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崇明区2020年稻飞虱大发生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

2021-06-26罗海英

上海农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飞虱稻飞虱崇明

罗海英

(上海市崇明区新海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 202172)

稻飞虱属半翅目飞虱科害虫,俗名火蠓虫,是一种迁飞性、爆发性害虫[1],是上海市崇明区水稻生产上危害严重的三大害虫之一。其中,灰飞虱是崇明区本地越冬虫源,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崇明区不能越冬,为迁入虫源,且三种稻飞虱均具有随季风气流远距离迁飞的特性[2]。每年稻飞虱于5月中下旬开始迁入崇明区,开始长达5个月左右的繁殖为害。2020年崇明区稻飞虱的发生程度达到大发生,个别田块甚至出现了“冒穿”现象,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正常抽穗和结实,对水稻生产造成了减产甚至失收。现笔者拟对崇明区2020年的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大发生的主要成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多年防治经验,提出相关防治对策,以期为今后稻飞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大发生特点

1.1 迁入早、峰期多、数量大

2020年崇明区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均于5月下旬迁入,其中,白背飞虱有两个明显的迁入高峰,分别为6月13日(单灯平均虫量为35.9头)和6月23日(单灯平均虫量为26.5头);灰飞虱也有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分别为5月31日—6月6日和6月10日—14日(6月12日田间调查发现,平均每667 m2虫量为5.96万头,以成虫和低龄虫为主;平均每667 m2卵量为34.0万粒,以1级卵为主)。稻飞虱在7月上旬还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成虫发生高峰,以白背飞虱为主,7月10日白背飞虱平均每667 m2虫量为6.96万头(最高为16.15万头),其中低龄虫占85.2%,平均每667 m2卵量为18.31万粒(最高为127.5万粒)。同时,7月4日崇明区部分乡镇灯下诱到褐飞虱,单灯平均虫量为13.5头(最高为60头);据灯下监测数据显示,褐飞虱在8月上旬出现一个明显的成虫发生高峰,最高日(8月6日)单灯平均虫量为189.9头(最高为1 404头);褐飞虱在8月9日、8月20日的平均单灯累计虫量皆为前五年同期的数倍甚至近千倍以上,见表1。

表1 2015—2020年褐飞虱灯下累计虫量比较

1.2 前中期以发生白背飞虱为主,中后期以发生褐飞虱为主

崇明区在2020年5月至8月中旬以发生白背飞虱为主,8月上旬褐飞虱比例逐渐增多,8月下旬以后以发生褐飞虱为主。据8月10日—11日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667 m2虫量为7.74万头(最高田块每667 m2为30万头),以白背飞虱发生为主,褐飞虱仅占12.14%;平均每667 m2卵量为25.16万粒(最高卵量为105万粒),其中褐飞虱的每667 m2卵量为为13.48万粒。在8月下旬至9月初,褐飞虱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迁入高峰,8月28日单灯下平均虫量为230.3头(最高虫量为1 384头),至9月3日累计单灯虫量达到1 207.1头,为近十年最高。

1.3 三代褐飞虱持续迁入,本地短翅型成虫比例高

崇明区自2020年8月28日以来,三代褐飞虱成虫持续迁入,至9月12日累计单灯平均虫量为1 811.3头,是近十年同期平均的9.8倍,且与本地虫源形成叠加。同时,田间短翅型成虫占比较高,田间卵量也急剧上升,见表2。

表2 2020年田间褐飞虱虫量、卵量及短翅型成虫占比

2 大发生成因

2.1 虫源、耕作制度及栽培方式因素

研究表明,虫源、耕作制度、栽培方式与稻飞虱的发生息息相关[2]。2020年崇明区稻飞虱成虫灯下始见时间相对较早,6月即出现多个迁入高峰,且数量较大。分析崇明区稻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可能与秸秆还田有关,近年来崇明区在秸秆还田时,对秸秆的破碎细度不够,使秸秆中的虫卵、带菌体等无法被全部杀死,随秸秆还田留在土壤里,且在秸秆离田利用时,遗留在田间的稻茬也为稻飞虱提供了越冬环境,增加了虫卵的存活率,再加上暖冬效应,提高了害虫直接发生或越冬来年发生的概率。同时,由于崇明区水稻栽培方式不同,水稻生育期参差不齐,也为稻飞虱的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2.2 气候因素

研究表明,稻飞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 ℃,相对湿度在80%以上[2]。崇明区在2020年6月9日—7月21日经历了长达42 d的梅雨天气,梅雨持续时间长,降雨量极大,且温度一直维持在20~34 ℃之间,为稻飞虱的繁殖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温湿环境。同时,在8月我国先后受台风“黑格比”和“巴威”及西北气流影响,使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等单季中稻区的褐飞虱回迁到崇明区,而崇明区于8月温度持续在25~36 ℃之间,直至9月中旬崇明区温度依然维持在20~33 ℃之间,有利于稻飞虱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形成,增大了其产卵量,延长了产卵时期,再加上8月底正值崇明区水稻破口抽穗期,为稻飞虱提供了充足的食源,最终造成第4代褐飞虱在短时间内出现数量激增。这种“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异常气候,是造成崇明区2020年稻飞虱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抗性因素

长期单一施用相同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天敌,削弱稻株抗虫能力,而且易加快稻飞虱对该类药剂产生抗药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药剂防效。由表3可知,在崇明区近5年的用药防治中,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及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为每年必用、常用药剂,过分依赖这两种药剂,无形中增强了稻飞虱对这两种药剂的抗药性。因此,2020年崇明区在灯下发现稻飞虱以来,即使增加了历年首选的速效性强、持效性长的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及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的使用频次,也没能遏制住稻飞虱的爆发,然而在三代稻飞虱大发生后,改用已2年未用的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却有效改善了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表3 近五年防治稻飞虱药剂选择汇总

2.4 其他因素

稻飞虱虽是崇明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但近五年其发生程度有明显减弱的趋势,造成的危害也相对较轻,这难免使种植户在2020年放松了对预防稻飞虱的警惕,忽视了对稻飞虱的田间观测。再加上受疫情影响,2020年前期备耕工作人员紧缺,农药化肥供应不顺畅,防治稻飞虱时又遇雷雨频发等,造成施药质量差、错过最佳防治期,最终造成了崇明区2020年稻飞虱大发生。

3 主要防治对策

3.1 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具体为:(1)消灭越冬虫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崇明区又四面环水,田间地头、秸秆、杂草丛等都成为了稻飞虱越冬场所的不二选择。因此,农户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冬季积肥的方式,铲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并细化秸秆粉碎还田,以消灭越冬虫源[1,3]。(2)选种耐虫性高的优质水稻品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及时露(晒)田,以提高水稻对稻飞虱的抗性。(3)结合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青蛙和寄生天敌,开发稻田养鸭等立体种养模式[2]。

3.2 科学采用药剂防治

具体为:(1)选用针对性强的药剂。从灯下监测数据来看,崇明区前中期以白背飞虱发生为主,中、后期以褐飞虱发生为主,不同时期应选用针对性强的药剂进行防治,从而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2)为降低稻飞虱的抗药性,应增加药剂种类的选择,并采用轮换用药的方式进行防治。例如,崇明区于2020年在多次施用历年常用的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及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仍不佳的情况下,及时换用已两年未用的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进行稻飞虱防治,最终防效较好。(3)施药注意事项。鉴于稻飞虱大多集中在植株基部取食为害,故用药时必须做到喷细雾,虫口密度高的田块应增加用水量,确保药液能喷至水稻中下部;用药时田间需保持薄水层3~5 cm,并保水3~5 d;施药后4 h内若遇阵雨,应及时做好补治工作;水稻生长后期虫口密度高,应选用高效施药机械,以保证施药质量,避免使用小型无人机飞防。

3.3 要高度重视虫情,强化监测预警,做好分类指导

面对2020年稻飞虱大发生的态势,崇明区各级农业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多次召开大会,自上而下各级部门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区、镇、村三级联动,进村入户开展监测普查及防治宣传工作。区植保站自稻飞虱盛发时开始,安排专业技术骨干,在认真做好系统调查监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大田普查,做到每天调查或每3天一查,以准确掌握田间虫情,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区、镇两级农业部门和村级组织全员出动,做到虫情排摸全覆盖,在准确掌握稻飞虱发生动态的同时,加强对广大农民、种粮大户、水稻种植合作社和专业防治组织的技术指导。各乡镇、各有关单位严格执行病虫监测和防控情况日报制度,密切跟踪防控效果。虽然崇明区2020年稻飞虱大发生,但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技术部门的专业服务下及农户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崇明区最终打赢了“虫口夺食”保卫战,这些宝贵的经验也为今后稻飞虱防治工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即要高度重视虫情,强化监测预警,做好分类指导。

猜你喜欢

飞虱稻飞虱崇明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江城县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商河县夏玉米灰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冬日时节必吃哪5道地道崇明菜?
My di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