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实践探索*

2021-07-02李燕玉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培智劳动技能

□ 李燕玉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大脑损伤,从而导致智力不足。因此,其身心发育存在一定的障碍。在培智学校的教学中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能够帮助这一类儿童更好地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其机体活力,促使其逐步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为未来真正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一、现今培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技能教育课程的设置存在问题

培智学校对于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方面不够重视。大部分培智学校并未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及特殊性设置课程。例如,过于看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劳动技能的训练,无法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对于学生走上社会帮助不大。

(二)培智学校教师的劳动教育观念不强

大部分培智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薄弱,在开展劳动技能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当作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些教师并未遵循实际的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活动,导致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在具体教学环节,大部分教师无法参照具体的班级情况设置个性化的教学任务,使教学目标的落实效果不理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学科教学未能渗透劳动教育

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过多地依赖课本内容,导致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呆板,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且教师习惯于应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学习热情得不到激发,特别是实践操作内容偏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四)缺乏客观、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教师在对培智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评价时,选择的评价制度相对单一,强调以教师评价为主导,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且教师习惯于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学生的个性化优势得不到关注,存在严重的“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二、智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应用路径解析

(一)加强教师教育思想的改革与更新

在传统的劳动教育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热情。鉴于此,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要改变师生固有的课堂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另外,智障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他们在学习相关劳动技能时往往比较困难。对此,教师要避免出现操之过急的心理,还要引导学生及时表达自己的体会。

具体而言,其一,教师首先要做有心的选材者。在选择课程资源时,要关注特殊学生的生活需求,让本课程的学习成为特殊学生体验生活、习得技能、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能力的过程。其二,教师要做用心的设计者。在做教学预案时,教师要结合培智学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特殊需要制订课程目标,对不同学生的技能学习做进一步的分层设计与实施。其三,教师要做精心的传授者。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由此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同时,养成劳动素养,增强劳动意识,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态。

(二)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向

要彰显出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一定要提前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在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前,教师要灵活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确保教学过程能够有秩序、有目的地开展。因此,教师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明确不同阶段的教学重难点,按照培智学校学生的特殊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思维水平等,有效落实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还要保障课堂内容具有较强的指向性,让教学方案更有实践性与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例如,在落实低年级劳动技能课程内容“整理小件衣物”这一项目时,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置叠毛巾的任务,让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折叠方法;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置叠T恤的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对称的折叠方法;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设置折叠毛衣类衣物的任务,让学生掌握折叠衣服的完整方法。对于不会或没有独立叠过衣物的学生,教师可采用任务分析法,对教学目标再做分解,直至符合学生的能力学习起点,并引导他们用语言或动作向老师求助,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设置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

在创设相应的课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创设个性化的劳动教学课程。具体来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自理能力、生活能力、服务能力等,确保学生能够参与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水平,为进一步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做铺垫。

劳动技能课程按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以“个人生活”为基础,向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不断扩展延伸,分为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等四类技能。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围绕四类核心技能展开,选取学生现实生活所需、对未来发展有益的资源进行加工与改造。如对于低年级学生,选择自我服务劳动、简单家务劳动和简单公益劳动等;对于中年级学生,在关注其巩固自我服务劳动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其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的难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适度增加简单生产劳动和职业准备的内容。以自我服务劳动技能“使用物品”为例,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使用学习用品,中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使用并清理雨具,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选择搬运重物,如自己的课桌等。这些课程内容都具有现实意义且操作性强,学习过程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的规律,对于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和劳动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创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培智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必须看作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进指明方向;通过评价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在评价内容时,要包括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劳动技能的综合应用,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的养成等。教师要依据多元化评价理念,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参与评价的模式。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评价自己在劳动中的表现,促进自我认识和改进。其次,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要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最后,家长要了解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与学校形成合力,提升劳动技能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如采用作品展示、操作展示、成果展示等。教师可以设置成长记录袋、作品评定表、日常观察记录、阶段考核及期末技能比赛等方式进行全面评价,关注过程和结果,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反映学生劳动技能学习的状态和水平。

(五)实行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

在对智障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培智教育的内容与各个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融合,不仅要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进行体现,在音乐、美术、科学等科目中也要给予体现。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要注重多学科渗透,加强劳动技能、生活适应、康复训练等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有机整合。同时要体现多渠道实施,将课堂学习与潜在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日常生活、课外劳动、社会实践等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强化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

例如,学校的植趣园就是培智学生学习种植农作物,体验劳动乐趣的综合实践场所,在这里就是多学科融合的基地。语文老师可以教学与农作物相关的古诗词,将爱惜粮食的道德教育渗透其中;科学老师可以教学农作物的功用,让学生认识农作物;数学老师可以教学农作物的数量及间隔距离、浇水数量等数学问题;美术老师可以进行专题绘画教学……多学科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多重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实际种植中掌握简单的生产劳动技能,提升动作协调能力,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总而言之,在培智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劳动教育课程是一个必要教学内容。这对于培养智障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增强其身心素质,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对于劳动课程,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劳动学习,并逐步增强他们的主人公意识,让他们在一个相对轻松、自由、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参与锻炼,并对他们的劳动效果进行综合、客观评价。由此,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有序对接,确保智障学生劳动技能的有效提升和劳动素养的逐步形成。

猜你喜欢

培智劳动技能
以课例《牧童谣》为载体培智学校优质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