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2021-07-11梁星梅

天津教育·下 2021年4期
关键词:统计与概率项目学习小学数学

【摘  要】“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选取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程内容,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小组自行探索、形成结果总结评价的过程,达到掌握所需的知識与技能的目的,提高数学综合思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有挑战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提升适应未来发展的数学核心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项目学习;统计与概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2-0083-03

【Abstract】"Project learning" is a new type of teaching mode. By selecting course content related to real life, students are allowed to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group cooperation, group self-exploration, and result summary evalu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mastering the required knowledge and skill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thinking in mathematics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It can help students master mathematics knowledge and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real and challenging problem solving, and improve the core mathematics ability to adapt to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Project learning;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项目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和发现主义三大理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具体指向学生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开展一系列活动,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配置,在解决实际问题、合作共享、总结评价中获得较为体系化和完整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进步的学习。在我国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大前提下,为了给我国项目学习提供更多的范本,笔者尝试将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探索合适的走向学科深处的项目学习课堂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实效、开拓学生数学思维、增强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总目标。

一、“项目学习”的内涵

“项目学习”起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两大教育主张“生活化教育”和“社会化教育”,他认为在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杜威的学生克伯屈首次提出了“项目学习”的概念,即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在一个独立的项目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归纳总结,由此拉开了世界教育工作者对“项目学习”这一领域的研究序幕。

我国关于项目学习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一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开展项目学习。项目学习也逐渐在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生根发芽,慢慢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成果。这种学习模式主要以现实情境问题为依托,采取“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能够不断探索和进步。数学“项目学习”让教师不再是机械化课堂传授,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和探究的主体,帮助学生发散和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项目学习教学模式方法策略

(一)确定项目和分组分工

结合教材文本内容,选择能够在生活中进行调查和研究的知识点,再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项目的设计。这些内容要能够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一定的社会、道德价值,才能够作为学生探究的项目。以“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例,选取课本中适合探究的题目进行实际探究,在实际生活中统计要比概率探究直接和方便得多,那么就选择统计进行探究的具体层面,举例来说就可以进行“探究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为主题的项目探究。将周围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分为“基本完成”“不能完成”“较好完成”进行简单的调查,随后将得到的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得到最后的结论。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统计和调查,一方面加深了对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在社会中的集体探究能力。

在项目驱动性问题确定后,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班级内的分组分工和角色安排。项目式探究学习无法仅依赖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如果以班级为整体进行项目研究,则会导致体量过大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和探究。同时分组时可以采取“组内尊重差异、组间保持相似”的原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组内成员性格、爱好、成绩高度相似,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反而没有差距较大的组效果好。组内尊重差异的同时,组间要保持一定的能力相似性。因为如果组间差距过大就会出现某一个组或者某一些组独领风骚的不良竞争局面,某一个组太差就会导致缺乏探究的动力,只有组间实力相差不大才能够达到“百花齐放”的良好竞争态势。具体到项目中在确定主题以后就可以进行组内的分工,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习情况,四到五人一组最佳,保持男女比例均衡。

(二)制订详细计划探究协作

在完成前两项基本工作后,就进入了项目中期的计划制订和具体执行阶段。以“空间与图形”中的“周长”教学为例,结合国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周长的要求,把单元学习的目标具体划分,确定学习重点是理解什么是周长、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学生学习后要达到对周长的定义有清楚的认识,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周长的含义,把握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内容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周长的认识”第一课时后,让学生对周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提出自己存在的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可能会产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周長这个概念?有什么样的意义和用途?”“我们可以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圆有周长吗?如果有的话,圆的周长怎么计算?”“立方体有周长吗?”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这些问题。随后在和学生讨论后,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进行探究,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选择了“用周长的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作为项目的驱动性问题,选择了给艺术作品做边作为项目的主题活动。项目的驱动性问题确定以后就开始小组内制定方案,分工准备素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艺术作品进行边框的制作,这些作品的形状大多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有少部分是圆形。在制作边框的过程中经历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来理解周长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利用彩色卡纸作为边框材料,让学生将卡纸修剪成刚好围成艺术作品一圈,随后用尺子进行测量和计算数据进行对比,通过给照片、作品镶边的过程,学生能结合实例知道什么是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这一节中,理解长方形周长公式“(长+宽)×2”中的“×2”和正方形周长公式“各边长×4”中的“×4”是难点,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个概念的强化训练和指导。在具体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群体中间出现了一个令教师都始料未及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较强而动手能力较差。这个问题就会导致边框材料修剪不齐产生的实际测量和实际计算之间误差较大,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尽量能够完美地完成任务。

(三)汇报结果监督评价

在项目结束后,要注意对学生探究成果的检验和考查,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和契机。项目成果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家长、同伴以及学生群体。评价标准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是学习结果的评级,对于“探究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项目学习的评价可以包括组内制订计划的周密度、团队合作的默契度等内容。那么对于“周长”教学项目学习的评价则可以侧重于周长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的考查。同时教师要用发展、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现在没有表现出来的优势不代表学生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挖掘学生的潜力,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于探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同时对于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出建议并进行指导。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社会实践能力。

三、组织项目学习时的教学建议

(一)重视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者已经建立起的数学思维体系去探究生活中的真问题,因而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身上,所以教师本身就应该树立起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知识机械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转换的意识。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能做到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安全有效地完成探索,而不是将知识机械地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和学习。

(二)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的指导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项目内容进行探究、交流与协作,所以教师在确定项目学习内容后,应该指导学生在团队内进行项目学习计划的设计。例如,在“探究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项目学习中,学生分为调查者和数据统计者,任务角色不同,责任不同,分工也就不同。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要明确其工作具体方向,以免出现在具体探究的过程中混乱不堪的现象。同时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和发挥作用,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在项目活动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和责任,在项目活动中,每个学生既要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集合群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但是不能全部操办,这样项目学习的精髓和意义就流失掉了。项目学习一方面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团队探究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根据教学大纲开展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中的内容选取并不是根据教师或学生的一时兴起所得,而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以数学课程目标为依据确定的。项目学习只是一个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的载体形式和工具,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提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过度依赖这种方式开展教学就会产生本末倒置的问题,混淆了教学的目标,反而会得不偿失、过犹不及。所以在开展项目式学习时,应依据教学大纲指导学生制订项目学习计划,开展后续相应的学习活动。

(四)组建跨课程教学团队

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指导教师应当根据其特点进行调整和丰富教学团队。例如,“探究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项目学习中,探究的问题的是社会性的,是需要学生去实地调研的,那么就可以结合信息手段,将调研方式和手段丰富和多样化。在指导教师群体中就要包括拥有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不断丰富了学生项目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入项目学习中也有利于学生本身对于新兴事物的接纳和应用,对学生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四、结语

“项目学习”课堂方式的实施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一次新的探索,这一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以小学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两大部分为模板进行实际探究,探索出学科内融合和跨学科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积累了生动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为新时期深化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范例。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小学数学‘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YQJK47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辉.小学数学项目教学路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05).

[2]刘爽,许红梅.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20(09).

[3]林丽娥.综合性项目学习——创意集市[J].师道·教研,2019(08).

作者简介:梁星梅(1968.10-),女,汉族,广东肇庆人,本科,小学数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统计与概率项目学习小学数学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统计与概率”复习专题
“统计与概率”综合复习
“统计与概率”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