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1-06-22杨艳艳朱新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6期
关键词:环境管理实践与探索课程思政

杨艳艳 朱新萍

[摘 要]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是高校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环境管理学”课程是环境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具备课程思政建设条件。结合课程特点和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特征,从课程思政与德育目标出发,深入挖掘该门课程的思政资源,探索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点,于无形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旨在不断提高该门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实现“环境管理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环境专业人才。

[关键词] 环境管理;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新疆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项目“‘环境管理学课程案例建设”(xj aual k-yj s-2016004)

[作者简介] 杨艳艳(1993—),女,甘肃庆阳人,硕士,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环境污染防治研究;朱新萍(1978—),女,新疆伊宁人,博士,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质量安全与评价、区域环境演变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6-0089-04    [收稿日期] 2021-02-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课程思政”近年来已成为高校教师的热点研究内容。进行课程思政资源建设,重点是发掘到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中,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2]。因此,如何恰如其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如何在课堂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校教师的必修课。

“环境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环境管理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在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在该课程思政进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不重视思政教育、缺乏思政教学资源及不能有效将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等问题;因此,明晰该门课程思政建设条件,挖掘思政资源,并将其合理引入课堂,对于培养专业素养与道德品质兼备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条件

“环境管理学”课程具备思政建设条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環境管理学”课程具备思政教育功能;二是“环境管理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

(一)“环境管理学”课程具备思政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3]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4]。“环境管理学”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书中诸多内容涉及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国家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进而逐渐培养其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对人民的关心等。相比专门的思想品德类课程,“环境管理学”更强调顺其自然和水到渠成,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因此,“环境管理学”课程具备思政教育功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二)“环境管理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

“环境管理学”课程是环境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基础环境知识,熟悉我国基本环境形势的铺垫。书中诸多内容涉及国家环保政策、环境质量、环境管理手段等,可联系实际有效促进教学效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管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其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逻辑思维。此外,我国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大气、水、土壤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威胁;从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环境现状,激发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因此,“环境管理学”课程同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即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的基础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融入点的研究

“环境管理学”课程共40学时,包括十章内容;在全面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融入课程的思政元素,目前在该门课程内容中共融入了20个思政元素点,具体的融入点如表1所示。

三、思政元素在“环境管理学”课程中的融入案例

“环境管理学”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息息相关的课程;课程诸多内容与国家政策、方针、管理手段及污染治理方法相契合,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了目前国家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理念和举措,融入了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家对专业人才的期望和赋予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案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达到全方位育人目标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

例如,在讲授“环境管理学”第一章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时,提到“环境问题产生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巧妙地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5]等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融入课程内容,向学生阐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当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大自然会回馈人类以绿水青山;当人类过度开发甚至掠夺自然资源时,大自然会相应地惩罚人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同时引入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八大公害事件”进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美好环境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环保观念的养成。通过这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教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的思想观念。

又如,講授第五章流域环境管理时,提到制定流域环境管理方案,需遵循“开发者保护,损害者负担,享用者付费,整治者得利”的原则。这部分内容可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遵循“损害者负担”,进一步延伸为要对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负责,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负责任,教导学生要有组织、有纪律、遵守校纪校规、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学子。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可见责任心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教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并将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进而实现课程思政全面育人的目的。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传统教学方式和指导思想的深化和改革创新[6],这个过程融合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于无形中培养学生达到专业素质和政治素养双重提升的目标[7]。通过以上对“环境管理学”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入点探索以及思政元素在“环境管理学”课程中的融入案例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效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方位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思政素养,形成“大思政”格局;全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思政元素融入手段;进而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无缝衔接,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4]袁素芬,于江丽,方丹彤.“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探索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4):176-178.

[5]特古斯,刘婧,吕亚娟,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金句[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5):14-15.

[6]杨婵.“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5):103-104.

[7]谢兆辉,焦德杰,李学贵,等.穿石于滴水,润物在无声——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生命的化学,

2020,40(5):782-788.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urse

YANG Yan-yan, ZHU Xin-ping

(College of Grassland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all link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mor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environmental majors, which has the conditions fo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the environmental majors, and starting from the goal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explores the point of convergence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course content, trying to realize the dual goal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guidance,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 realize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of mixed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cultivate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s with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s, and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猜你喜欢

环境管理实践与探索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略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企业“三议一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法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