,用选人用人实际行动树起鲜明正确的导向,激励党员干部在岗位上勇担当、能奉献、有追求,让党员干部有用武之地的岗位、有大有作为的信念、有大有可为的期盼。

(四)必须与时俱进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活力源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并不完善,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我们逐步破除了封建官僚体制,实行了离休退休制度,并相继建立起了一整套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管理到分级分类管理、由比较单一封闭选人用人到公开公平民主选人用人、由主要领导选人用人到制度选人用人等方面的转变,使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释放了强大的制度活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证明,我们党百年来选人用人机制的与时俱进,为新时代选好人用好人提供了基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和完善。同时,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

(五)必须坚持对干部正向激励与关心关爱相结合

从严管理监督与正向激励关心关爱,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要让干部放手大胆工作,既要从严管理严格监督,又要坚持正向激励与关心关爱。我们党始终重视在从严管理监督的同时关心关爱和正向激励干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激励和关爱干部一系列政策,不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特别是《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更是从制度层面落实了对干部人才的正向激励和关心关爱措施,一些长期困扰干部人才住房、工资等待遇问题也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认认真真干事、一心一意创业的热情。为此,必须持续完善和用好这些制度,牢固树立“优者奖、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导向,真正把“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用起来,从而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凝聚起来。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9]。回顾历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的制度,牢固树立重品德、重才干、重擔当、重实绩、重公认的导向,充分彰显选人用人对干事创业的引领作用,大力培养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高中华,胡益安.1921:中国共产党上海创建记[J].党史博览,2011(7) ∶4-8.

[3] 苏士甲.我军第一所正规学校的建立[J]. 中共党史研究,1993(2) ∶92-93.

[4] 陈云文选(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429-447.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24.

[7]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06-28(01).

[8]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7-03(01).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9.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经验启示人事制度中国共产党
《当代中国人事制度》出版发行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