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娃直播,我的第一个异乡年

2021-06-15顾秋鸣口述俞佳铖记录

妇女 2021年3期
关键词:原地团圆老家

顾秋鸣口述 俞佳铖记录

亲情是最昂贵的奢侈品,抱抱每一个原地过年的异乡人,别害怕分离,疫情过后的下一站就是团圆。

我叫顾秋鸣,今年38岁,从沈阳老家到上海打拼已有12年。这期间,我做过清洁工、服务员,现在经营一个煎饼摊,早上出完摊,下午做钟点工,日子很辛苦也很充实。

丈夫是跑运输的,有活就接,没活就休息,有时早上会帮我一起出摊。煎饼摊摆在上海普陀区铜川路的一个居民巷子里,已有五六个年头,新摊成了老摊头,和阿姨叔叔们有了老感情,生意还算不错。

一年忙到头,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过年。12年来,我没有一次不回去的,老人和孩子是心里永远的牵挂,哪怕回去吸几口家乡的空气,都能感动得想哭。

可是,今年我没有回去,留在了上海过年,这也是第一个不回家的春节。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严峻,租住的小区提倡外来务工人员留在上海过年。其实我早就买好了高铁票,订好了回去的日子,也选了不少新年礼物。回家有一百个理由,不回家却只有一个理由:不给国家添麻烦。

我知道,这个理由说出来似乎有点“高调”,但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如果回去,需要向两地社区报备、还要做核酸检测等等,种种手续繁杂,更要承担一路上有可能被感染的风险。

原地过年的念头和丈夫不谋而合,我们决定把票退了,可不回家的决心是下了,另一个问题却摆在我面前,怎么向父母和一双儿女交代?

我和丈夫的老家在辽宁沈阳康平县的一个村子里,说是在沈阳,其实离内蒙古更近。家里经济条件差,祖祖辈辈守着一亩三分田过日子,生下女儿后,我觉得必须走出去才有奔头,就和丈夫一起到了上海打工。

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现在的相对安逸,也算小有成就。女儿6岁时,我们又有了一个儿子。公婆身体不好,一双儿女都放在我爸妈家,成为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逢年过节尽量回去团圆。

2020年国庆节,我带着在上海买的杏花楼月饼回了老家。在家里待了四天准备返程时,我爸才说东面的墙头有点坍塌,风直吹窗户,晚上有点冷。因为时间不够,我丈夫就暂时在窗户上挡了一块板,说等春节回来重新给砌一下。

那个国庆,不光承诺了砌墙的事,我还答应春节带他们去影楼拍全家福,给女儿和儿子做顿有上海风味的特色菜,虽然我做的并不地道,但对于从没去过上海的他们来说,只要我做的,就是上海味道。

退票后,我第一时间给爸妈打了电话,老人沉默了会儿,说:也好,省得来回折腾了。可一双儿女得知我们不回去的消息后,却像炸了锅,在电话里不停地哭闹。

我和丈夫商量了下,决定给爸妈家安装上宽带。我请老家的表弟去帮忙,再给老人配备了一部智能手机。

装宽带那天,父母和孩子都特别兴奋,一家人通过手机视频“见面”的那一刻,我差点没哭出来。

镜头前,原本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的两个孩子突然安静下来,有点不知所措。“芹芹、虎蛋,你们说话呀,看到妈妈了吗?”我引导着,让他们慢慢适应这个新鲜事物。

“好好陪姥姥姥爷,下次爸爸妈妈回家,给你买你最喜欢的皮卡丘。”我不知该如何向女儿解释自己的“缺席”,只能挤出笑脸安慰她。

反倒是儿子心大,收到我们寄过去的新衣服和玩具,就不吵不闹了。我们一家人约定,除夕夜就在视频里团圆,相距千里,心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除了聊聊彼此的情况,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让老人和孩子做好自我防护,疫情当前,保护好自己,就是对家人最好的爱。

前些日子,在上海的一个老乡准备回家过年,临行前问我,有沒有什么东西要捎回去?其实,能寄回去的,我早就寄回去了,就怕哪天快递不送了,人没回家,年货礼物也没有,那真的会很愧疚。

左邻右舍的阿姨叔叔问,我不受单位管,社区也没硬性规定不让回,为什么不回去呢?我一再强调,是自愿留在上海过年的,虽然小有遗憾,但并不后悔。

春节期间,我和丈夫第一次去红房子吃了一顿西餐,这是上海的老字号,以前只是路过,隔着玻璃窗看着那些摩登的上海人,这回算是因“原地过年”这个“借口”,给自己圆了梦吧。为了去吃那顿西餐,我还特意去七浦路淘了件好看的新外套,原本想去太平洋百货看看,可还是觉得太贵没有去。

来上海这么多年,以前都是在一片喜庆气氛中坐上回家的高铁,今年留在上海的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了东方明珠塔有多靓,南京西路有多热闹。

“妈妈,上海有多远?是不是漂在大海上的?”

“快看,妈妈给你视频直播的上海春节,有很多好玩的好吃的,还能看到外国人呢。”

说着说着,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等经济条件再好一点儿,一定把老人和孩子接到上海来,在上海过一次团圆年。

猜你喜欢

原地团圆老家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案
我的老家
教你一套排石操
盼团圆等
退路
团圆的日子
在老家过年
言论
春天的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