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培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21-07-08张玉伟宋战平冯志焱王军保刘乃飞

高等建筑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张玉伟 宋战平 冯志焱 王军保 刘乃飞

摘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新兴学科,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与企业需求脱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通过校企联合设立研究所、实验室、实践基地和网络平台等措施,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和企业工程项目

建立人才孵化池,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从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需求出发,提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可进入实践基地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员工可通过网络平台补充理论知识,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双赢的目的。文章分别从高校和企业角度分析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高校教学改革和企业长期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TU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1)02-0015-07

随着国家基建工程不断发展,“上天、入地、下海”是未来空间开发利用的大方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其中的重要一环[1]。中国是基建工程大国,随着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的提出,城市地铁、地下商场等地下空间工程越来越多,推动了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发展,虽然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能力整体水平较高,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仍比较缺乏,尤其是兼具“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为稀缺[2]。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不断发展,其对具有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迫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专业人才是科技的内在支撑,培养充足的专业人才是保障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不断发展的根本前提[3]。为适应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教育部设立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自2002年中南大学率先开办此专业以来,全国超过70所学校陆续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但截至目前此专业仍是一个较新的专业,各高校仍在不断探索其人才培养模式[4]。

对于企业而言,优秀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一个较新的专业,人才培养多借鉴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专业,与企业要求脱节,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胜任岗位工作,企业还需进行入职培训,对学生和企业来说浪费了各自的时间和精力,从整体层面上来看,也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行业的高速发展[5]。此外,对于企业而言,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员工未取得本科学位,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虽然长期在一线工作,但理论结合实践能力仍欠缺,基础理论的缺失限制了企业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能利用高校资源进行“充电”,可提高企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从本科生培养计划入手,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同时考虑学校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对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6]。

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设立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所,共同建设岩土与地下空间工程实验室,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和网络平台,形成人才孵化池。学生可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企业员工可参加学校课程培训,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优势,培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以期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优质的生力军。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构架

(一)学校、企业优势分析

学校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基地,拥有庞大的专业教师队伍,在理论教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教给学生全面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专业教师打造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实验室完善的实验设备及图书馆全面的电子文献资源等,这些都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但学校教学一般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现场实践环节,很多知识学生只能从课本中汲取,如同纸上谈兵,学生很难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对于实验教学部分,一般也仅仅在学校实验室完成教学,教师操作一遍,学生模仿一遍,缺少对实际工程的直观认识,学生难以掌握实验的背景、目的、过程及意义,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企业是工程实践人才成长的沃土,企业直接面临一线工程,企业员工在工程实践中可以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很多企业实施“师徒”制度,通过师傅的经验传递,可以加速人才的成长。但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其整体能力发展也有其固有的限制,如,一些企业员工理论知识相对缺乏,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欠缺,阻碍了员工整体专业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不利于企业发展。

学校和企业在理論知识和工程实践方面各具优势,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俱佳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于学校而言,培养目标是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但目前两者没有做到有机结合,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如果能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不仅对高校学生培养有益,对企业人才的成长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校企合作培养思路

校企联合培养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为学校培养学生、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一种新模式,实现高校输出人才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机统一,同时还可通过学校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员工。校企合作培养的核心是利用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建立人才孵化池,实现“1+1>2”的效果,具体培养思路如图1所示。高校提供教师和教学资源,企业提供专家和工程案例,校企联合设立研究所,共同建设实验室,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和网络平台,形成人才孵化池。学生可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企业员工可参加学校的课程培训,学生和员工共享人才孵化池的所有资源,汲取各自欠缺的部分,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另外,高校教师定期为企业

开展基础理论知识培训,企业专家定期来学校开设典型工程案例讲座,学生通过工程实践弥补了实践能力的不足,企业员工通过理论培训弥补了理论知识的不足,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培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长效发展。

(三)培养模式探索

1.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所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创立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所,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负责人担任所长,学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专任教师和企业相关专家均纳入研究所专家库,专家库人员定期为学校和企业开设理论知识和工程案例专业讲座,解决学校工程实践案例不足和企业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目前,学校不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为本科生开设讲座,且每学期不低于两场,依托正在建设的工程案例进行介绍,提高了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识,效果良好。此外,学校聘任企业专家为校外导师,为大四学生配备校内校外双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校外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校外和校内双导师的共同合作,培养毕业即能上岗的优秀毕业生,实施效果良好。

2.实验室建设

以高校为主,联合企业共同建设岩土与地下工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基本实验教学服务,同时可为企业提供实验技术支持。

为突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特色,

实验室除配备常规实验仪器外,还针对学生和企业员工设置了特色实验(见表1)。通过特色实验的教学演示,可提高学生和企业员工对隧道、管廊及深基坑等地下空间工程的直观认识,结合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增强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实践基地

以企业为主,联合高校设立工程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分为固定实践基地和流动实践基地,固定实践基地为企业和高校共同设立的定点实践基地,每年为所有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服务,流动实践基地主要结合企业项目设立,为非定点实践基地,根据项目情况和学校学生情况,为部分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和实习服务。对于有意向的学生,可以根据企业项目制定毕业设计题目,同时进入流动实践基地实习,争取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节约企业资源。对于没有定向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安排进入固定实践基地实习,合理制定毕业设计题目,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4.网络平台

整合高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工程案例资源,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同时考虑学校和企业各自的需求,遵循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的原则,发挥合作共赢的优势,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优质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基于研究所网站进行建设,由资源库、后台客服和平台入口3部分组成。资源库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提供,且根据教学资源和工程案例实时更新;后台客服由机器人提供基础咨询服务;平台入口包括网页入口、微信公众号入口两种形式,便于学生和企业人员灵活使用,网络平台基本构架见图2。从学校层面来看,通过网络平台可充分调用高校的教学资源,通过课程建设及时更新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从企业角度来看,可充分调用企业的工程案例,通过收集典型的工程案例,不断完善资源库中的企业案例部分,使学生和企业员工学习最新的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工程案例,掌握行业动态。平台有研究所专职人员收集素材并对资源库实时更新,进行管理和维护,通过微信公众号向教师、专家、学生和员工及时推送最新的学习资源,保障学习效果。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可行性分析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要想调动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学校和企业必须都有利,同时兼顾学校和企业的根本需求。根据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思路,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工程实践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企业理论知识的不足,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协作进行人才培养。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现实中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块欠缺,教育资源投入有限,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清,导致高校的实践教育过程及管理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达到企业的上岗需求。联合企业建立研究所、实验室、实践基地和网络平台,可以充分调用企业优势,弥补高校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具有定向就业需求的毕业生,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及时安排校内和校外双导师进行指导,依托企业的工程项目开展毕业设计,同时进入工程实践基地锻炼其实践能力,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指导下,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要求。对没有定向就业需求的学生,制定通用性培养计划,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建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实践能力为辅助”的综合性培养目标,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主要是基础课学习,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第三学年进入校企合作教学平台,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工程实践意识,同时学习专业课,增强对专业课的掌握程度,第四学年集中进行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按照校企合作协议,学生进入校企合作工程实践基地实习,让学生系统接受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及施工工藝、流程等方面的综合培训,培养其工程实践、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使学生进入工作单位后能尽快上岗,缩减入职培训时间,从而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员工可共享网络平台的所有资源,为企业员工学习充电提供了便利,校企合作研究所定期为企业开设基础理论课程,校企合作实验室可为企业提供基础实验条件及免费实验服务。整体来看,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基础理论水平,从而提升员工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此外,企业可优先物色优秀毕业生,提前纳入企业,锻炼并检查其工作能力,对考核合格的学生优先签约,经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可免去企业入职培训这一程序,节约了时间成本,为企业培育生力军,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学校教学层面

1.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缺点是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培养的学生并不是企业真正需求的人才,因此,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借用企业工程实例弥补学校教学过程中工程实践的不足,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实习提升培养质量。为大四学生配备校内校外双导师,校外导师全程参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与答辩,并负责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工程实践实习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使学生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要求,为企业输送其真正需要的人才。

2.提升专业就业率和影响力

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设有固定实践基地和流动实践基地。在本科阶段学生和企业可以双向选择,如果双方达成意向,学生把合作企业作为定向就业单位,则可以提前进入企业的流动实践基地,企业指定专家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学生在流动实践基地参与工程项目,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对于未达成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进入企业的固定实践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提高就业率。学生到企业就业后,无需岗前培训即可上岗工作,久而久之可以提高学校的行业声誉,对学校招生等各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发展层面

1.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技能

企业员工理论知识欠缺的短板限制了其综合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模式设置了实验室和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企业员工可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学习充电,有针对性地補充欠缺的理论知识,结合员工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快速成为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吸引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

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可提前对优秀学生进行选择,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工程实践项目有针对性地提前培养,与学生形成定向就业协议,通过这种方式每年选拔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企业亲自参与学生培养过程,省去岗前培训等一系列繁杂程序,学生毕业即可上岗,既节省了企业资源,又可吸纳优秀毕业生,对企业进行持续性的专业人才补充,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3.利用高校资源服务企业发展

企业与高校通过联合培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研究所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专家资源,作为企业的特聘专家团,当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时通过专家团及时评议解决,专家团还可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四、结语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方向,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针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共同设立研究所、实验室、实践基地和网络平台等措施,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从高校和企业各自的需求出发,提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构建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可以调用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需求,对高校教学改革和企业长期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

张丙强,王启云,臧万军,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A4):66-68.

[2]王启云,陈军浩,臧万军,等.应用技术型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校内创新实践平台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3):131-136.

[3]张胜,黎永索,李柏,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5):25-26.

[4]吴德义.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完善[J].教育现代化,2019,6(14):93-94.

[5]邓祥辉,王睿,高晓悦.西部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33):222-223.

[6]张军伟,李雪,曲宏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8(14):45-4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in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specialty by university enterprise cooperation

ZHANG Yuwei,SONG Zhanping,FENG Zhiyan,WANG Junbao, LIU Naife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Shanxi Key Laboratory of Geotechnical and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P. R. China)

Abstract: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is a new subject which combines theory and practice closely. At present, the talent training of various schools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exploration, which is out of line with the talent demand of enterprises. Combined with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project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such as setting up research institute, laboratory, practice base and network platform by combining school and enterprise, establishing talent incubation pool by using th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nterpris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espective advantages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 training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needs. In this way, the school students can enter the practice base to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the enterprise employees can supplement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rough the network platform, so as to realize the win-win goal of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责任编辑 周 沫)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