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2%嘧菌酯·戊唑醇等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效果分析

2021-06-26仇学平谷莉莉成晓松花金顺

上海农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吡唑叶鞘纹枯病

胡 健 仇学平 谷莉莉 成晓松 花金顺

(1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病虫测报站,盐城 224005;2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学富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盐城 224035)

水稻纹枯病俗称“烂脚病”,是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水稻生产上的三大病害之一,每年都会对当地水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减产。近年来,由于盐都区一部分水稻种植大户盲目追求高产,大量施用氮肥,再加上后期肥水管理不当,导致当地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自然发病率逐年加重。而目前农业生产上防治水稻纹枯病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长期、大量、不合理使用农药,使水稻纹枯病病原菌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因此,为寻找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高效、适用药剂,笔者选择复配杀菌剂22%嘧菌酯·戊唑醇SC及其他两个复配剂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旨在评价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对水稻生产的安全性,以期为防治水稻纹枯病提供轮换药剂。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盐龙街道大李村进行,试验田为稻麦轮作田,前茬作物为小麦。试验田土壤质地为黏土,土壤肥力上等,pH为7.1。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于2018年6月16日机插移栽,行株距为30 cm×13 cm,每667 m2栽插1.8万穴。供试药剂为22%嘧菌酯·戊唑醇SC(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70%甲基硫菌灵WP(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25%吡唑醚菌酯EC(巴斯夫公司)、75%肟菌酯·戊唑醇WG(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每667 m2制剂用量):(1)22%嘧菌酯·戊唑醇SC 30 mL,(2)22%嘧菌酯·戊唑醇SC 45 mL,(3)22%嘧菌酯·戊唑醇SC 60 mL,(4)25%吡唑醚菌酯EC 15 mL +70%甲基硫菌灵WP 20 g,(5)25%吡唑醚菌酯EC 21 mL+70%甲基硫菌灵WP 30 g,(6)75%肟菌酯·戊唑醇WG 10 g,(7)清水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30 m2,随机区组排列。

1.4 试验实施

按照试验设计,分别于2018年8月5日(水稻分蘖末期)、8月26日(水稻孕穗初期)、9月14日(水稻齐穗期)各施药1次,首次施药时田间水稻纹枯病处于发病初期。采用利农牌HD-400型喷雾器(可调锥形喷头,工作压力45 MPa,喷射速率710 mL/min)进行常规喷雾,每667 m2喷药液45 L,施药前田间灌水5~7 cm,并保水6 d。试验期间于8月17日用吡蚜酮防治稻飞虱,9月8日用阿维菌素防治大螟,其他时间未使用过其他杀菌剂,田间其他各项栽培管理措施均一致。

1.5 调查方法

每次施药后采用目测法,不定期地观察各小区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以评价各药剂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于第1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3次施药后7 d、14 d、21 d调查各小区的发病情况,即每小区定2个点,每点调查10丛水稻,记录调查总苗数和病株数,同时,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受害症状程度进行分级,计算各处理区的病情指数和防效。

水稻纹枯病分级标准:0级,全株无病;1级,第四张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一张叶片);3级,第三张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二张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1.6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首次施药当天(8月5日)晴天,偏北风,风速3.9 m/s,平均气温30.0 ℃,相对湿度76%;第2次施药当天(8月26日)多云,东北风,风速2.6 m/s,平均气温25.2 ℃,相对湿度79%;第3次施药当天(9月14日)多云,东南风,风速3.1 m/s,平均气温23.8 ℃,相对湿度86%。试验期间(8月6日—9月24日)平均气温23.6 ℃,最高气温33.5℃,最低气温14.6 ℃,平均相对湿度85.7%,雨日32天,累计降雨量388.1 mm。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由表1可知,22%嘧菌酯·戊唑醇SC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较好,且随着22%嘧菌酯·戊唑醇SC用药量的增加,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明显提高。据第3次施药后7 d、14 d、21 d调查,处理(1)、处理(2)、处理(3)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50.96%~54.00%、81.11%~81.57%、92.05%~92.79%。第3次施药后7 d,处理(1)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与处理(4)相当,均显著低于处理(6);处理(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显著高于处理(4),略高于处理(5),与处理(6)间防效无显著差异;处理(3)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极显著高于处理(4),显著高于处理(5),略高于处理(6)。第3次施药后14 d、21 d,各药剂处理区的水稻纹枯病病情无明显上升,各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与第3次施药后7 d相近,防效表现一致。

表1 22%嘧菌酯·戊唑醇SC等几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2.2 对水稻的安全性

经每次施药后不定期观察,各药剂处理区的水稻生长发育均正常,未见有明显的不良影响,说明本试验所用药剂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较好。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次每667 m2用22%嘧菌酯·戊唑醇SC 45~60 mL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较好,与每次每667 m2用常用药剂75%肟菌酯·戊唑醇WG 10 g的防效接近,在水稻纹枯病病原菌对75%肟菌酯·戊唑醇WG高抗的地区,可作为替换药剂进行使用,25%吡唑醚菌酯EC+70%甲基硫菌灵WP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相对较低,其有效配比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研究表明,在进行水稻纹枯病防治时,应在发病初期首次施药,以后根据病情发展和其他病虫害发生情况再用药1~2次,即能有效控制纹水稻枯病为害。2018年8月,在本试验进行期间出现了持续降雨,日照少,水稻生长偏弱,这不仅加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为害程度,也影响了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尤其是对剂量偏低、药效期短的药剂,影响更加明显。

猜你喜欢

吡唑叶鞘纹枯病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鲜食玉米花青素积累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吡唑并喹啉衍生物合成研究*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
球茎茴香储藏的关键技术
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探析
吡唑类农药概述
多企业竞逐吡唑醚菌酯
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