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优化简化的再思考

2021-06-25李文康

文教资料 2021年5期

李文康

摘   要: 本文从汉字的特点出发,结合汉字的繁简争议问题,对汉字简化进行反思,并提出汉字优化的新思路。这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还有助于传播中华汉字文化。

关键词: 汉字简化   汉字优化   繁简之争   识繁写简   复繁

世界上许多古老国度的文字,都有由图画文字向表意文字过渡的倾向,汉字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在六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汉字顽强地维持着表意个性。汉字为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人民发明创制并逐步改进的文字。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汉字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的隶变,至唐朝又楷化为今天用的标准手写体——楷书,以及派生的草书、行书。汉字在这至少3400年中,不断发展优化符合社会的需求,得到长久的保存和使用。本文反思简化后的汉字、探讨汉字的繁简争议问题,提出汉字优化的新思路。

一、汉字简化的反思

1952年2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用以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学者们关于汉字简化的建议。1954年7月,国务院宣布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先生担任委员长,郭沫若先生及老舍先生都是该委员会的会员。同年,国务院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6年委员会批准通过了简化字515字及简化偏旁54个。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省份和地方红卫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的简化汉字字体。至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务院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但是,1986年国务院废除“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同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认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

“二简字”并没有实行开来,是因为当初汉字简化有一部分是为了学习西方实行拼音文字,简化“过了头”。诚然,简体字带来了很多益处:减少繁乱,提高效率;结构简明,便于识读;缩短书写时间,提高阅读效率;迅速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历史进步发展,简化字渐渐显露出弊端,我们需要反省和思考,进一步优化汉字。

关于汉字简化的反思:一是汉字简化破坏了汉字的表意特性。汉字的最大特征是它的表意性,有形有意。在汉字简化时,忽略了汉字表面形意,仅仅把汉字当作一种符号修改,只为减少汉字笔画,这极大地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例如:“汉”的繁体是“漢”,从水難(省去隹)声,音熯。“鸡”的繁体是“鷄”,汉与鸡被简化的部件并不相同,但都简化成了“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仅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还影响了汉字的理据性。二是简化汉字断开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减少,“提笔忘字”现象越来越普遍。不用说古代汉字,现在汉字的识别率也越来越低。从现在的语文教材在渐渐增加文言文的权重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简化汉字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现代汉字与古代汉字的阻碍。三是简化汉字不利于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及华人的交流。据统计,使用汉字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之中不仅包含大陆人民,还包括港澳台地区人民和华人华侨。但是,由于大陆实行汉字简化,港澳台地区人民和华人华侨还使用繁体字,因此,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

二、汉字的繁简争议问题

中国汉字的简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与关心下,结合上百名文字学、语言学等专业的专家的建议,对中国数千个常用汉字进行的一次系统的、权威的关于字体的简化。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当时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或者半文盲,要在这样的教育基础上发展文化、建设国家,识字扫盲是要首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汉字简化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全国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只有以此为发展基础,才有可能学习先进科技,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简化的汉字丧失了部分汉字的表意特征。再加上大陆使用简体字,台湾地区使用繁体字,海峡两岸使用字体不同。关于繁简字体的争议日益啸上,有部分文化界、政界人士提出全面恢复繁体字的建议,也有部分学者支持简化汉字,还有如袁晓园先生提出“识繁写简”的中庸建议。汉字的进一步优化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为避免太过激进,可以采用袁晓园先生的“识繁写简”提议加以过渡。袁晓园先生提出的“识繁写简”主要包括以下两项内容:第一,海内外,在自愿的前提下,不识繁者识繁,不识简者识简。第二,印刷品,以繁体字为正体的地方,允许印刷一些简体字读物。以简体字为正体的地方,允許印刷一些繁体字读物。用简用繁,主要应由印刷读物的性质决定,不必完全统一。

“识繁写简”的提议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对于大陆人民来说,繁体字和简体字虽然差异不小,但是简体由繁体简化而来。而且对于普通人而言,只需认读繁体字,并不要求书写,所以“识繁”可行。台湾地区早就印繁写简,繁简并用,楷行分流。而且,简体由繁体简化而来,其中有着必然联系,所以“写简”亦可行。

实行“识繁写简”的策略多有益处。首先,有利于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大陆以主动的态度,自觉、积极地实行“识繁写简”,尽可能消除书面交流上的障碍,有助于促进海峡两岸更广泛、密切地交流,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其次,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汉字尤其是繁体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认识繁体字。而且,亚洲文化圈的许多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有许多繁体字文献书籍。“识繁”有助于进行文化研究和了解他国文化。最后,有利于传播中国优秀汉字文化。繁体字比简体字更具表意性,也更能体现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繁体字进行“汉字教学”。“识繁”有助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中国国际影响力。

三、汉字优化的新思路

由于简化后的汉字破坏了汉字原先的表意性和理据性,进一步优化汉字势在必行。首先,可以实行“识繁写简”策略进行过渡。“识繁”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认识汉字的表意特征,在后续优化汉字的推广中,有利于人们学习认识优化后的新汉字。

其次,针对汉字字形的优化,可以适当恢复汉字的表意特征,即过于简化的汉字要适当“复繁”。注意,这里的“复繁”不是指恢复繁体字,而是指对于某些汉字过于简化的部件可以“复繁”恢复其表意特征,优化汉字。例如:凤的繁体字“鳳”。形声字,从鸟,凡声。本义是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鳳”里的部件“鸟”上加一横,意为百鸟之王,简化字“凤”把“鳳”里的部件简化成了“又”,使“鳳”就丧失了原本的表意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议“复繁”,可以把“又”改成“鸟”上加一横,既恢复它本来的表意性,但不是繁体字的部件,而使它具有简体字的特征,不难记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初在简化汉字的时候,专家学者们把很多复杂的部件简化成了“又”或者“乂”。例如邓的繁体字“鄧”、对的繁体字“對”,以及上面提过的汉的繁体字“漢”、鸡的繁体字“鷄”、凤的繁体字“鳳”等。又如赵的繁体字“趙”、风的繁体字“風”、殴的繁体字“毆”等。这些字原来的部件并不相同,但为了方便,都简化成了相同的部件,这是要进一步优化的重点。

汉字是表意文字,结构形象的同时也存在一字两记的弊端,即汉字的字形和字音是相互分离的,学习汉字时既要记字形,又要记字音。“一简”对中国人民乃至中国社会的重大意义毋庸置疑,“一简”在“汉简”起步阶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不可忽视。但是,显而易见,“一简”的汉字,简化的重点只在于字形的化繁为简,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简”字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仅从字形上简化不利于解决字音认读的问题。这在汉字的进一步优化过程中,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历史责任。字形书写的简化是必要的,但字音认读的简化更有必要。从实用性而言,要进一步优化汉字,就要把重点从单一的字形简化转移到以字音和字形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优化上,最终目的是使汉字既能利用字形写,又能借助字音认。

针对字音的优化,简化字利用形声字的声旁化繁为简的策略已初见端倪,并且有一定的成效。借助形声字声旁,可以在簡化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汉字优化。理由有三:其一,形声字是汉字中的“主流”文字。据《说文解字》记载,汉字中形声字的占比高达82%-90%。从量的方面来看,可以看出简化汉字主要是简化形声字。其二,形声字的“声”,在于声旁的表音功能。即声旁的优化是以声旁为对象的字形和字音的“双方面”的优化。简单来讲,在汉字中形声字占主流,在形声字中“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占大多数。并且,形声字中有很多声旁可表意的汉字,即这些个声旁既能表声又能表意。例如,浅、笺、贱、栈这组词,“戋”声的字都有小的意义在内,“戋”在表声的同时还表意。所以说,声旁的优化是以声旁为主体的字形和字音一举两得的优化。其三,传承和弘扬先人的宝贵遗产。汉字造字自象形字起发展至形声字,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凝结了先人心血的形声字是先人造字智慧的结晶。以形声字声旁作为汉字字音优化的新方向,光大先人宝贵遗产和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深厚底蕴,理应为进一步优化汉字的着力点。

四、结语

汉字是凝结先人智慧的、缔造华夏文明的中华文化之根。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简化后的汉字丧失了原先所带有的表意特征和内部结构的理据性,渐渐表露出不可忽视的弊端。这意味着对汉字进一步优化已迫在眉睫。“不破不立”,我们不能因为人口基数大,改革困难及顾忌外国汉语学习者等重重阻碍就安于现状、缩手缩脚、止步不前。

汉字优化并不是对“一简字”全盘否定,而是要秉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和原则,对一部分汉字进行优化,大部分汉字是合适的无须优化。以“识繁写简”为过渡,“复繁”部分丧失表意性、理据性的汉字,并借助汉字形声字的声旁,使汉字字形、字音更优化。汉字优化道路任重道远,不是一代人或是几代人就能彻底完成的。从商朝甲骨文开始,大篆、金文、小篆、隶书至草书、楷书、行书等,再到繁体字、简化字等,每一步都是对汉字的优化。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传承数千年之久却没有中断发展脉络的自源性文字。我国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一带一路”倡议启动;遍布世界各友好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正弘扬以汉字为载体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适逢知识大爆炸时代,更焕发了汉字的发展活力,高速发展的科技事业急需新词语表述新事物、新概念。这一切均为扩大汉字的国际影响力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大环境,昭示着进一步优化汉字已刻不容缓、箭在弦上。

参考文献:

[1]王宁.汉字的优化与简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1(01).

[2]袁晓园.论“识繁写简”与“文字改革”——答吕叔湘等先生[J].汉字文化,1992(02).

[3]宋雅雯.浅议“复繁”与“繁简之争”[J].才智,2012(17).

[4]付书仙.对汉字简化利弊的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02).

[5]胡世忠.浅谈汉字简化[J].文化产业,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