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1-06-15刘娟王晓霞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时期

刘娟 王晓霞

摘 要:国家高新区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河北省国家高新区发展质量的分析,发现存在诸多短板和弱项,仍处于发展规模壮大与发展质量提升并重的关键阶段。“十四五”时期,要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功能定位,从创新、创业、产业、开放、绿色、治理等领域全面发力,以创新驱动为基本路径,以高端创业为内在要求,以产业高端化为坚实支撑,以深度融入双循环格局为必由之路,以绿色发展为必要条件,以治理现代化为重要保障,全方位构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系统,以期为其他省区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21)03-0038-10

一、引  言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是国家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旨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自1988年我国设立第一家高新区,到现在国家高新区增至169家,分布于30个省份,对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探索和研究的重点问题主要聚焦于促进创新驱动、创业生态和管理体制完善等(巩曜平,2003;李享等,2019)。“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如何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从创新、创业、产业、开放、绿色、治理等领域全面发力,引领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摆在国家高新区面前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研究和探索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问题的基本遵循和理论框架。

河北省自1991年石家庄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目前共拥有5家国家级高新区1。30年来,它们始终坚持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汇聚创新创业资源,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十三五”时期,5家高新区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众创空间数量均居所在城市首位,形成了石家庄药用辅料、保定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及石家庄卫星导航、唐山机器人、承德仪器仪表等一批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但是,与发达省份和先进国家高新区相比,河北省国家高新区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质量,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必须加快补齐发展短板,真正建成河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扩量提质。

二、河北省国家高新区

发展质量的省内省际比较分析

(一)从省内比较看,国家高新区之间发展极不均衡

如表1所示,根据河北省科技厅统计的2019年1—11月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5家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规模、发展质量水平不一。以排名第一的石家庄高新区和排名最后的承德高新区为例,主要营业收入分别为2683亿元和243.80亿元,相差10倍;税收总额分别为72.48亿元和17.48亿元,相差3.15倍;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326亿元和143.61亿元,相差8.23倍。特别是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看,分别为1024亿元和23.19亿元,相差43.16倍。可见,无论是发展体量还是发展质量,都存在明显差距。

(二)从省际比较看,河北省国家高新区的全国排名整体靠后,并面临持续下滑的危险

党的十八大以后,科技部为突出“高”“新”发展导向,修正了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共设定4个一级指标,即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权重30%)、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权重30%)、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权重20%)、可持续发展能力(权重20%),并下设40个具体统计指标,每年按照各级指标逐级加权的原则,对国家高新区进行总体排名和分项排名。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近两年公布的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综合评比中,河北省国家高新区的排名情况不容乐观,与东部发达省份和部分中西部省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1.河北省国家高新区的总体排名和分项排名整体靠后。如表2所示,2020年石家庄高新区位列全国第22名,比2019年下滑了6位,退出了全国前20强的行列。保定高新区位列第47名,在2019年比2018年下降4名的基础上,再次下降9名,滑落至全国前50名的边缘。唐山高新区位列第104名,在2019年比2018年下降4名的基础上,再次下降3名,退出了全国前100名。承德高新区位列第117名,比2019年下降了15名;燕郊高新区排名虽然提升了10名,但是仅位列全国第156名,仍然处于全国国家高新区的最后梯队。

从四个一级指标排名情况看,2020年河北省5家国家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均出现明显下滑,其中承德高新区、唐山高新区、燕郊高新区分别排在第116名、第131名、第155名,亟待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从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看,除石家庄高新区排在全国前20强外,其他国家高新区的该项排名均相对靠后,特别是承德高新区、燕郊高新区分别排在第134名、第143名,处于全国末位。从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看,2019年和2020年燕郊高新区仅分别排在全国第167名、第147名,亟待壯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从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看,除保定高新区排在全国前20强外,其他国家级高新区均排名靠后,石家庄高新区勉强进入全国前50名,承德高新区、唐山高新区、燕郊高新区分别排在全国第137名、第154名、第159名,亟须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另外,河北省国家高新区的经济规模普遍偏小。以主要营业收入为例,如表3所示,2019年石家庄高新区、保定高新区、燕郊高新区、唐山高新区、承德高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868亿元、2028亿元、1138亿元、1020亿元、264.5亿元,而同期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创造的主营业务收入总量为385 549.4亿元,平均水平为2281亿元,也就是说,除石家庄高新区外,其他4家高新区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承德高新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6%。

2.河北省国家高新区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发展差距较大。以国家高新区数量和前20强拥有情况看,东部发达省(市)始终处于领跑状态。如表4所示,2020年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位列全国前三名。从省际情况看,广东省拥有14家国家高新区,其中深圳高新区、广州高新区、珠海高新区位列全国第3名、第6名、第19名;江苏省拥有18家,其中苏州工业园、南京高新区位列全国第4名、第12名,排名比2019年有明显提升;山东省拥有13家,其中济南高新区、青岛高新区分别位列全国第13名、第20名;浙江省拥有8家,其中杭州高新区、宁波高新区分别位列全国第9名、第15名,排名比2019年均有明显提升。可见,东部发达省份拥有的国家高新区总量、前20强数量及其排名情况,都明显好于河北省。

3.中西部部分省(市)国家高新区对河北省的赶超势头较猛。如表4所示,2020年湖北省国家高新区总量达到12家,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位列全国第5名;安徽省国家高新区总量增加到6家,其中合肥国家高新区位列全国第10名;陕西国家高新区总量增加到7家,其中西安国家高新区位列全国第8名;湖南省国家高新区总量达到8家,其中长沙高新区前进1位,排在第14名,此外,四川、河南也均有国家高新区跻身全国前20强,中西部省份的赶超速度明显加快。

综上所述,河北省国家高新区虽然在高质量发展上进行了实质性探索,但是与发达省份和先进国家高新区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处于“标兵越跑越远,追兵越追越近”的发展窘境。“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河北省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发挥引领示范功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锁定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制约河北省国家高新区

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河北省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极不均衡,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也不尽相同。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本文认为,它们在以下七个方面存在共同问题。

(一)发展空间偏小,综合承载力不足

河北省国家高新区的经济体量普遍偏小,重要原因之一是园区发展空间不足,缺乏吸引力、承载力。例如,石家庄高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空间不足,虽然在过去几年里,石家庄高新区通过整合、托管等形式,行政管辖面积扩大到75平方公里,但仍然远低于国家高新区的平均面积,而且是省会城市国家高新区中面积最小的,像武汉东湖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等行政管辖面积均超过1000平方公里。

(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偏低,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河北省国家高新区始终注重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但是,与先进国家高新区相比,仍然缺乏有特色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具体说来,承德高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新创业环境欠佳,产业规模最小,尚未形成有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如表1所示,2019年1—11月实现工业总产值143.61亿元,仅为同期石家庄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10.8%,为国家高新区全国排名第一的中关村示范区工业总产值10 037.2亿元的1.4%1。燕郊高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实体经济支撑,过于依赖房地产开发,缺乏增长后劲,2019年1—11月完成工业总产值280.69亿元,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9.3%。保定高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主导产业过于单一,新能源产业一产独大,而且在全国和全球产业链条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一旦市场环境收紧,整个高新区的发展都缺乏后劲,亟须拓展新的产业领域。唐山高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区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有影响力的战略支撑项目。

另外,河北省国家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不快,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偏低。如表1所示,2019年1—11月石家庄、保定、唐山、燕郊、承德5家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分别为9.75%、0.58%、12.4%、5.18%、-6.5%,在全省31家高新区的总排名中,仅分别位列第23、28、20、26、29名,没有发挥出引领带动功能。特别是承德高新区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现了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仅为16.1%,未能凸显高新区“高”“新”的功能导向。

(三)高端创新资源汇聚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

与先進国家高新区相比,河北省国家高新区的高端研发机构和开放式研发平台数量偏少,尚未构建起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缺乏有产业链影响力的高科技领军企业和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从创新类型方面看,科技创新大部分处于跟跑阶段,主要侧重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原始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缺乏主导权。从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看,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偏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专利,进而转化为科技产品的比较少,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依然突出。从创新要素支撑方面看,一流创新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短缺,鼓励创新创业的投融资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难以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需求。

(四)管理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放管服”改革亟待深化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不断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河北省改革探索的先行区。如石家庄高新区通过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了“两书四表五图三缴费”等特色审批模式,成为目前全国审批速度最快的高新区。但是,河北省高新区尚未形成现代化治理机制,突出表现为:一是高新区的法律地位和行政主体地位不明确,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特别是用人、薪酬、人才引进机制不够灵活,薪酬待遇偏低,缺乏干事创业的有效激励机制。二是受体制机制制约,高新区“小政府、大服务”的机构设置与产城融合形势下社会事务持续增加的现实不相匹配,信访稳定及各项社会事务牵扯了太多的精力,需要进一步改革优化体制机制,确保高新区的创新活力。三是“放管服”改革不到位,服务效率有待提高,部分园区缺乏相应的经济管理职能和权限,资源调配能力较弱。“十四五”时期,应该在国家政策允许框架内,在土地、规划审批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给予高新区更加宽松的空间。

(五)与邻近园区各自为战,资源整合和政策共享不到位

“一区多园”或“区区融合”发展模式是新形势下国家高新区探索产城融合与区域联动的有益尝试,是加速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新区的创新举措。通过提升区域内协作效率,可以强化创新空间与产业功能上的互补,促进创新价值链与产業价值链的结合,同时避免各园区在创新上的无序竞争和产业上的同质化竞争,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例如,中关村采用协调管理模式形成包括北京亦庄经开区在内的“一区十六园”格局,上海张江高新区合作共建“一区二十二园”,实现了与周边园区的有效整合。广州实现了高新区、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四区合一”,重庆实现了北部新区、高新区、经开区“三区合一”,青岛、太原、兰州、绍兴、浏阳、恩施等地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也都已经实现统筹发展。

河北省目前共有31家高新区和155家经济开发区,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综合竞争力较弱、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急需打破原有模式进行整合提升。以石家庄高新区为例,周边有正定新区、循环化工园区、良村开发区等,又小又分散,仅正定县就布局了正定高新区、正定新区、正定自贸区、综合保税区,急需进一步改变各类园区分割发展、缺乏协调的状态,以国家高新区为引领,加强与邻近园区的资源整合和政策共享。

(六)全球竞争参与能力偏弱,对外开放度不够高

河北省国家高新区的开放发展能力不够强,无论是企业产品服务出口还是实际利用外资领域都缺乏优势,尚不能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拓展市场。例如,根据河北省科技厅对全省186家高新区和经开区利用外资情况的调查统计,2019年1—11月,石家庄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37 286万美元,位列全省第4名;保定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13 471万美元,位列全省第14名;唐山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12 708万美元,位列全省第16名;燕郊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6298万美元,位列全省第32名;承德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0元,居全省最后一名,亟待提升对外开放度。而且,从科技部对国家高新区四项一级指标的排名情况看,除保定高新区外,河北省其他四家国家高新区的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排名都是四项指标排名中最靠后的,直接拉低了它们在全国国家高新区总排名的档次。

(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生态治理压力较大

为打造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必须持续提升高新区的绿色发展能力。与严格的生态环保和污染治理要求相比,河北省国家高新区的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部分低端落后产能尚未出清,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压力依然偏大,环保治理设施和配套技术工艺有待改进,循环产业链条和经济体系不够健全。必须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产业清洁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能力,发挥在绿色发展领域的示范引领功能。

四、“十四五”时期河北省

国家高新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十四五”时期是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间窗口(刘会武,2020),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和挑战。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新经济、新技术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创新驱动成为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1](P86)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个别发达国家制造贸易摩擦,企图遏制和打压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河北省高新区一方面要紧跟国际新经济、新技术步伐,另一方面要善于破解各类贸易障碍,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向纵深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体系向中高端迈进,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亟须加强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变革性产业,全面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P78)国内高新区都在竞相推进高质量发展,苏州高新区以科技创新、激活人才“富矿”凝聚高质量动力,厦门火炬高新区以“政策大礼”撬动高质量发展,山东潍坊高新区瞪羚企业专供“高精尖”赋能高质量发展,江苏连云港高新区则在“亲清”上做文章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些高新区为河北省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同时启示我们,若不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必将在“十四五”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甚至被淘汰出国家高新区行列。

从河北省高新区自身看,经过30年的优势积累,高新区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加速推进、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深化改革系统集成、民生保障改善提升,为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积蓄了潜在势能。[3](P50)高新区从高速度发展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前期规模发展所累积的资源、制度和产业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但经济发展实力总体不强,产业层次不高,创新引领带动作用不够,高新区功能、形态、品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习近平指出高新区发展“又要高,又要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示范”。[4](P21)国务院于2020年7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国家高新区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5]这是国家对高新区在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新定位,是各地高新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行动指南。

因此,必须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自觉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自觉扛起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奋力走在国内一流高新区建设的前列。

五、“十四五”时期河北省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定位,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着眼资源优化配置、要素顺畅流动、市场公开公平、效率效能稳增,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从创新、创业、产业、开放、绿色、治理等六个方面,即:把创新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把高端创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把产业高端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把深度融入双循环格局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把治理现代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全方位构建支撑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园区生态系统。

(一)创新驱动:以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创新要依靠人才,人才需要平台。结合河北高新区发展实际需求,聚合技术、人才、资本、市场、数据等创新要素,促进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集群生成,构建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迸发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十四五”时期河北省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依托雄安新区,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布局,培育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而为汇聚整合高端创新资源,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提供强力支撑。[6]同时,河北省高新区要充分依托京津高校科研院所智慧密集的优势,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推动申报省级或国家级实验室。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发挥河北高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优势,系统部署一批科技研发专项,全方位构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轮驱动,加快雄安新区国际化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一批国际重大成果转化应用;深化“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模式,推动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并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同时,推动高新区集聚发展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技术转移要素配置,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撑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

(二)高端创业:以支持高端人才和企业创新梯队为重点,打造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生力军

創业生态,本质上讲,是在特定环境中,创新创业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自发性和自组织演进(发生、选择、变异)的特征,以及具有自更新和自放大的机制(王胜光,2019)。要发挥高端创新创业经济成果有效产出高效的特点,推进高新区现代经济体系的高端化发展。

一方面,促进高端人才创业。可以借鉴山东省经验,围绕高新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院士恳谈会品牌。河北省高新区要实施人才领航、领军人才提质、大学生创业计划,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做好产业人才深度融合文章,形成“人才紧跟产业走,产业依靠人才兴”的互融互促局面。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创新梯队建设。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潜力,壮大以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为标杆的创新队伍。

(三)产业跃升:以“壮大规模、创新引领、链条延伸、数字赋能”为重点,建设国际产业高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就要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战略窗口期,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以传统优势产业、新经济产业、现代服务业培育和提升为重点,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力、控制力的产业高地。

1.精准打造优势产业名片。实践证明,竞争力强的高新区都有1—3个强势主导产业。河北省高新区应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精准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国际高端产业链、创新链、消费链、价值链,打造园区产业名片。其中,石家庄国家高新区重点打造以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为主导,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中国“药都”;保定国家高新区着力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唐山国家高新区做大做强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及新型建材、智能仪器仪表等特色产业;承德国家高新区突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大数据电子信息、智能环保和装备制造、生命医学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燕郊国家高新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围绕总部经济、休闲旅游、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等产业提优做强。

2.加快培育新经济产业。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新区要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和网络强区战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数字技术在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保等领域协同应用,增强精准高效智能服务供给。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数据中心、物联网等建设,加大5G融合应用,加快建设高新区大脑。

3.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重点加快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发展。加大对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等领域企业扶持力度,培育打造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四)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双循环,全面提高区域、全球开放协作水平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王一鸣,2020)。对河北省高新区而言,深度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全方位改革举措,提升要素集聚度、资源承载度和功能辐射度,打造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彰显“创新与领跑”的高新区优势。

首先,要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环绕京津的区位优势,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完善疏解非首都功能项目清单,争取更多项目进入上级目录。依托京津冀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强化与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联动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合作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京津冀科技创新共同体。对标对表“雄安质量”样板,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和资源共享、产业服务平台。

其次,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效能。整合板块、国企、载体、驻外联络处招商力量,大力推进“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形成“大招商”格局;引进内资、外资、科技型项目、大院大所项目,营造“招大商”氛围。

第三,加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为契机,加大沿线市场开拓力度,推动经贸、产业、金融等领域合作。

第四,用好河北自贸区平台。利用河北自贸区建设的新契机,注重全球合作与链接,提高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

(五)绿色体系:以资源集约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环境保护为重点,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绿色发展政策和机制,建设绿色制造体系,营造生态和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全面加强源头管控,实施严格产业准入,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幅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实施清理僵尸企业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平台,加大差别化政策激励倒逼力度,依法依规淘汰低端落后及过剩产能,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力推广清洁能源,创新高新区清洁能源供应方式,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变革。

第二,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激励企业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改造现有厂房,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系统,促进废物资源的再利用,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持续优化以太阳能光伏产业、智能电网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创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区。

第三,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统筹协调,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建设生态友好型园区。

(六)治理机制:建立精简高效、市场化、制度化、服务化的现代治理体系,打造社会治理“高新”样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对于河北省国家高新区来讲,就是要按照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优化管理体制,推进整合提升,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宜居宜业环境,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1.优化管理体制。发挥高新区对经济建设统筹优势,提升镇(街道)社会管理优势,推进高新区与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授权事项清单制度,推进与省级有关部门直通车制度,争取赋予更高层级管理权限。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架构,加大机构整合归并力度,推进大部门制,创新用人、薪酬机制,积极推进扁平化管理。

2.推进整合提升。针对河北省国家高新区地域面积偏小、产业发展空间受阻的问题,遵循行政管理便利化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实力较强、主导产业突出的高新区整合实力较弱、产业特色不突出、设施功能不健全的经开区或其他园区,建立“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注重产业链整合和组织创新,在更大范围内推进资源整合,促进高新区发展能级提升。

3.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用足用好国家给予高新区、自贸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一系列优厚的政策。优先试验强化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全面开放等政策,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简化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为企业上市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优化外贸外资企业经营环境,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提高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营商环境长效机制,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地。

4.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宜居宜业环境。立足区位特色,找准自身优势,推动产城融合,着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城区。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全面展示城市魅力、延续城市文脉,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完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争创社会治理“高新”样板。持续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推动数字赋能城市治理,建强用好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中心,搭建多层次社会治理联动平台,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六、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河北省国家高新区发展质量和制约因素的分析,可以判断,河北省国家高新区总体上仍处于发展规模壮大与发展质量提升并重的重要阶段。而先进省份国家高新区大多已经跃升到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的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还有部分发展缓慢的国家高新区正在遭遇发展瓶颈。尽管各自情况千差万别,但相通之处在于,高质量发展是所有高新区共同面临的发展要求,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才可能找到突围创新的发展之路。

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需要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思维、改革思维,从创新、创业、产业、开放、绿色、治理等多领域全面发力,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深度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真正建成省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扩量提质。对于其他高新区而言,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和基本遵循具有一致性,河北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后续研究应深入结合各个高新区发展实际,创建更为精准、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和机制。

参考文献:

[1] 肖渊,高春东,魏颖,等.关于做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高”和“新”两篇文章的一些思考[J].中国科学院 院刊,2021(1):86-92.

[2] 杜尔玏,吉猛.科技创业、创新经济与经济增长——基 于国家高新区视角的证据[J].求是学刊,2020(6):78-88.

[3] 刘楷.雄安新区引领下的河北主动、创新发展研究[J]. 治理现代化研究,2020(2):50-56.

[4] 史普润,李昆,贾军.国家高新区创新平台效应的实证 研究[J].科研管理,2019(12):21-30.

[5]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EB/OL].http://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20-07/17/content_5527765.htm.

[6]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 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字〔2020〕52号[EB/OL].http:// hebfb.apps.hebei.com.cn/hebfb/index.php/Home/Essay/ read.html?id=5718.

Research on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aths of National High-tech Zones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 empirical research on Hebei Province

LIU Juana,WANG Xiao-xiab

(Party School of the Hebe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He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National high-tech zon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lead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the national high-tech zones in Hebei Province,and concludes that the national high-tech zones in Hebei Province have many shortcomings and weaknesses,and are still in the critical stage of attaching equal importance to the expansion of development scal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evelopment quality.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Hebei National High-tech Zones should make full efforts in the fields of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industry,opening up,green and governance,and build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ystem for the high-tech zones in an all-round way,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igh-tech zones in other provinces.

Key Words: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national high-tech zone;high-quality development;path

責任编辑:赵 哲

猜你喜欢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时期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