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内科治疗过程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1-06-11杨振坤

养生大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抑郁焦虑内科

杨振坤

[关键词] 焦虑;抑郁;内科

在医疗中的不良情绪主要是指焦虑和抑郁。焦虑是指患者有紧张情绪,对某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情过度关注;抑郁是指患者有重复的后悔情绪,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过度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有些患者严重时还会产生自残和死亡事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解决患者在临床上产生的抑郁和焦虑病症,需对影响焦虑和抑郁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此来保证患者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基于此,本组研究医院不同内科的患者抑郁和焦虑情况,分析影响患者抑郁和焦虑的相关因素。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我院不同内科的11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时间段是2017年3月到2019年3月。其中有男性患者54例,女患者56例;神经内科25例,呼吸内科26例,内分泌科29例,心血管疾病科28例;患者平均年龄在54.33±2.67岁。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调查的对象为110例患者,调查工作开展前设置调查问卷,经过专业培训的协调员协助被试者完成下列评定。

1.2.1调查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既有病史及已有诊断。

1.2.2采用焦虑量表(HAMA),与抑郁量表(HAMD)判定患者焦虑和抑程度。两表分别下设七个条目,主要用于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筛查,具有较好信度与效度。

对患者调查资料完成后,收集统计分析,并且将资料信息化处理,储存在医院计算机中心,以便需要时使用[1]。

1.3 临床平均标准

(1)焦虑评价:患者焦虑评价采用HAMA评价法,该种评价方法中采用的是0到4分的5级评价,其评价内容为:患者评分小于6分为不焦虑;患者评分在7到13分之间为可能存在焦虑;评分在14到20之间为有轻度焦虑;评分在21到28分为有中度焦虑;患者评分大于29分为重度焦虑。

(2)抑郁评价:抑郁评价采用的是HAMD评价法,该种评价采用0到4分5级评价,具体的评价内容为:患者评分小于8分为没有抑郁;评分在8到20分之间为可能有抑郁;评分在21到34分为中度抑郁;总分超过35分为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意义

使用SPSS22.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性别关系

调查中女性产生焦虑和抑郁为62.5%,而男性为35.15%,(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

2.2 文化程度关系

高中以上学历焦虑和抑郁为17.5%,高中学历为58.88%,高中以下学历为75%,(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

2.3 不同科室焦虑和抑郁患者情况

神经内科焦虑和抑郁患者发生率为92%,心血管科发生率为50%,内分泌科为34.4 4%,呼吸科为26.92%,(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

3.讨论

从本次调查资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内科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和患者性别有关系。患者如果是女性,发生抑郁和焦虑的几率要大于男性,其主要原因和女性的情绪波动大有直接关系。在影响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另一个因素中,和患者所处的科室有直接关系,从资料分析中得知,医院内科的神经科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几率大,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神经科患者神经功能有缺陷,该科患者出現抑郁和焦虑的几率大;其次是内科中的心血管可出现抑郁和焦虑的几率大,该科室患者病情急,许多患者是重症患者,因此和患者病情程度有关系。影响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最后一个因素是与患者的文化程度有关系,患者文化程度高,能够知道自我调节,可以有效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出现。

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不良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特别是有手术治疗患者,会导致患者手术期间的应激反应,危机患者的生命安全[2~3]。有些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倾向,该种情况也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患者焦虑和抑郁病症研究,可以根据影响因素及程度对不同患者开展不同的预防措施,减少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出现。

综上所述,内科治疗过程中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是焦虑与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其中女性发生焦虑、抑郁概率大于男性;神经内科患者发生焦虑与抑郁几率大于其他疾病患者;文化程度较高患者通过自我调节能有效减少焦虑与抑郁不良情绪。在工作中医护人员应该根据这些相关因素展开不同预防措施,以此减少患者焦虑与抑郁病症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抑郁焦虑内科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与CTM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联合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