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要素完备

2021-06-17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鲍叔齐桓公管仲

技法点拨

1.咬定“任务”不放松。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行文表达,理应始终围绕着“写作任务”展开;或者说,写作时一定要有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完成“任务”的意识。如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考查“历史人物评说”,作为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考生必须在写作时吃透材料的核心含义并完成文题的重要“指令”。

2.有序推进入情境。

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审读材料、分析写作提示与要求(即“任务”)、确定立意之后,我们还需要考虑整篇作文应如何展开与推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往往会创造一个情境,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某个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2020年全国卷Ⅱ作文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以及全国新高考卷Ⅱ作文题“带你走近      ”等,都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考生面对此类考题,通常会犯两种错误:一是落实任务不全面、不到位。比如全国卷Ⅱ作文题的“任务”之一是“‘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请完成一篇演讲稿”,有些考生不注意文题要求,或是没有按照演讲稿的文体格式来写,或是忽略了“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或是演讲的情境、对象不明确。二是行文无章法,文脉不清晰。

文题呈现

(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1.立意指令。

一般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往往不会限定考生的立意,而是大致圈定立意的方向。该文题的立意方向包含在试题材料和任务驱动指令的关键句“(三人中)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之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也就大致确立了作文的立意方向。考生感触最深的可以是三人中某人身上的某一点,这样作文论点集中、中心突出,比较好写;也可以是感触最深的某人身上的某几点,这样能使人物更有立体感。写的时候还应对人物形象有必要的概括,有了概括,历史人物才会具有整体形象而不至于支离破碎。

2.内容指令。

内容指令主要指材料和“任务指令”中涉及的人和事。文题明确规定作文必须“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必须“结合材料”,而材料的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时期“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的事迹和“后人”“孔子”“司马迁”对此事的称颂与评价。这两部分内容是一个前后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前者圈定了写作范围——必须就材料中涉及的三位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展开论述;后者则限定了立意方向——结合“后人”“孔子”“司马迁”的评价进行论述,即进行正面肯定。至于材料中所交代的写作背景——“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也并非可有可无的文字。它提示考生,讨论的内容要切合材料,也要延伸到平时的读书当中。

3.文体指令。

文体指令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一般文体的选择,由于材料性质和“驱动指令”的双重制约,本文题虽然没有规定一定要写议论文,但绝大多数考生都选择了议论文体,选择记叙文体的寥寥无几。当然,这也不是说不可以选择记叙文体。有考生就以“退位让贤”为题写了一篇记叙文,讲述了自己在一次班干部改选过程中由正变副的心路历程:先是心中不平,后来在读书时了解了鲍叔主动让贤的故事,深有感触,最后欣然接受改选结果,并主动配合新班长做好班级工作。这种构思也是符合题意的。

二是任务指令中规定的特殊文体——读书讨论会上的发言稿。文题既然要求写一篇读书讨论会上的发言稿,那么在文体上自然会有一些相应的要求:发言稿开头应有称呼,结尾须表谢忱。读书讨论会上的发言稿还可以有互动性的文字,诸如对前面同学发言的表态,或对主持人开场白的呼应等。讨论发言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语言质朴或是妙语连珠等都可以,但无论哪种风格,都必须得体;对历史人物的评说也应讲究分寸。

参考立意:

从齐桓公的角度:成大事要有容人之量;做人要有不计前嫌之美德;成就事业需要善于用人;志存高远方能成就大事;具有开阔胸怀与包容的气度;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等。

从管仲的角度:成大事者必有雄才大略;恪尽职守铸就人生辉煌;士为知己者死;识时局而知变通;感知遇之恩而知回报;成全他人就是成全自己等。

从鲍叔的角度:做人要虚怀若谷;不嫉妒他人才能是一种美德;要有知人之明更有要荐才之量;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忠君爱国,不计个人得失;给自己正确的定位;绿叶也有独到之美等。

【唐惠忠/供稿】

教师下水

最缺乏的人才是“鲍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的发言题目是“最缺乏的人才是‘鲍叔”。

齐桓公不计前仇重用管仲,可谓有度量的贤君;管仲能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可谓有能有才的贤相;而鲍叔,不仅有知人之才,还能为其力荐,且甘居管仲之下——这是能为国家之大利而舍个人之名利的伟大之举。因此,相比较而言,我对鲍叔感触最深,也最佩服他!

我想,自古以来并不缺少齐桓公之类的贤君,也不缺管仲之类的贤相,最缺的当是鲍叔这类贤人。

曹操重用曾四次反叛的张辽,唐太宗把多次犯颜直谏的魏徵视为“人镜”,赵匡胤重用断然拒绝为自己打酒的曹彬,朱元璋重用曾多次与自己作对的康茂才……他们之所以能“不计前仇”,说穿了,就是能权衡利弊、趋利避害,这是他们“大度”的原因。

而管仲这样有能有才的贤相,那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的周公,辅佐刘邦打天下的张良,助刘备蜀汉鼎立的诸葛亮,再造唐室的忠臣义士狄仁杰,还有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包公,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而具有鲍叔这样的才华和品质的人,则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鲍叔这类人具有以下特质:第一,具有“知人之贤”的眼光,它是下面两种特质的前提;第二,是有“知别人贤”而不嫉不恨的雅量,像庞涓害孙膑,曹操杀杨修,周瑜嫉恨诸葛亮等,不都是因为嫉妒贤能吗?第三,具有“知别人比自己贤”而能力荐其才、甘居其下的高尚品质。“知别人比自己贤”还力荐别人,这明显会使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鲍叔面对这些,不仅不计较,还甘居其下,这是多么宽大的胸怀啊!为什么鲍叔这类人能有这样博大的胸怀呢?那是因为他们心里除了一己之利外,更重视国家大利。他们在权衡这两利之后,作出了伟大选择——“先国家之利而后私利”。这是一种多么伟大而高尚的品质!

这种伟大而高尚的品质是很难得的,更是国家最需要的。有了这种品质,贤能之人就能充分发挥其贤能为社会所用;有了这种品质,人与人之间就会少许多明争暗斗,关系就会变得和谐;有了这种品质,人能尽其用,社會也能够快速发展。

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今,最缺乏的人才是“鲍叔”!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王伟安/供稿】

猜你喜欢

鲍叔齐桓公管仲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管仲买鹿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论齐桓公的「尊周而亲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