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策略研究

2021-06-28陶丽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链接秩序文本

陶丽萍

【摘 要】笔者从统编版语文教材出发,以自读课文《灯光》为例,立足于群文阅读这一背景,关注文本本身、文本与课后链接之间的编写秩序,以点入手、连点成线、布线成网,架构起基于《灯光》的群文阅读模式。

【关键词】文本 链接 秩序

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中指出语文教学效率低、效果差的原因就是读书太少,并引出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笔者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试图探索基于教材的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建构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

一、群文阅读“1+X”的内涵与优势

众所周知,统编版语文教材是以语文要素为重点,提倡用“1+X”的群文阅读方法进行教学。那么群文阅读中这个“1”是指什么?“X”又是指什么?

通过梳理,我们大概可以归纳出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几种表现形式:

“1”可以是语文教材;可以是某个文本;可以是某个单元的主题;可以是课文中的某个议题(如人物、情感、内容等);可以是某个知识能力训练点;等等。

“X”可以是同一议题生发的多个文本,也可以是同一文本生发的多个议题。

“群文阅读”是对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的某种突围,它可以缓解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局面,回归到“阅读”本源,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二、群文阅读策略的建立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灯光》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后附了四篇阅读链接。这里的“1”(《灯光》)与“X”(四篇阅读链接)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只有把握文章之间的内在秩序,建立群文阅读策略,架构起群文阅读的模型,才能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形成儿童的语文素养。

(一)建立《灯光》的内在秩序

所谓内在秩序,是指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影响儿童语文素养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如词句与文本整体之间的联系,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思维与情感的联系,等等。各种要素间内含联系,形成“内在的秩序”。

1.关注阅读提示

《灯光》的作者是战地作家王愿坚,课文刻画了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课题下面带有自读提示,这是指向文章内容的问题。在教学时,笔者将其分解成三个问题:①文中有三处描写灯光的句子,关注自读指南,指出它们分别是什么?②想一想:这三处灯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③这三处灯光之间有何关系?与课题之间有何关系?

这种设计根据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展开学习话题,紧紧围绕“灯光”,通过聚焦研读,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

2.习得语文要素

统编版语文教材是以双线组合来设计教学单元的,一条线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是文体和语文素养等要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来写场面的”。如何体会这篇课文作者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感悟郝副营长高大的英雄形象?

教学时,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学完这篇课文,郝副营长舍生取义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除了是郝副营长的伟大精神感染我们外,同时也得益于作者语言表达之妙。快速默读第8到10自然段,说说作者在描写郝副营长牺牲这一场面时,哪里是“点”的描写?哪里是“面”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品悟人物真情

统编版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立德树人”。

《灯光》一文中,要求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深入体会革命战士的美好愿景和献身精神。

第一,郝副营长在战斗的间隙为什么借火柴的亮光,深情地注视书上的一幅图?

第二,战斗中,在后续部队和突击队失去联系的紧急时刻,郝副营长为什么要点燃那本心爱的书来照亮道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是多元的。《灯光》所含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烈士英勇无畏的精神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二)建立《灯光》与阅读链接的内在秩序

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阅读时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或同中探异,或异中求同。《灯光》与四篇阅读链接之间存在着什么内在秩序呢?

1.求同

(1)主题指向

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灯光》和课后的阅读链接都围绕革命文化主题展开。通过教科书的革命文化传承,学生可以感知革命文化的内在精神品格,增强国家认同感,丰富个人精神世界。

(2)情感指向

《灯光》歌颂了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毛主席在花山》表达了人民军队和老百姓的鱼水深情。《狱中联欢》表现了战士与敌人巧妙的斗争艺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伟大的友谊》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事业上互相关心和支持,赞扬了他们伟大光辉的友谊。《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词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

2.探异

(1)人物指向

“人物”是群文阅读中组文的一种方式。本组文本,细观人物身份,教材分别选择了普通战士(《狱中联欢》中的战士)、指挥员(《灯光》中的郝副营长)、首长(《毛主席在花山》中的毛泽东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伟大的友谊》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普通的战士到伟大的领袖, 通过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不仅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体现了教材组文的严谨性。

(2)时间指向

教材对所传承的文化内容进行合理全面的编排,所选材料时间节点有共产主义诞生前、战争年代、解放前、改革开放后。这些具有典范性时间节点的文化内容,传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革命传统的精神实质,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与时俱进地加入了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化内容,不仅对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更传承了革命文化,实现了育人目标。

3.勾连

从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安排阅读链接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阅读的材料,它是一种暗示,也是一种引导提示。五篇组文,可以清晰地看出编者是从以下三个维度设计的:“读什么?(人、事、情)”“怎么读?(关注阅读提示)”“读到什么程度?(掌握语文要素)”。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发现、梳理、重构这些隐含在教材中的表达知识之间内在的秩序,学生才能对这一体系表达知识的认识形成整体印象,从而有助于内化为阅读能力。

三、架构基于《灯光》的群文阅读模式

1.以点入手,把脉讲读课文

没有单篇就没有群文阅读,单篇教学是“例”,是精读讲读,群文阅读是“群”是“组”,是略读和浏览。因为小学生年龄尚小,需要教师正确把脉群文阅读中的一篇,以此带动一组文章的阅读。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谈语文教学精读和略读之间的关系时,他提出:精读是准备,略读是运用;单篇的讲读是基础,是孩子运用的一个准备。

2.连点成线,梳理知识结构

为什么把这些文章放在一起阅读?每一篇文章之间有怎样的关联性?通过群文阅读,将点状分布的表达知识加以整合,连点成线,梳理隐含的知识体系,让原本相对分离的知识发生实质性的关联,重组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助于他们吸收、内化、迁移、运用,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

3.布线成网,点燃聚合效应

“聚合效应”原是指企业和其产品成了名牌,不僅可获得较高的利益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群文阅读的目的不是简单总结一些表达知识,而是将阅读所得的表达知识融入一系列具体的任务中,促进学生理解、内化和运用。学生有了“阅读—提炼—归纳—迁移”的经历,一旦遇到相似的文章,就会产生聚合效应,有意识地将在阅读中提取到的相关表达知识编织进原有的图式中,不断丰富并完善它。

四、结语

成尚荣提出,语文教学不只是引导儿童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儿童以一种适合的方式去寻找和发现。方式是把钥匙,可以打开世界的眼睛。在语文群文阅读学习中,儿童能从文本开放结构中学会发现和建立文本与文本、文本与儿童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并形成结构。把握语文教材中文本之间的内在秩序,促使群文阅读“结构化”,就是要帮助身处“碎片化”时代中的学生落实语文要素,提高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链接秩序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秩序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心灵秩序
老师来审题
多元链接,彰显科学教学生活化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材使用方法研究
习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