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败愤怒的“小怪兽”

2021-07-11曹新燕

新班主任 2021年5期
关键词:伤心怪兽生气

曹新燕

“曹老师,帮个忙吧。我们班有个男生在教室里又哭又闹,把自己的学习用品摔了满地,还把课桌弄得轰轰响……”高老师激动地描述着。在她进办公室求助前,我确实听到了楼下摔打桌子的声音和哭声。和高老师一同下楼的途中,我简要了解了事情的起因。

原来,课堂上,高老师让明明(化名)读生字,明明不认识字,同学七嘴八舌地嘀咕着,明明的情绪就爆发了。高老师猜测明明可能觉得同学们在嘲笑他。

来到教室,我看到明明满脸泪花,一边哭一边摇晃桌子,哭得嗓子都快哑了。我蹲下来看着他,默不作声。

被陌生人这么看着,明明的哭声变小了,摇桌子的手也停了下来。我知道谈话的时机到了。“小朋友,你伤心了,有点难过,对吗?”

当孩子被负面情绪困扰时,他的外在行为会向我们发出信号。之所以哭闹,是因为他希望自己的情绪被看到,他需要被关注,被关怀。不同的情绪表现向我们发出的信号不同,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行为状态探究学生的内在需要。“你伤心了”是让孩子感受到他的情绪被看到了。当一个人的情绪被看到时,他的部分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他的内心会比之前舒畅,他的情绪状态也会发生变化。明明的哭声变小,证实他的情绪被我“看到”后,他愿意倾听我说话。

“看到你哭得这么伤心,我很心疼。”我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温和地说。“我很心疼”是表达我的感受。当我们采用共情的方法真诚地表达感受时,孩子的内心能感受到我们的关怀。所以我抚摸他的头,他并不排斥。

“你愿意告诉我你为什么伤心吗?”我问。虽然他不愿意张口,但是我的话还是发挥作用了,因为他停止了摇晃桌子。

“不想说没关系,我猜你可能是被一只叫伤心的‘小怪兽打倒了。你愿意试着把它打跑吗?”明明的眼中闪过一道亮光,显然,他对我的说法感兴趣。

这是“叙事疗法”中的“外化”(将问题与人分离,人不等于问题,问题才是问题)。这样说,能帮助明明将自己与当下的情绪分离开,以便他更好地发现自己,自我沟通,自我疗愈。

“怎样才能把伤心‘小怪兽打跑呢?小伙伴的关心与爱能给予你力量。”

我以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喜欢同伴交往,如果能从伙伴身上获得关爱和力量,就能更快地治愈明明当下的伤心。然而,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

刚刚吃完饭回来的一名小男生,在我的劝说之下,愿意向明明表达关心,可是他刚帮明明捡起笔袋,明明的情绪又爆发了。他又开始大哭大闹,并使劲晃动桌子。

看到这一幕,我明白了。明明伤心并不是源于自己不认识生字,而是如高老师所说的那样:“他以为同学们嘲笑他。”看来,明明的同伴交往认知出现了小偏差,他以为同学们靠近他是嘲笑他,是不喜欢他,他为此很难过。

我必须对症下药。

“哦,你刚刚差一点儿就赶跑伤心‘小怪兽了。可是它为什么又回来了呢?我想你可能误会了。小朋友们靠近你是因为喜欢你。假如他们不喜欢你,会躲得远远的,或者对你不闻不问。就像帮你捡起笔袋的同学,他想用行动告诉你,他在关心你。”小男孩连忙点头:“对啊!明明,你不要哭了,你这样哭我也很难过。”

明明含着泪的眼睛里闪过了与原来不一样的光。这时,两个女生吃饭回来,我说:“两位小朋友,明明刚刚被一只伤心‘小怪兽打倒了,你们愿意借给他一些力量,帮助他一起打跑‘小怪兽吗?”“愿意!”两名女生在我的启发下,一边帮明明捡起地上的书本,一边对明明说:“我愿意教你认识生字。”“你别哭了,你需要什么可以告诉我们。”

这时候,明明的妈妈来了,在门口和高老师谈话。我听到明明的妈妈不停地数落明明的不是。我走过去,劝她以后不要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班主任于老师打了一份饭送过来。起初,明明不肯吃。小朋友们劝他吃,他也没有动筷子。我说:“明明,怎样才能获得打败伤心‘小怪兽的力量呢?除了小伙伴借给你力量外,蔬菜也能给你很多力量。”那天中午,明明吃了很多蔬菜。我拍了照片给明明妈妈看,她也认识到了自己贴标签的语言模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好。

明明吃完后,我继续引导:“我们的情绪就像小怪兽,留在身体里会伤害我们,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出口,把‘小怪兽释放出来。哭是一个出口,而哭闹得太厉害,会让周围的人不舒服。所以,我们一起想一想,还可以给‘小怪兽找到哪些出口呢?”明明与我一起找到了“向老师倾诉,画画,到花园里呼吸新鲜空气,大声说出自己的愤怒”等多个出口。我仿佛看到明明向着春光勇敢而努力地生长着。

回到办公室,高老师感叹:“不愧是心理健康老师,你太厉害了。一会儿工夫,明明不但情绪稳定下来,还破天荒地吃光了蔬菜。你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步,看到他的情緒,并描述出来;第二步,表达我们的关爱和感受;第三步,帮助他找到战胜负面情绪的力量。”

如果面对的是乐于沟通的孩子,第一步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说:“我很生气!”我们回答:“哦,原来你生气了。”简单的对话,孩子的情绪就会平复很多。而当一个人能说出自己很生气时,表示他已经没那么生气了。因为当我们的情绪被看到被描述(无论是被他人还是被自己)后,就会得到缓解。

有学者认为,把愤怒释放出来原本应该是健康的。因为要是总把愤怒积压在心里,人一定会因此生病。当然,我们并不提倡像明明那样释放愤怒。作为教育者,遇到像明明这样情绪失控的孩子,我们要做的不是批评他、制止他,而是帮助他、引导他,让他学会拥抱自己的情绪,并找到打败过激情绪的力量。

一天,我远远看到宋校长和一名小朋友在谈话。走近后得知是明明闹情绪,不肯回教室,宋校长劝他也不听。我说:“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上次帮你打跑伤心‘小怪兽的老师。”他点点头。“抱抱你自己。我相信,抱完后你能用自己的力量把扰乱你情绪的“小怪兽”打跑,对吗?”他环抱自己,看了我一眼,便向教室走去。

应该说,愤怒本身并不是自私或者有害的。当我们告诉学生“愤怒是正常的”“我可以生气”“哪怕生气了我也是一个好人”“我可以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愤怒”时,学生更乐于接纳自己,乐于与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乐于积极主动地成长。倘若我们告诉学生“愤怒是不良情绪”“生气是不对的”,学生会陷入内疚、自责中,反而不能获取更多的力量。

其实,我并不赞同把情绪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我认为情绪不分好坏。每一种情绪都是我们内心向外输出的一个信号,它提醒我们要发现自己,更好地关照自己。所以,当孩子闹情绪时,作为教育者,请一定不要用“堵”的方法解决问题,因为一旦“堵”回去,孩子容易生病。情绪需要出口,并不是孩子的情绪不好,而是他们选择的“出口”(在我们看来)不够好。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堵”住孩子情绪发泄的“出口”,而是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出口。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徐家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伤心怪兽生气
有一个怪兽
生气了怎么办?
生气了怎么办?
失眠这个小怪兽
伤心的小丑鱼
不再伤心的 “小不点儿”
一天比一天老
生气汤
小怪兽长成大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