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核心素养下以人物为主线的史料教学模型建构

2021-07-11邱秀钿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模型建构史料教学

邱秀钿

[摘   要]历史应当是“人”的历史,高中历史课堂应当强调以“人”为中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是诸要素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基于以上两点,在历史核心素养指导下建构以人物为主线的史料教学模型尤为重要。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人物;史料教学;模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3-0053-03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诸要素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何为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做到去伪存真。史料在历史课堂和历史测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用“无史料不成题”来形容。

目前部分历史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史料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所使用的史料比较分散,甚至没有标明出处,无法对史料进行考证。其二,围绕同个问题所呈现的史料没有相关性,容易使学生和听课教师形成“为了正确答案而刻意摆出相关史料”的错觉。“史料实证”的重点是在“实”和“证”上。“实”强调史料的真实性,每则史料必须标明出处;“证”则是对史料进行辨析,强调求证的过程,在求证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历史逻辑的梳理。若要使历史课堂更具逻辑性,教师一方面可通过一条明确的历史主线将整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另一方面可通过史料令这一主线内容饱满,使历史课堂更具真实性。那什么样的主线适合串联各个分散的知识点呢?笔者的答案是以人物为主线。

一、建构以人物为主线的史料教学模型的必要性

为何要建构以人物为主线的史料教学模型呢?历史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应当是“人”的历史。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曾说过:“人类文明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历史。人性是构成文明的基础,这既表现在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进步,也表现在由人性所决定的精神文明进步。”从教育观来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课标字里行间突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强调教育对培养人的重要性。教育的实施者是“人”,教育的服务对象也是“人”。历史亦是由过去的“人”和“事”构成的。但是目前部分历史课堂更重视知识梳理,缺少人物踪迹,将历史与“人”直接割裂。殊不知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上所发生的任何事件都离不开“人”这一要素。因此笔者认为,历史课堂应当以“人”为中心,教师应当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积极建构以“人”为主线的史料教学模型,引导学生在感知历史人物的同时感知历史、研究历史、传承历史。

二、如何建构以人物为主线的史料教学模型

(一)以史料實证为基础建构以人物为主线的教学模型,感知历史温度

建构以人物为主线的课堂模型,史料实证是基础。史料实证能帮助我们了解史实。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史料,然后对收集到的史料进行辨伪,尽量采用一手史料或者权威资料。此外还要对围绕同一人物的几则史料进行比对,如果这些史料记载一致,则证明它们具有一定可信度。其中,标注史料出处是基本。通过史料对历史人物的经历进行介绍,有助于读者走进该人物所处的时代,感知历史温度。

例如笔者在教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一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买办唐廷枢的人生经历。通过介绍唐廷枢的人生经历,笔者带领学生走进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的那一时期,使那段历史对于学生而言变得触手可及。将人物经历引入教学中,也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笔者将该课取名为“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导入部分笔者通过展示中国新闻网关于唐廷枢后人寻根的报道,让学生对唐廷枢的个人经历有大致了解。紧接着通过呈现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和早期维新派王韬的《瀛壖杂志》中的两则史料,介绍中国近代的一个新兴阶层——买办阶层。然后抛出问题:为什么中国近代会出现买办阶层?在学生思考过程中适当给出一则来自曹中原的《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及其特点》中的史料,让学生了解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本土经济的冲击程度及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接下来通过呈现陈旭麓先生和胡海建先生介绍唐廷枢走上买办道路的材料以及时人对买办阶层的评价,让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买办之难。并通过呈现来自教材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对买办评价低的原因,从而引出小农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逐步解体的表现及原因。受李鸿章邀请,唐廷枢放弃了他的洋行工作,来到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工作,这成为他一生重要的转折点。通过研究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学生认识了洋务企业。笔者将洋务运动定义为一场布新不除旧运动,让学生分析洋务运动的“布新”和“不除旧”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大致得出答案:“布新”体现在引进机器、策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修建铁路,而“不除旧”则体现在洋务运动的目的仍是维护清朝统治,固守封建制度。在引导学生梳理“布新”的内容时,笔者通过对话的形式将“布新”过程中的争议呈现出来。而这种对史实的了解、对历史的感知正是以不同史料的呈现为基础的。由此可知,要建构以人物为主线的教学模型,让学生感知历史温度,就要发挥史料的重要作用。

(二)以问题设计为路径建构以人物为主线的教学模型,培养历史逻辑

要构建以人物为主线的史料教学模型,除了强调史料实证外,还要以问题设计为重要路径。在课堂上进行史料教学,要注重史料之间的联系。通过人物史料创设情境,通过问题关联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范绮芹老师所上的《甲午中日战争》便是以李鸿章的困惑和彷徨为主线设计问题的,让学生在解答环环相扣的问题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历史逻辑。范老师在课堂一开始以“一场战争”作为导入, 介绍了这场战争的情况以及当时日本对清政府的态度,然后呈现以下两则史料:

他(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真敌,因为日本一心一意谋我,而且相隔既近,动兵比较容易。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

李鸿章主张全力进行“海防”,且把防备日本放在“海防”的首要位置。他认为,日本“事事取法英美,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积弱至此而强邻日逼,我将何术以处之。……海防一事,仅备日本,非为西洋而设。

——摘编自张章《论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对日外交思想》

根据上述史料抛出问题“李鸿章对日的态度是怎样的”,从而引出李鸿章的远见。紧接着罗列李鸿章从1863年在上海设立外国语文学校到1888年成立北洋海军这一时间段内为中国所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明白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鸿章,范老师还通过“日本通”邓承修的话展示了当时士大夫内部对日本的轻视,反衬出李鸿章的长远眼光。虽然有远见,但是李鸿章始终还是被当时的大环境束缚住了思想和手脚。为什么说李鸿章的思想被束缚了?对此,范老师又抛出了以下史料,让学生阅读后分析李鸿章当时的外交理想与现实差距。

1870年李鸿章认为,在同西方的关系方面,日本同中国的处境类似,都被西方民族压迫。要是处理得当,中国和日本可以联合起来抵抗西方; 至少可以防止日本被西方利用做侵犯中国的基地。……从光绪五年到十年,李鸿章竭力怂恿高丽与西洋通商国家订条约,想借他们的力量来抵抗有政治和土地野心的日俄。

——摘编自尹媛萍《中美学界关于甲午战争起因的早期争论》

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可知晓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思维及列强对此所持的观望态度。日本越是步步紧逼,李鸿章的作战策略就越发被动消极。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清政府对海军逐步缩减开支,将钱用在了光绪皇帝的婚礼上和慈禧太后的颐和园中。反观日本,明治天皇亲自带头补助海军,上下一心。通过直观的比较,中日两国战争的输赢原因一目了然。范老师在教学中以李鸿章的远见和彷徨为主线,围绕史料进行层层设问,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与逻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记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积极建构以人物为主线的史料教学模型,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三)以时空发展为顺序建构以人物为主线的教学模型,传承家国情怀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除了要感知历史,培养逻辑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文情怀,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东莞市高级中学赵晓东老师曾经上过一节以人物为主线、以时空发展为顺序的历史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这堂课定的标题为“微镜头、大历史——瓜子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该课以“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将他的一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成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重要节点。学生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后对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私营企业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对当前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

1.投机倒把谋生计——计划出异端(1956—1978年)

2.筚路蓝缕来创业——改革显活力(1978—1984年)

3.公私联合建帝国——半路终夭折(1984—1992年)

4.二次创业谱华章——解放得发展(1992年—21世纪初)

5.市场大潮渐无闻——傻子新困境(21世纪以来)

年广久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曾三次入狱,三次被邓小平点名,在历经艰辛后终于建立起属于他的“瓜子帝国”。他在20世纪60年代因贩鱼和贩卖板栗被关,据此,赵老师抛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时期贩卖东西会被抓?学生回答:因为这时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到20世纪70年代他转向贩卖瓜子,但是这时的瓜子是统购统销,凭票经营。这一时期倒卖东西,会被称为“投机倒把”。这种情况直到1978年才有所好转。1978—1984年,年广久的瓜子事业逐渐得到发展。展示史料:

1978年底,年广久不再偷偷摸摸卖瓜子了,改在芜湖闹市区摆摊设点;随后,在瓜子还供不应求的时候他大幅降价。当时国有企业瓜子的价格是2.4元/斤,年广久硬是将“傻子瓜子”的价格降到1.76元/斤,從国有企业口中夺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日销售额达到三四千斤。

1980年,年广久注册“傻子瓜子”商标,拥有了品牌。

——据腾讯新闻《共和国辞典》整理

赵老师根据史料抛出问题:与之前相比,年广久卖瓜子的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年广久瓜子畅销的原因(从社会、产品、个人等角度)。

从1978—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实行试点性改革,国有企业初具市场意识,从国有国营到放权让利;私营经济也从无到有。

这样的发展趋势一直维持到1986年3月,国务院发文停止年广久公司实行的有奖销售,各地客商退货,年广久的公司血本无归,巨亏63万元。1989年,年广久因贪污再次入狱,被关3年。这一困局直到1992年才被打破。这里,赵老师再次抛出问题“1992年为何能够打破僵局?”,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赵老师向学生强调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肯定了市场作用”及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的重要性。1994年,年广久再次出山,成立安徽芜湖傻子瓜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全国超过12万人辞去公职投身商海,形成规模空前的“下海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从增强企业活力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经济从持续发展到迅猛发展,数量猛增,实现大繁荣。

“2000年8月,年广久将‘傻子瓜子商标卖给长子和次子,两个儿子各自单干,恶性竞争。直到今天,‘傻子瓜子依旧采取专卖店包围超市的策略与同行竞争。”通过对“傻子瓜子”后续的介绍,学生更能体会市场经济的优与劣。

三、结语

本文试图通过三个课例对以人物为主线、以史料为基础的历史课堂进行研究。历史是“人”的历史,无论是平凡的人还是伟大的人,都以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人生经历推动历史进程。因此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时不应当忽视“人”这一要素,相反,应当引领学生探究“人”、重视“人”,从前人的足迹中吸取教训、汲取智慧,进而感悟历史、培养能力、提升情怀。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和.人类历史是人性展现的历史[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3-65.

[2]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曹黎明.史学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建构[J].名师在线,2020(3):20-21.

[5]  刘兴法,张永谦.让高中历史课堂充满 “人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6(1):73-77.

[6]  徐金卫.例谈高中历史建构主义教学模式[J].中学历史教学,2003(3):5-6.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模型建构史料教学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例谈磁性软白板在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