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新品种两优4305的选育过程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2021-06-30汪昌圣

园艺与种苗 2021年5期
关键词:株系秧田分蘖

汪昌圣

(安徽省肥西县铭传乡农办,安徽肥西231261)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高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水稻品种选育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两优4305是安徽隆平高科(新桥)种业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596S与恢复系广恢305配组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审稻20200027)。近几年进行大面积多点示范试验,产量表现优异,现已大面积推广应用。笔者介绍了两优4305的选育过程,阐述了其主要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选育过程(图1)

图1 不育系596S选育经过

1.1 不育系596S

母本596S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2007年早季在广州以自选低温敏感型核不育水稻种质广占63S/天B B C2F2S与自选三系保持系水稻种质1325B/天丰B F10优良单株杂交,2007年晚季在广州种植F1代;2008年早季在广州种植F2代,并在成熟期定向选择具有茎杆粗壮、上部功能叶挺直、籽粒灌浆和充实优良的目标单株9个;2008晚季在广州种植F3代株系,在成熟期继续选育目标单株;2009年早季在广州种植F4代株系,在成熟期继续选育目标单株;2009年晚季在广州种植F5代株系;至2011年早季自F8代选育3个目标核不育单株,晚季将这3个目标单株禾头移植至冷水灌溉基地处理,获得自交繁育种子。2011年冬季至2012年春季在海南短日低温条件下种植繁育,获得F9代核不育株系。自2012年晚季至2013年晚季,又连续繁育3个世代,获得F12代农艺经济性状趋于稳定的核不育株系5496,2014年早季将该核不育水稻新种质暂定取名为596S。

1.2 恢复系广恢305

父本广恢305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2009年早季在广州采用温汤去雄法以华占为母本、以改良扬稻6号获得的中间材料R710/R501(米质优、株型好,特别是后期转色顺畅)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杂交种子;2009年晚季在广州种植F1代共12株;鉴定后混收真杂种种子3 000多粒,2010年早季在广州种植F2代群体2 000多个单株,在成熟期定向筛选生长繁茂、成熟期转色优良单株28个;同年晚季通过优中选优的方式,选择农艺性状优异的个体,在10个株系中获得F3代单株17个;2011年早季种植F4代,从中选择16个单株;晚造种植F5代,选择优异单株12个;2012年早季种植F6代,选择单株20个;晚造种植F7代,从中选择2个株型较好、农艺性状一致稳定株系与广8A、五丰A、596S等测配,2013年早季种植F1代,其中对应父本编号为L305的组合表现突出,遂定名父本为广恢305,并于晚造进行相应的小量试制试验。2019年,广恢305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品种权号:C N A20151856.2)。

1.3 组合两优4305

2012年冬季在海南安徽隆平高科(新桥)种业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596S与广恢305进行杂交,并小面积制种的F1,组合定名:596S/广恢305,于2013年正季种植F1代,田间表现优异,2013年冬季在海南进行种子试制。2014年参加安徽隆平杂交晚籼多点品比试验,平均产量8 637.3 kg/hm2,比对照新优188增产9.27%,产量表现优异。随后申报参加2016—2017年安徽晚籼组区域试验,2018年安徽晚籼组生产试验,并于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稻20200027)。

2 产量表现

2016年区域试验两优4305平均产量8 854.5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8.79%(极显著);2017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331.15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7.65%(极显著);2018年生产试验产量为8 955.15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6.12%。

3 主要特征特性

两优4305为晚籼两系杂交水稻品种,2016、2017年2年区域试验结果显示:平均株高109.6 cm,有效穗294万/hm2,每穗总粒数178.4粒,结实率74.5%,千粒重24.2 g。全生育期为121.4 d,较对照品种(新优188)熟期早2.4 d。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3),中抗稻曲病(病穗率3.0%),中感白叶枯病(病指49);2017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8),中感稻曲病(病穗率11.0%),中感白叶枯病(病指50)。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6年米质为部标三级,2017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4 栽培技术

4.1 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1~2 d,晒种后药剂浸种,用咪鲜胺40倍液,浸种24~48 h,起水后用清水淘洗,直接催芽播种。

4.2 秧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便于管理、运秧方便,且当季没有施过除草剂的地块作秧田。人工插秧秧田与大田的比例以1∶(8~10)为宜,机插秧秧田与大田的比例以1∶(80~100)为宜。秧田耕翻20~25 cm,精整秧板,平整一致。结合整地,施用复合肥(15∶15∶15)600 kg/hm2。开沟作床,人工秧田苗床宽一般为1.0~1.2 m;机插秧苗床宽一般为1.4~1.5 m,其中用于铺设秧盘的宽度为1.2 m,畦之间挖排水沟,宽30 cm,深20 cm,苗床外围挖50 cm深的沟,以利排灌。畦埂应高出苗床15~20 cm。

4.3 适时播种

两优4305作为安徽晚籼组品种,一般播种时间在6月上中旬,在安徽晚籼早播区域可适当早播,提前到5月底。

4.4 培育壮秧

应用秧盘育秧,种子提前用强氯精浸种,每盘播芽谷80~120 g,播后覆土,再喷施混有营养液的水,秧盘摆码整齐,待露出新芽,再摆盘秧田或大棚。

4.5 大田整理

二次旋耕整地法,旋耕深度15~20 cm,靶细耙平。放水泡田,整平田面,高低落差不大于5 cm,浸泡时间以泡软秸秆、泡透土壤耕作层为准。一般沙、壤土浸泡24 h左右,黏土田块浸泡36~48 h。起浆拉平后沉实泥浆,结合除草封闭保持水层2~3 d。

4.6 移栽插苗

秧盘育秧应适时早插,秧龄控制在25 d以内,机插秧行距30 cm,株距12 cm。每穴插3~4株,保证基本苗120万~150万株/hm2。

4.7 科学施肥

肥料施用应遵循“前重后多”的分段原则。底肥施足,保证移栽后返青快,施加45%(15-15-15)复合肥750 k g/hm2,移栽前1~2 d施用;移栽后7~10 d追加分蘖肥,施加尿素150 kg/hm2+氯化钾75 kg/hm2,促使其分蘖,保证较高有效穗;进入幼穗分化期前,施用穗粒肥,保证有效穗和穗粒数,施用尿素75 kg/hm2+氯化钾45 kg/hm2;在幼穗分化3期时,再施加促花肥,施用尿素75 kg/hm2+氯化钾75 kg/hm2[1]。

4.8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应遵从“保证充足水需求,干湿交替应运用”的原则。移栽时以浅水为主,移栽后再以深水返青,返青后再以浅水促分蘖,此后保持水层配合分蘖肥促分蘖。分蘖够苗放水晒田,促使根系生长,助力于后期抗倒,有效抑制无效分蘖,控苗促发。拔节幼穗分化期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此时灌以浅水保持湿润,配合穗粒肥促使强根壮秆。抽穗扬花期时一定要保证水层,此时也正处于高温天气,必要时灌几次跑马水,降低田间温度,有助于水稻扬花。齐穗后采取干湿交替,直到成熟收割前10 d左右停止灌水,使其自然落干,有利于机械化收割操作[2]。

4.9 病虫害防治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伴随着不同时期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及时治理。秧苗期时,应主要预防恶苗病、叶瘟病、稻蓟马和稻飞虱,用福戈或康宽+爱苗或拿敌稳综合防治;移栽后进入分蘖盛期,应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应用毒死蜱+福戈或康宽+爱苗或拿敌稳+碧护综合防治;抽穗前(即破口前)应重点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应用嘧菌酯+戊唑醇、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或井冈霉素等足量施用,保证防治效果[3]。

4.10 草害防治

草害防治应遵循“前期及时预防,结合栽培”的原则。本田移栽前,应翻耕浸泡2次,结合施用封闭,抑制草害发生;移栽后进入分蘖盛期,应促使秧苗早发,争取早日封行,抑制草的生长,再结合施用33%苯·苄·异丙甲W P 750~975 g/hm2拌细沙土或返青肥一起撒施,防除各种杂草。

4.11 适时收获

在90%稻谷黄熟时,结合天气情况,选择晴好天气及时收获,及时晾晒,确保安全收获。

猜你喜欢

株系秧田分蘖
应用MAS技术改良水稻特异种质大粒溪香的稻瘟病抗性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转录因子OsNAC2对逆境下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感怀
大叶蒲公英耐盐性变异株系的培育
玉米分蘖产生的因素及去留对产量的影响
大麦黄矮病毒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