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教育需要教师的情绪美德:基于儿童立场

2021-07-11陆云峰

新班主任 2021年5期
关键词:美德教育者情绪

陆云峰

教育需要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学生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我们要站在儿童(心理学界定,18岁以下统称为“儿童”)的角度,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秉持教育者的情绪美德,认识儿童,理解儿童,相信儿童,保护儿童,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教育儿童。这是最朴素的道理,更是一种教育美德。

教师的情绪美德就是“你不焦虑,我就开心”

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因为自己情绪失常(失控),导致教育方式偏离儿童教育的轨迹,让儿童处在一种不安的环境中。由于情绪往往是意识难以控制的,所以处在“失控”状态下的情绪会违背我们原先的意图,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情绪表现出来的能量,往往會对儿童的成长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此,加强情绪管理,是教育者必须关注的话题。很多时候,情绪表现为“不由自主”,是个体心理与生理发生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本能与冲动。事实表明,情绪还会受到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文化脉络和文化群体的影响。焦虑综合征就属于这一类的情绪表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下家庭教育的文化现象;相互竞争,名利角逐,是当下学校教育的文化现象。于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就成了见怪不怪的现象,焦虑综合征就成了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必然状态。

在心理学范畴,缺少情绪控制往往会成为“心理问题”,进而影响教育效果;在社会学范畴,缺少情绪控制往往会成为“社会问题”,进而影响人的发展。因此,面对儿童,教育者要调适好情绪: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情,走近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与儿童同呼吸,共命运,时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让儿童走近我们,乐于接受我们;充分了解儿童,不让负面情绪影响儿童,多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把“焦虑”化为“冷静”,“烦躁”化为“沉静”,“暴跳”化为“平静”……我们若能“静观默察,静不露机”,一定会寻到一条更佳的教育路径。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教师的情绪美德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不呵斥,不暴力”

孩子“做错了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是摆在家长特别是教育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在儿童教育的辞典里,教育方式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或多或少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进而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式。身临儿童的“错误”现场,“气不打一处来”的即时心理反应让我们时常在“冲动”中有“动了手、爆粗口”的极端言行。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表现,那就是我们常说的“护短”——自己的孩子总是对的,摔了跟头怨地不平,撞了南墙怪墙不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儿童身上发生的事,无论大小,我们不可无视,也不可“重”视。不可无视,意味着我们必须观察儿童在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儿童的想法,这是尊重的表现,更是教育的资源。有时候,儿童更希望用事件的方式引起成年人的注意。比如,课堂中的儿童,有时会发出奇怪的声音,那可能是你长时间忽略他了,他需要你的关注,哪怕是用呵斥的方式。特别是在家里,儿童大哭大闹可能就是让大人关注他。这时候,我们要发现“奇怪的声音”“大哭大闹”背后的原因……“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不呵斥、不暴力,不是不批评教育孩子,而是要讲究教育艺术。教育的艺术在于多了解孩子的个性,多观察孩子的言行,防患于未然。多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少说“不应该怎么做”。在孩子面前多做正面示范,让他们知道“这件事应该怎么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当“意外事件”发生,要正确面对,不要上纲上线,避免“意外事件”带来二次伤害。

教师的情绪美德就是“你火冒三丈,我心平气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和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哭泣与微笑都是天生的。有研究显示,新生儿的第一次啼哭,除了生存环境改变引起的生理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心理上的因素。就跟成人一样,如果一直在温暖、黑暗、舒适的地方待着,突然来到一个陌生、寒冷、明亮的世界,没准也会想哭!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变化往往是外显的,是可观与可测的。因此,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对儿童的情绪进行合理管控,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儿童的情绪一般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和易解性等特点。外部环境对儿童情绪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环境是不确定的,也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我们在观测儿童情绪变化的同时,要关注外部环境,从中捕捉影响儿童情绪的因素。这里的外部环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际关系,三是突发事件。比如说,哭是儿童进入社会最早的也是最常见的情绪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会越来越强。如果儿童突然一反常态,大声啼哭,说明他遇到了新的刺激:或是自然环境的突变,如电闪,雷鸣;或是遭到他人的欺辱,如体罚,责骂;或是看到从未见过的场景,如暴力,恐怖。

在儿童情绪发生变化时,我们需要适度介入,对儿童进行心理干预。针对不同的儿童,以及不同的情绪表现,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我们都要遵循几条基本的干预原则:一是保护,以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二是静观,迅速确定问题,查明引起儿童情绪变化的具体原因; 三是同情,尽量与儿童保持同一情绪状态,站在儿童的角度处理问题; 四是鼓励原则,让儿童自信,但不要让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五是疏导,避免使用强制手段,更不能与儿童形成对峙状态。

教师的情绪美德就是“永远不要说,‘我不要(喜欢)你”

儿童最可爱的地方,就是我们无法预测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教育专家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可能……事实上,儿童就是这样,我们有时希望儿童长成什么样,但他们总是与我们的期望有些偏差,甚至相去甚远。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对待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一百种可能”,是感叹“孺子不可教”,还是唏嘘“教子已无方”。这时候,往往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面对现实中的儿童和儿童的现实。

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充满爱的语言与儿童交流。儿童的心理很脆弱,即使一点点“恶语”也会给他们留下成长之痛。千万不要认为儿童听不懂我们的话,只有瞬时的情感。当我们说“我不要(喜欢)你”的时候,一样会给儿童的心里留下阴影,儿童也一样会“绝望”。

无论儿童怎么样,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最想听到“我都要(喜欢)你”。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对于父母来说,只有唯一,没有其二。儿童需要肯定,在不如意时更渴望得到爱。在他懊恼的时候,我们应该发掘他的优点,告诉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努力了就是好孩子,这次不行,下次再争取,我们永远支持你,永远要(喜欢)你”;在他犯错的时候,告诉他“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要(喜欢)你”……请记住:爱,是教育的全部。

教师的情绪美德就是“偶尔淘气,才是真实的儿童”

儿童是真实的儿童,更是率直的儿童。淘气是儿童的权利,更是儿童的自由。因为淘气,儿童才成为儿童。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总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特别是在我们遇到烦心事时,儿童偶然的淘气就会成为我们发泄的理由,也正是我们的发泄,让儿童变得事事小心翼翼,时时缩手缩脚,生怕因“淘气”招致大人的惩罚——言语的、拳脚的……其实,儿童弄折了花草,摔坏了碗盘,一是缘于儿童身体发育尚不健全,二是缘于儿童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对于儿童偶尔的淘气,我们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让折断的玫瑰成为教育的契机;我们应该向陶行知学习,用四块糖诠释什么是正确的引领……当然,我们更应该向蔡芸芝老师学习,让扬起的教鞭轻轻落下,让儿童在善意的微笑中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我们要善于发现儿童偶尔淘气的原因,寻找正确的对待方式——对于儿童因淘气而损坏的小物件,我们可以视而不见;对于儿童无意犯下的错误,我们可以莞尔一笑;对于儿童有意引起我们注意的“捣乱”,我们可以良言一句……如果儿童偶然的淘气中透露出奇特的想象,我们更要呵护。

“偶尔淘气,才是真实的儿童”,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儿童有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面对儿童的“淘气”,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以一个旁觀者的身份静静地欣赏,给儿童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让儿童在游戏中感知规则和规律的同时,更要让儿童体验自由和自主带来的乐趣,特别是在偶尔的淘气后;在小学至中学阶段,我们在注重仪式教育的同时,也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让儿童在感染和感动中成长,特别是在偶尔的淘气后……教育,就是在一个个儿童的偶然淘气和一群群儿童的不断“淘气”中,变得趣味盎然。

情绪美德,是中国传统伦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努力让情绪成为一种教育美德。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场景:急匆匆前行的路上,孩子摔倒了,我们不急不躁,让他自己站起来,哪怕跌跌撞撞,因此误了预约的时间点;看到孩子拿回来的试卷,在关注分数的同时,更关注孩子成功的地方,不以一时论英雄,而是告诉孩子“没有关系,继续努力”;看到别的孩子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成功,不故意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夸张三奖李四”,而是静静地看着孩子,顺着孩子的成长方向,给予扶助和引领……拥有情绪美德,就会有教育美德。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美德教育者情绪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道人善即是善
节约用水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