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化与变迁——人性问题的研究与反思

2021-06-20尚治江

公关世界 2021年10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变迁异化

尚治江

摘要:人性的内在本质是什么?人性出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何反思人性的异化与变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性的问题研究一直伴随着每一代人不同时代同一问题的思考,包含容纳了数千年来东西方无数哲人的思想结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中西两种文化为视角,发掘两种思想对人性问题的看法与反思。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儒家思想 异化 变迁

资本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传统的道德社会转向物欲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主义等层出不穷,同时,人性的变化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本来和谐的关系,一切关系与现象中都内在的孕育着不定因素。如何强化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理解与发现人性的异化与变迁原因,从而反思与引导人性的变化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

一、儒家思想对人性变迁的思考

(一)对人性本质的回答

人性,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大的思考问题,历代文人思想家对此争论不休,学派观点更是分歧不断。许多学者在别的问题上无所建树,却在人性问题的回答上论述颇丰。对人性问题变迁的思考首先开始于对人性本质的回答。中国历代思想家对这一本质的答案可划分为性善论、性恶论、自然性论、性两元论、性三品论等这几大类。

最早,孔子开始讲人性的问题。《论语·阳货》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不对性进行界定,只是说人性最初是相近的,只是后来的习改变了人的性,从而开始分化为善与恶。随后的孟子和荀子改变了孔子对性的不界定。孟子对人性问题的观点持性善论,认为人性之中内在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孟子·吿子》中“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而荀子对人性问题的观点与孟子相反,持性恶论。荀子在《荀子·性恶》中提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汉代董仲舒以性三品说回答人性本质的问题“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同持性三品的代表性思想家还有东汉王充、唐代韩愈等。王充在《论衡·本性》中说:“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北宋时,人性本质的回答出现了新的说法,即性二元论:一是“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二是气质之性。张载、程颐、朱熹都对性二元论的理论进行了丰富,推动了人性本质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二)人性本质变迁的反思

众多哲人对人性本质的回答各不相同,却出奇相似的对人性本质变迁的反思上给出了相近的回答——学以修身。宋代孩童启蒙所用的《三字经》开头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人性最初相同,但后天的习惯各异,原因在于后天学习的过程和受教程度。《孟子·公孙丑》“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以善为本,扩充的方式在于“求”。“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何为“求”,即为学习(通过学习的方式追求善端或修身的最高人格“内圣外王”)。

荀子则以性恶为基础,倡导学习弥补性的缺陷。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性是自然性的存在状态,学后之性则是社会性存在状态。人作为社会关系的组建者,必然需要从自然关系中走向社会关系,从自然属性转向社会属性。因此,荀子提倡學习来完成后天之性的形成。后天之性的完成过程是缓慢的,《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动物的差别不仅在于人具备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性质;而动物只是单纯的具备自然属性,没有任何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自然属性就是荀子所说的“性”;社会属性就是“学”。学为用,用为发展。学习形成后天之性,然后用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一切实践过程都致力于人的存在与发展。

儒家一直致力于对人性本质的研究与反思的最终目的,在于从务实的角度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通过这种人性的完善提升,实现社会和谐的状态,即为“大同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性异化的反思

(一)人性异化的起源

劳动作为人生命活动的本质形式,它的出现实现了人类从自然走进社会的历史转变,创造了四肢的分工、人的特有意识和语言能力。劳动不仅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劳动产品,同时也创造出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劳动支配着、左右着人的发展和变化。进入资本时代,机器的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开始显著的分化。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的增长,开始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作水平的方式来剥削劳动者的价值,从而出现了劳动的异化倾向。资本的不断积累加固了劳动异化的趋势,也影响到了人的社会关系——出现了异化的人的社会关系。

(二)人性异化的反思

在资本积累的时代下,劳动出现异化现象,影响着人的社会关系的正常发展。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剖析中发现了劳动异化的现象,并对之进行研究与反思。马克思对劳动异化出现的方面进行了四点概括:

物的异化。劳动产品本来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应当属于劳动者所有。然而在资本主义时代下,劳动产品的所属权却归属于资本家,受资本家掌控,转化成资本,成为了劳动者的异化之物。马克思在《手稿》中写道“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自我异化。劳动作为人的生存本质形式,应当是人进行自我发展提升的途径。人的劳动本来是自觉的、自发的,却变成为生计不得不去做的被动状态。异化劳动的背景下,无论工人如何劳动、如何创造,永远无法实现人的需要的满足和提升,反而变得“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人的“类本质”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先后提出劳动产品的异化和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自身的异化,从而提出第三种异化现象——人的“类本质”异化。“异化劳动,由于使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因此,劳动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异化劳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人的劳动产品的材料来源于自然界,正是因为对劳动产品的掌控,实现了人对自然的改造,实现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生存地位。然而,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就是自然对人的异化,也是人的“类本质”异化的一个方面。再者,劳动本身也是对人的“类本质”异化的第二方面。“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人对人的异化。随着异化的层层发展,从物到自我再到“类本质”的异化,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人与人的异化现象。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本来是平等的、独立的、互助的,是对自己社会关系的自我掌控,却因为资本时代的异化现象走向反方向,人与人之间不是平等而是剥削;不是独立自主,而是受奴役。

人的劳动异化影响了人性的发展和选择,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物质分配关系,以及金钱利益关系的影响,使得多数人选择良知的压抑,去追求欲望和利益。对于异化的人性改变,马克思人学对其进行了批判,从而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不过是对异化的扬弃,重新实现人性的回归和提升,实现人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关系的把控。

三、結语

无论是中国儒家对人性变迁的研究与反思,还是马克思人学对人性异化的研究与反思,都致力于发掘人性问题的本质,探寻到人性本质存在的前提条件和后天变化的主客观因素。通过发现探索的结果得出相应的理论,用于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引导。尤其是在资本时代,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纵欲主义等现象不断出现的背景下,人性的问题更是哲人焦点聚集的地方。人性问题的反思,强化了人对时代的理解;人性问题的引导,完善了人的全满发展的方向。也为世界和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2]王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儒家伦理价值观的融通,﹝J﹞理论学刊,2020.

[3]《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7.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9页.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50页.

[6]王代月:《原典中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变迁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Why Learn Chinese?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