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错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2021-06-10傅佳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傅佳丽

【摘要】学习错误来源于学习实践的过程,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若是能够把握教学时机,换一种角度挖掘错误的潜在价值,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探索创新的机会,使得学生的学习错误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错误;潜在价值

学习错误来自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产物,同时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之一,能够准确地将学生学习的状况反映出来。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提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而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错误加以利用。”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开展之前对错误进行预设,从而有效利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资源,并在课后对错误资源进行反思,把学生的学习错误当作一个重要机会,使得错误转化为理想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努力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一、课前预设错误资源

普罗塔戈曾说:“头脑并不是容器,所以不需要被填满,而是一个火把,只需要被点燃。”也就是说,教师就是要用知识的火焰来点燃学生的火把,对课前预设进行合理规划便是“生火”的前提。教师在进行课前预设的过程中,就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或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预判,由此提升预设整体的包容性以及自由性,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以《倍数与基因》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可能容易混淆,在经过了部分讲解后,笔者针对概念辨析预设了如下题目,引导学生判断对错。1.因为0.4×5=2,所以2是0.4、5的倍数,0.4、5是2的因数;2.因为25×3=75,所以75是倍数,25和3是因数;3.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它的因数。

以下为学生进行辨析的过程:

生1:第一题应该是对的,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就是这个意思;

生2:我觉得第一题应该是不对的,倍数和因数应该是对于非零自然数所定义的;

生3:我认为上一位同学说的完全正确,0.4属于小数,不是自然数。

生1:我明白了,第一题应该是错的,第二题也不对,75确实是25和3的倍数,但是必须要一起说,不能分开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因数和倍数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教师根据经验预设三道学生容易出错的判断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讨论,从而真正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义,一开始出现错误的学生通过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错误进行纠正,错误转变为一种教学资源。

二、课中捕捉错误资源

课堂教学实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此过程中产生错误是正常现象。若能够将错误进行准确的捕捉,并经过加工和处理引入课堂教学实践,错误便能够成功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产生重要的价值。

以《画角》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将120°的角画成60°。但并没有立马纠正这些错误,而是点名邀请一名犯错的学生到黑板上来展示一边画角的过程,并提问:“这位同学画得对吗?”立刻有学生举手发言:“他画得不对,量角器读数的方向不对。”笔者又立刻问道:“那应该如何避免这种错误呢?”学生们听到问题,便开始热烈地探讨,有学生认为,画完以后分析一下是锐角还是钝角,可以对自己画的角进行检查;还有学生认为,画完可以验证一下是否正确,画错的角和正确的角相加等于平角……笔者对他们的回答表示肯定,继续提问:“如果没有量角器,只用三角尺,你们能画出150°的角吗?”学生们积极回应,迅速开始思考怎么画。

如果学生说出了错误的看法,不需要立即指出他的错误,而是应该引导其他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使得学生自己明白错误的原因,并鼓励学生相互发现错误,教师对错误的改正进行补充和改善。经过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错误资源

教学反思为教师在课后对其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并检验是否存在错误或不妥之处,从实质上来说属于对教学进行的反省。教师的思考中心为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学习错误,通过回忆教学实践的过程,充分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通常可以从中得出对教学有益的理性认识,从而转化为高效率的实践方案。

以《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本来笔者希望利用贴瓷砖作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给出两种列式方法,并进一步思考两个方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由此能够引出乘法分配律的定義。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过程错误频出,比如,随意加括号,导致算式的含义改变。因此,笔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通过引入更加精彩的素材,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笔者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设计,提出“甲和丙是好朋友,乙和丙也是好朋友”,引导学生将其描述的更为简单,由此让学生逐渐认识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含义。与丰富的素材相结合,促进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不断思考,实现知识的内化。随后,再设置另一情境:学校即将开展运动会,有三个班级都想购买班服,一班买了25件,二班买了30件,三班买了15件,每个班各花了多少钱?并要求学生以三种方式进行回答,同时解释算式的含义。学生通过思考列出三个算式,最终得到相同的结果。由此能够获得如下三组等式:(45+55)×25=45×25+55×25,(60+30)×30=60×30+30×30,(55+

50)×15=55×15+50×15。再进一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思路来总结以上等式的共同点。这些特点便是乘法分配律的基础,能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一来,获得的教学成果较为理想,在后续的训练中,学生在加法与乘法中弄错顺序的错误明显减少。

针对错误而言,教师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对错误加以利用,挖掘其中的价值,科学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出丰富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纠正,从而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2]何泳梅.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错误分析及资源利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0(20).

[3]芮金芳.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7(14).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