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rTMS联合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伴抑郁疗效

2021-06-15齐东栋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皮质针刺障碍

齐东栋

吞咽功能障碍及抑郁是常见卒中后遗症。吞咽功能障碍会增加患者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1]。卒中后抑郁能导致患者注意力缺乏、学习和执行能力差、认知功能及康复疗效差、死亡等风险[2]。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3],舌三针疗效是否受抑郁影响,既往相关研究[4]未有涉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治疗抑郁的重要方法,同时在吞咽功能障碍取得一定疗效[5],本文探讨rTMS联合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伴抑郁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伴抑郁患者86例。(1)脑卒中诊断标准:参考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2016版)[6]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有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2)吞咽障碍诊断标准:符合洼田饮水试验在3~5级且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者,经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确诊为吞咽障碍患者。(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②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24分;③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7分者;④患者及家属了解同意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4)排除标准:①癫痫发作,严重精神异常;②感染、肿瘤、帕金森等吞咽功能障碍;③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或新发卒中病灶者;④贫血、凝血功能异常和其他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原发免疫缺陷疾病者;⑤头部(不包括口腔)有金属或其他异物,耳内佩戴助听器,带有或使用心脏起搏器、植入性除颤器或植入性神经刺激器;⑥不能配合rTMS或针刺治疗。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并随机接受rTMS+舌三针治疗(rTMS+舌三针组,43例)和单纯舌三针治疗(舌三针组,43例)。rTMS+舌三针组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龄(63.42±5.32)岁。脑出血24例,脑梗死19例;病程(5.47±2.86)个月。舌三针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63.98±4.47)岁。脑出血21例,脑梗死22例,病程(5.56±2.9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冰刺激及门德尔松手法,具体操作方法参考《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7],治疗频率均为1次/d,5次/周,疗程1个月。①rTMS+舌三针治疗组:rTMS治疗时,康复治疗师应用南京伟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Magneuro系列磁刺激仪,治疗前采用单脉冲刺激模式测出每位患者静息态运动阈值(RMT),采用圆形线圈与头皮相切置于患者左侧DLPFC,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模式,刺激频率为10 Hz,刺激强度为90%RMT,刺激时间2 s,间歇25 s,治疗20 min,rTMS治疗期间,针灸医师同步实施舌三针治疗,方法同下。②舌三针治疗组:取上廉泉穴(颌下正中1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中)、左右夹廉泉(上廉泉左右旁开0.8寸)共三穴,取穴方法参考2008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腧穴定位图》。常规消毒后,分别将0.3 mm×40 mm毫针针尖朝舌根方向斜刺1~1.5寸,提插捻转行针得气后留针20 min,期间提插补泻3~5次。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不盛不虚予平补平泻。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吞咽功能评价:①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7];②电视荧光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8]。(2)抑郁评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不良事件:晕针,针刺局部血肿,脑卒中新发病灶,癫痫。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SAA、VF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均无针刺或rTMS相关不良事件。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AA、VFSS评分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AA、VFSS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舌三针组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SSA评分 VFSS评分rTMS+舌三针组 43 治疗前 38.19±2.72 5.72±0.76 43 治疗后 24.56±3.95*# 8.40±0.90*#舌三针组 43 治疗前 38.30±2.34 5.74±0.82 43 治疗后 29.91±4.46* 7.58±1.03*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舌三针组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HAMD评分rTMS+舌三针组 43 治疗前 22.21±6.07 43 治疗后 9.53±3.32*#舌三针组 43 治疗前 22.40±6.50 43 治疗后 14.28±5.30*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吞咽反射是人体最复杂的躯体反射之一,涉及皮质吞咽中枢网络、延髓中枢模式发生器,以及舌咽神经、舌下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等与脑干相关核团联系的周围神经。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较多,如门德尔松吞咽手法、针灸、经皮电刺激、冰刺激、球囊导管扩张术、手术治疗等,舌三针是治疗吞咽困难的有效针刺方案,临床单独或与电刺激等联合应用,疗效显著[9]。上廉泉穴位于咽喉处,为任脉与阴维脉交点,针刺上廉泉穴具有通调舌络、清利咽喉、宣气活血功效,可主治舌强不语、舌缓流涎、吞咽困难。既往研究表明,廉泉、夹廉泉在迷走神经支配区域,与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密切相关,针刺廉泉、夹廉泉能调节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咽反射起始和喉上抬幅度,针刺后神经冲动经口、咽部传导激活延髓中枢模式发生器,引发反射性吞咽,神经冲动到达上运动神经元,再将兴奋后冲动传至效应器,加强效应器的反应,强化大脑皮质对皮质脑干束的调节作用,促进吞咽功能重建等[10]。临床发现较多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常会对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治疗产生消极影响[11]。rTMS是临床治疗抑郁的一种重要非药物治疗方法,能有效促进大脑皮质重建,产生神经调控作用,低频rTMS有抑制局部神经细胞活动的作用,使局部皮质兴奋性降低,高频rTMS有易化局部神经细胞的作用,使局部皮质兴奋性增强[12]。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与抑郁密切相关,是rTMS治疗抑郁的常用刺激部位,吞咽功能涉及的高级皮质中枢网络也比较广泛,具体包括初级感觉运动皮质(S1M1)、岛叶、额叶岛盖、前扣带回、颞叶、皮质下结构(侧脑室旁、丘脑、基底节区)、小脑等多个脑区[13]。提示吞咽和抑郁存在交叉的高级中枢皮质网络,两者间存在相关性。

本资料结果显示,rTMS联合舌三针显著缓解患者抑郁表现,改善吞咽功能,两者结合表现出协同增效的应用潜质。既往研究发现,rTMS影响所刺激靶点的局部,还能影响远隔皮质功能,且所产生的正性生物学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可维持一段时间[14],与针刺的邻近作用、远道作用及整体双向调节作用有相通之处,这可能是两者结合后协同增效的机制之一。

猜你喜欢

皮质针刺障碍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皮质褶皱
迎秋
暗香浮动
佳节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