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小细胞肺癌HCC827 奥希替尼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耐药机制探讨

2021-06-27黄佳丽陈臻瑶雷天瑶王朝霞程志祥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14期
关键词:奥希替尼获得性细胞株

黄佳丽 陈臻瑶 雷天瑶 王朝霞 程志祥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医学中心,江苏南京 210011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全世界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1],约70%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2]。NSCLC 最常见的驱动基因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3],以这一驱动基因为靶点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在临床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然而,无论第1 代或第2 代EGFR-TKI,8~12 个月后,多数患者最终都获得了耐药性[4],最主要的耐药机制就是T790M突变[5]。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针对T790M 突变的第3 代EGFR-TKI——奥希替尼,然而奥希替尼的获得性耐药仍不可避免的出现。EGFR-TKI 的获得性耐药是目前治疗EGFR 突变NSCLC 面对的巨大难题,因此,克服EGFR-TKI 的获得性耐药尤为重要。本研究使用NSCLC 细胞株HCC827,通过浓度递增法构建奥希替尼耐药细胞株HCC827OR,并探讨其耐药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细胞株 HCC827 购自中科院细胞库,HCC827OR细胞株由程志祥和王朝霞课题组构建。

1.1.2 药品与试剂 奥希替尼(HY-15772)购于MCE 公司;RPMI-1640(61870036)、FBS(16140071)、胰酶(25 200072)购于Gibco 公司;CCK8(K1018)购于APExBIO公司;兔 抗人EGFR(4267S)、p-EGFR(2220S)、AKT(9272S)、p-AKT(9611S)、ERK(4695S)、p-ERK(4370S)、E-cadherin(3195S)和Vimentin(5741S)购于CST 公司;鼠抗人GAPDH(HRP-60004)购于Proteintech 公司;上述抗体的稀释比例为1∶1000。

1.2 实验方法

1.2.1 耐药细胞株的建立 初始,给予10 nmol/L 奥希替尼处理细胞。初筛时,按10 nmol/L 的浓度差提升,直至细胞稳定;浓度提升至亲本细胞半抑制浓度(IC50)的10 倍时按100 nmol/L 的浓度差提升;直至细胞能在2 μmol/L 的含药培养基中稳定生长。

1.2.2 细胞对药物敏感性的检测 细胞经奥希替尼孵育72 h,CCK8 孵育2 h,酶标仪(BioTek,ELx800)检测吸光度(OD)值。计算IC50及RI。抑制率=[(对照组OD 值-实验组OD 值)/(对照组OD 值-空白组OD 值)]×100%,RI=IC50(耐药细胞)/IC50(亲本细胞)。

1.2.3 细胞增殖实验 细胞于96 孔板培养0、1、2、3、4 d,CCK8 孵育2 h,检测OD 值,计算细胞倍增时间(DT),DT=t×[lg2/(lgNt-lgNo)]。细胞于6 孔板培养约2 周,甲醇固定结晶紫染色。EdU 培养基培养细胞2 h,固定染色。

1.2.4 流式细胞实验 细胞1000 r/min 离心5 min(离心半径10 cm),PBS 清洗,FITC-Annexin V 和PI 双重染色,分析。

1.2.5 Western blot 分析细胞中相关蛋白 细胞加入不同浓度奥希替尼处理4 h,提取蛋白,10%SDSPAGE 胶分离蛋白,转膜,封闭,抗体孵育,化学发光显影。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GraphPad 8.0 对数据进行分析作图,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耐药性检测

同过药物浓度递增的方法,历时10 个月,体外成功构建了HCC827OR。CCK8 结果显示,HCC827 的IC50为(15.07±0.43)nmol/L,HCC827OR 的IC50为(6.64±0.10)μmol/L,RI 为440.31。见图1。

图1 HCC827 和HCC827OR 的奥希替尼浓度-细胞抑制率曲线

2.2 HCC827 和HCC827OR 的形态学变化

在形态上,与HCC827 比较,HCC827OR 细胞轮廓明显且表现出间充质样表型,包括梭形的外观,细胞间的连接丧失和极性,部分细胞有片状伪足伸出。见图2。

图2 HCC827 和HCC827OR 的形态学变化(100×)

2.3 HCC827 和HCC827OR 的细胞增殖能力差异

CCK8 增殖实验中,第1 天,HCC827OR 的细胞活性高于HCC827(t=2.583,P <0.05),第2、3、4 天,HCC827OR 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HCC827(t=5.539、5.755、7.843,P <0.01)。HCC827OR 集落形成较HCC827增多(t=8.223,P <0.01)。见图3。HCC827 和HCC827OR的倍增时间为(49.30±5.42)h 和(34.26±1.66)h。EdU结果显示,HCC827OR 细胞EdU 染色阳性率高于HCC827(t=5.548,P <0.01)。见图4(封三)。

图3 HCC827 和HCC827OR 细胞增殖能力差异

2.4 HCC827 和HCC827OR 细胞凋亡差异

HCC827OR 的凋亡率低于HCC827(t=5.606,P <0.01),提示HCC827OR 的凋亡能力减弱。为进一步验证,分别给予15 nmol/L 奥希替尼处理,结果显示,HCC827 凋亡明显增加(t=11.48,P <0.01),而HCC827OR凋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8,P >0.05)。见图5。

图5 HCC827 和HCC827OR 细胞凋亡

2.5 HCC827 和HCC827OR 细胞蛋白质表达差异

与HCC827 比 较,HCC827OR 的EGFR 和p-EGFR 表达下降(P <0.05),p-AKT 和Vimentin 表达上升(P <0.05)。两株细胞p-EGFR、p-AKT 和p-ERK的表达随着奥希替尼浓度的上升而下降(P <0.05)。见图6。

图6 HCC827 和HCC827OR 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

3 讨论

第三代选择性EGFR-TKI——奥希替尼,在临床上取得了重大效益。尽管奥希替尼的良好效果为治愈肺癌带来了巨大希望,但获得性耐药的患者会产生[6]。研究显示,奥希替尼获得性耐药的机制可概括如下几点。①基因改变:继发性突变[7-9],基因融合[10-11],基因重排[12-13]及基因扩增[14-15];②信号通路改变[16-18];③表型改变[19-22];④其他相关机制:EGFR 膜/质/核移位[23],自噬增加[24]。此外,尼古丁也参与奥希替尼的耐药[25]。

本研究耐药细胞诱导时间为10 个月,接近于奥希替尼临床耐药出现的时间[1],将更能从体外的角度探讨奥希替尼耐药的机制。与亲本细胞比较,HCC827OR对奥希替尼高度耐受,具有间充质样表型,较强的增殖能力,凋亡能力减弱。此外,其与细胞生长相关的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HCC827OR 细胞的p-AKT 和p-ERK 的药物作用效果没有HCC827 细胞明显,进一步提示HCC827OR对奥希替尼不敏感。HCC827OR 细胞Vimentin 的表达上调,提示HCC827OR 细胞呈上皮-间充质转化。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并鉴定了奥希替尼耐药细胞株HCC827OR,为后期对其耐药机制的深度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

猜你喜欢

奥希替尼获得性细胞株
晚期肺腺癌患者奥希替尼后线治疗耐药后基因突变模式研究
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奥希替尼诱导间质性肺疾病后奥希替尼再挑战:病例报道
获得性指状纤维角皮瘤验案
奥希替尼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研究
奥希替尼联合培美曲塞、贝伐珠单抗治疗EGFR19del/T790M/顺式C797S突变肺腺癌1例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的治疗进展
稳定敲低MYH10基因细胞株的建立
以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肝脑变性2例报道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