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机制创新

2021-06-25刘智李尚锋王伟宇

文教资料 2021年5期

刘智 李尚锋 王伟宇

摘   要: 笔者梳理文献、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剖视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策较难落实、师资力量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参与积极性较弱。通过对国防教育“人才—资源—管理—教研”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构建以“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机制,以期契合军民融合和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大学生   国防教育   军民融合   机制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对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中发〔2011〕8号文件指出,要在“思想认识、机构建设、组织实施、检查考评和制度保障”上加以改革。之后,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7〕76号),教育部、国防动员部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19〕1号)。新《大纲》指出:“加强学生军事训练,按规定有计划地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掌握必备的军事知识、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及综合素质,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后备兵员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文件为创新大学生国防教育机制提供了政策依据,推动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1](66-67)[2](155-157)[3](69-75)。刘国元指出,要资源整合,建设训练基地示范牵引[4](87-88);刘卫华指出,必须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培养机制和军地保障机制[5](40-41);沈自友指出,高校必须从管理的组织机构、运行程序和管理制度等全面推进创新机制的构建[6](54-55)。笔者认为,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创新大学生国防教育机制,要在调查研究上作文章,用系统的思路分析存在的问题,在“人才—资源—管理—教研”的深度融合上见实效。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调查

编制《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吉首大学、湖南工商大学、湖南女子学院和湖南城市学院的1590名学生进行调查,得到有效问卷1541份(男生790人,女生751人)。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国防教育总体评价满意占30.5%,合格50%,差评19.5%。上述数据在不同学校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也不存在性别差异。实地访谈接受到的反馈意见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内容没有吸引力”“管理方式生硬”“形式乏味”“与自己关系不大”等。从中可以看出学生重视与参与度不够、资源平台单一及军民融合不深等问题,说明大学生国防教育在内容、形式和效果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传统模式下的大学生国防教育涉及的各部门往往采取各自的形式开展工作协作,属于共建性质。在此模式下,由于缺乏军民融合,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以下四类问题:一是政策较难落实。缺乏专门机构负责政府、军队和学校的工作联络,业务协调难度大,导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国防教育政策强调难以落实。二是师资力量缺乏。国防教育理论和训练需要军地复合型人才,因师资力量匮乏导致教育内容滞后、联系实际不紧密,进而影响教育效果。三是经费投入不足。缺乏资金和场地、器材保障,导致一些国家规定的教育科目(如射击、识图用图等)难以开展。四是参与积极性较弱。访谈中要求学生用五个关键词描述国防教育,统计结果消极属性词比率达到52%。消极刻板印象降低了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参与积极性。

二、“人才—资源—管理—教研”的系统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深入发展、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国防教育领域存在的组织管理不完善、政策制度难落实、师资力量短缺、训练内容滞后、经费投入不足、部队派兵困难等矛盾日益突出,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问题。

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大学生国防教育问题,首先在观念上,要由“传统国家安全观”向“总体国家安全观”转变;其次在教育实践中,要坚持战略导向、系统导向、实践导向、创新导向。最终,在军民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建构体系育人、平台共享、制度創新、学科交叉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如图1)。

图1   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国防教育系统

(一)人才培养

建构主义者亚历山大·温特把对国家的积极认同视为国家的核心利益[7](35-44+140)。基于这种理念,国防教育理应在人才培养中提升至更重要的位置。应借助多种渠道实施广泛的国防教育,使后者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不仅有助于实现意识形态安全,还可以通过培养大批国防尖端科技人才,将国防教育融入各个领域。通过与现代国防相关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层次,使之发挥应有作用,拥有合理地位,而不是沦为一项相对弱势的实践教学任务。

(二)学科教研

在军民融合进程中,大学生国防教育应利用后发优势,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将军民融合纳入教育教学范畴,贯穿于学科发展之中。利用高校资源,通过学科交叉,构建国家安全学、国防教育学的科学学科体系[8],通过与现代国防相关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国防教育的层次。

(三)管理制度

军民融合是在系统层面统筹协调,在更广泛、更深入、更高层次上把大学生军训与国防教育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融合格局。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处于初级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的时期,管理制度问题客观存在。在此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为突破困境,应积极推进军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以有效协调高校、军队、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间的合作。

(四)资源平台

在整合资源平台方面,“军民一体化”是推进军民融合的成熟做法,可以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际效益。坚持国家主导,依法依规、共建共享军队和地方的国防教育资源。如,加强国防实践,推进非涉密军事资源向高校开放;在高校建立国防教育研究中心,整合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促进军民深度融合。

三、从“共建”到“融合”:国防教育机制创新的必由之路

从“军民共建”到“军民融合”,是信息化时代背景对“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大学生国防教育通过机制创新突破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四位一体”育人

通过理论课程、训练实践、军事特色和红色文化四位一体育人,提升大学生综合国防素养(如图2):一是理论课程育人。通过对中国国防、国家安全、现代战争等理论课程的讲解,学生树立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思想。二是训练实践育人。通过教育训练,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塑造顽强品格。三是军事特色育人。开展具有浓厚军事特色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战略智慧和军事谋略。四是红色文化育人。军史教育与课堂思政相结合,传承红色基因,使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在学生中内化为信仰和担当。

图2    四位一体国防教育育人体系

(二)完善教研模式

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引领,基于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学习理论,深化国防教育教学研究,通过“竞赛+训练”“以老带新”军训自训、案例教学、军训课程化等实践,突出教育教学的探究性、整合性与互动性,改善军事技能训练不足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的问题。

(三)形成管理闭環

遵循教育中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手段、目标、环节、评估五个维度系统优化,形成闭环。目标上,把提高学生军事能力素质作为高校综合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内容上,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设计;手段上,引入案例教学、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环节上,探索实施国防教育的课程化环节和“训练+比赛”的实践环节;评估上,形成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四)整合军地资源

整合军地国防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实践实训、文化活动、学术交流等多个领域实现军民深度融合。组织管理上,实现统一领导、军地协调、统筹安排。工作运行机制上,实现国家主导、军地协作、需求对接、资源共享。一是整合军地资源,确保国防教育工作有效落实。二是搞好教材、器材保障,修订大学生军事课教材,解决枪支、弹药、器材等保障问题。三是整合训练基地,军地双方协力抓好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的管理。四是加强考核监督,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在军民融合中推动国防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国防教育机制创新,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遵循,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一整套涵盖育人、教研、资源、管理的国防教育新机制,将为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程鸣凤.普通高师院校军事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7(08).

[2]贺玉琴.军民融合视角下大学生国防教育改革发展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9(07).

[3]韩新明.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协同育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1).

[4]刘国元.强化责任担当   深化军民融合   推动学生军训工作创新发展[J].国防,2016(12).

[5]刘卫华,徐强.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J].国防,2015(03).

[6]沈自友.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军训创新机制建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0).

[7]秦亚青.文化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基于理性和关系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04).

[8]杨新.建立“国防教育学”学科对策建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8-24(004).

[9]姜睿.大学生军训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69-70.

[10]张冬胜.国外国防教育发展对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12):18-19.

课题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JYKYD2018072)。

通讯作者:王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