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葡萄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集成和应用示范

2021-06-26金明弟

上海农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苦参碱水溶闵行区

金明弟 金 颖 郭 斌

(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上海 201109)

葡萄是上海市闵行区主要栽培的果树品种之一,也是经济效益较好的果树品种之一。闵行区现有葡萄种植面积近40 hm2,栽培品种丰富(早中晚熟品种达10个以上),供应周期长(5月至10月底均可采收),总产量350 t,总产值870余万元。近年来,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日益成熟,闵行区葡萄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与乡村旅游、休闲采摘进行有机结合,且产业融合度高,经济效益明显[1]。

通过对闵行区的葡萄种植户、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发现,由于葡萄的种植经济效益较高,闵行区果农往往一味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大量施用化肥,再加上大部分葡萄园目前仍以传统栽培方式为主,且长期套种绿叶菜,更是加大了化肥施用量,导致葡萄生产上的肥害现象日趋严重[2],出现了土壤盐碱化[2]、养分流失、葡萄树体和绿叶菜竞争养分等问题。同时,通过调查还发现,闵行区葡萄生产上施肥时期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当等问题突出,例如,氮、磷肥过量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不施或少施,这不仅会造成肥料浪费严重,导致环境污染,还会影响葡萄的品质和口感,进而影响葡萄销售和农民增收。此外,鉴于葡萄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均会发生多种病虫害,导致闵行区葡萄种植户在用药上比较随意,且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极少采用有效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手段,影响了葡萄果品的质量安全。在此背景下,为了减少闵行区葡萄生产上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高葡萄的品质和经济效益,笔者对葡萄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进行了研究集成,并对相关集成技术进行了应用示范,以期提高闵行区葡萄品质,减少农田面源污染和促进葡萄产业绿色发展。现将相关研究及示范结果报道如下。

1 技术集成与示范

1.1 示范概况

示范区位于闵行区浦江镇北徐村陶缘蔬果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为1 hm2,土壤肥力中等,土质为砂壤土,pH为6.7左右。示范葡萄品种为“巨玫瑰”,栽培方式为设施栽培,T型架式,种植密度为4.5 m×4.0 m,每667 m2种植36株。以常规生产为对照。

1.2 技术集成

1.2.1 化肥减量技术

具体为:(1)减少化肥施用量。即示范区葡萄每667 m2氮肥施用量控制在5~10 kg。(2)增施有机肥。即示范区葡萄以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肥为主,于9月中旬每667 m2施用有机肥2 000 kg、生物肥250 kg,混合后沟施。(3)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即示范区根据葡萄长势,以滴灌、喷灌的形式,将肥料喷滴在树体表面及根部[3],其中,萌芽期、花期重点补充氮元素,同时补充微量元素锌和硼,一般每次每667 m2施高氮含量水溶肥3~5 kg;座果期每667 m2施平衡型大量元素水溶肥5 kg,滴灌;果实膨大期至转色期每次每667 m2施高钾型水溶肥3~5 kg,共施2~3次。

1.2.2 农药减量技术

具体为:(1)抓好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的综合防控。即主要在葡萄萌芽前至萌动期、发芽后至花期、幼果期、果实转色期至成熟期、果实采收后5个防治关键时期,合理组合药剂,达到提高防效、减少用药次数和药量的目的。(2)选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即选用1.5%苦参碱可溶液剂3 000倍液防治蚜虫、蓟马,每667 m2用2亿孢子/g木霉菌250 g和1.5%苦参碱可溶液剂500倍液交替施用防治霜霉病、灰霉病,选用0.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防治炭疽病,选用29%矿物源石硫合剂9倍液防治白粉病等,同时注意生物农药与广谱性杀菌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组合施用。(3)采用设施栽培。即1月底至2月初覆膜保温,5月上旬安装防虫网。(4)实施物理防治。即4月起,葡萄园每1 hm2安装杀虫灯1台,每667 m2悬挂黄色粘虫板24张,以诱杀盲蝽象、蓟马、飞蛾、蝇类等。(5)安装性诱器。4月—9月,葡萄园每667 m2分别安装盲蝽象诱捕器、透翅蛾诱捕器各6个,每月更换1次诱芯。

2 示范结果与分析

2.1 化肥减量效果显著

由表1可知,为了提高葡萄树体长势,示范区增施了有机肥,复合肥从常规施肥的每667 m2施用量15 kg,减少至每667 m2施用量10 kg;同时,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花期喷施高钾型水溶肥和硼砂,幼果期喷施高氮型水溶肥和高钾型水溶肥各1次,果实着色期喷施磷钾肥和多种微量元素水溶肥。通过以上措施,示范区大大降低了化肥施用量,化肥每667 m2施用纯量从常规施肥的19.47 kg减少至9.92 kg,化肥减量达到49.0%,且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促进了葡萄根系对养分的吸收[3]。

表1 示范区化肥减量技术应用示范效果对比

2.2 农药减量效果明显

由表2可知,示范区通过应用杀虫灯、黄板、性诱剂、防虫网等物理防虫方式,喷施矿物源农药,增加生物源农药与植物源农药的施用等措施。例如,灰霉病防治则采用木霉菌和苦参碱替代之前的扑海因和施佳乐,虫害防治停用菊酯类杀虫剂(如歼灭),改用化学农药噻虫嗪加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防治等,控制了化学农药的投入,农药施用量大幅度下降。示范区每667 m2化学农药纯用量降低至15 g(常规防治为每667 m2化学农药纯用量170 g),农药减量达91.2%,实现了葡萄绿色生产。

表2 示范区农药减量技术应用示范效果对比

2.3 葡萄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由表3可知,示范区采用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农药和耗材成本(农药每667 m2成本为280元,较常规区增加105元;黄板、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等耗材每667 m2成本为220元,较常规区增加220元)、肥料成本(肥料每667 m2成本为530元,较常规区增加345元)有所增加,但人工成本有所降低(劳动力每667 m2成本为5 067元,较常规区减少933元),最终示范区葡萄精品果率达77%(较常规区提高了2%),每667 m2单产达600 kg(较常规区每667 m2增加产量50 kg),每667 m2产值为25 500元(较常规区每667 m2增产值2 400元),每667 m2纯收入为19 403元(较常规区每667 m2节本增收2 663元)。综上,通过应用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改善了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增强了葡萄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减轻了葡萄生产的劳动强度,从而有效提高了葡萄产量和品质。

表3 示范区葡萄增产增收效果对比

3 小结与讨论

葡萄是一种经济效益好、用肥量和用药量偏大的经济作物,且适宜上海市栽培的葡萄品种近20个(早、中、晚熟品种均有),而不同品种要求的肥料、农药施用量及栽培管理技术各有不同。因此,化肥、农药的施用应根据不同葡萄品种的生长规律进行科学调整,实现精准施肥、绿色防控,以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本示范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虽然增加了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及物理防控材料的投入成本,但由于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最终葡萄精品果率和产量均明显提高。较常规生产而言,示范区葡萄每667 m2产值增加2 400元、纯收入增加2 663元。因此,本研究集成的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可在闵行区葡萄生产上推广应用。

本示范仅在闵行区种植的“巨玫瑰”葡萄品种上进行了技术示范,相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技术在其他葡萄品种上的应用情况还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猜你喜欢

苦参碱水溶闵行区
生根提苗就用碧邦有机多肽氮水溶肥
奇妙的蛋壳
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的常压与减压提取工艺对比研究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
摘桃子
HPLC 测定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中苦参碱含量
有机水溶肥料在韭菜上的示范分析
铝灰与NaOH固相热分解—水溶法制备NaAlO2
水溶性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