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现状与指导策略

2021-06-10刘小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4期
关键词:指导策略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刘小兰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感悟手段。课堂中如何发挥朗读感悟的作用是教师越来越重视的课题。本文旨在在实践中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朗读现状,寻找发挥朗读感悟作用的策略,使学生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运用朗读深刻地理解课文,体会的文字的美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现状;指导策略

朗读是小学语文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为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播音主持界泰斗张颂也在《朗读学》一书中指出朗读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字作品。”“朗读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可见,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应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大任务,而且任重道远。但是现下的语文课堂,真正能发挥朗读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的较少。下面笔者通过分析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现状,提出一些有效指导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并以飨同行。

一、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现状

为了提升阅读课堂中朗读感悟的效率,查找出阻碍学生朗读感悟的因素。因此,在自己阅读课堂教学中与在其他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堂的听课学习中,笔者从教师教学方面和学生学习方面进行了长期观察,并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阻碍因素。

1.教师方面

第一,教师忽略朗读感悟的重要性。教师在意识上没有重视朗读指导,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述为主,没有朗读示范环节,也没有设计学生朗读的环节。甚至存在还有教师认为课堂上朗读会比较耗费时间,降低课堂效率。第二,教师知道朗读的重要性,但是个人朗读能力较差,不敢展示,不懂指导。课堂中常常会避开朗读环节,有时请学生朗读,但是不管朗读效果。第三,教师朗读导入过为生硬,没有语境铺垫,自然难以引出学生深情的朗读。

2.学生方面

第一,部分学生基础积累少,对字词的学习不认真,在课堂中常常出现都不准确生字词的情况。第二,学生在初学阶段没有及时进行朗读指导,到了中高年段时已出现“唱读”等较难改变的朗读习惯,难以体会文本的情感。第三,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上越来越关注同伴的评价,怕自己读得不好被笑话,怯于展示。

二、朗读指导的策略

1.教师朗读能力提升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利用朗读感悟文本的能力,首先教师自己先要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张颂说:“朗读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更可以用有吸引力的朗读,引导学生喜爱朗读,学会朗读。因此,不仅要做一个会朗读的语文教师,还要做一个懂得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教师。我们必须重视朗读,重视通过朗读感悟文本的指导。语文教师如果已具备良好的朗读水平当然最好,若尚未具有这一能力,就必须花心思去提升自己。

现代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收件软件进行学习,比如,“喜马拉雅”“为你读诗”“配音秀”等,每天进行朗读,从课内课文朗读到课外美文朗读,从模仿到自己创作朗读作品。除此之外,朗读指导书可以给予我们极大的帮助,比如,张颂的《诗歌朗读》《朗读学》等书籍,我们可以学习到朗读的基本技巧和感受朗读的美,还有由孙建龙、张凤霞等主编的《让朗读点亮课堂》结合课文进行更详细的指导。

2.重视基础词句学习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首要特点。其工具性要求学习好字词句篇,进行流利地表达。在学生学会朗读之前,先要积累字词,把字词读准确。比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8课现代诗《童年水墨画》,要求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扑腾”“水葫芦”“蘑菇”等词语时没有把轻声都正确,就容易整首诗朗读的美感。

在词语的基础上,要注重读好长句子,在课前应该多加训练,避免句子的唱读。再以《童年的水墨画》为例子,“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个句子是《林中》这一首诗的关键句子,把句子停顿读准确,有利于我们理解前文的意思;把句子读出感情,有利于我们感受文中小孩子的欢乐。

3.学生朗读技巧训练

虽然不建议在小学阶段,提前加入朗读技巧训练的专业术语,以免加大难度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句子停连错了,对句子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出现偏差。教师在自己知道朗读技巧的前提下,不使用专业術语,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非常有必要。比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课《走月亮》第二自然段,这一自然段里开头的疑问句朗读,以及后面排比句式朗读,都要及时引导。“淘洗”与后面“明亮”要连贯,形成因果呼应,那么,我们朗读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停顿时间要短,问后即答。而后面排比句四个“照亮了”并列关系要重读,与前面“明亮、柔和”相结合,共同营造静谧而柔和的月夜。

4.在情境中朗读感悟

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强硬施加感情。比如,“请你用欢乐的感情读一读一句话”“请你读出作者的尴尬之情”“让我们读出作者的感情来吧!”这样的引导不仅强加感情,而且往往是空洞的,学生是迷茫的,无论教师怎么样要求,学生基本都是一个语调,声音没有改变,内心没有波澜。但是,如果我们能抓住某个情感词语,再用语言层层深入,则学生能在理解中更能体会文本感情。比如,本校六年级林老师在讲授《宿建德江》古诗的时候,目标是让学生朗读感悟诗人孟浩然的感情。她以“愁”为主线,起先学生不知诗人愁何在朗读不深入,但是林老师在“日暮”与“月亮”意象诗句拓展,用“( )太( ),显得( )太( ),心就更(  )”想象推测诗人感情,再补充诗人生平资料,使学生一步步明白诗人不仅远离家乡愁,而且仕途失意更愁。最后,小小年纪的学生在朗读古诗的时候愁闷之感也入了心,显于声了。

三、结束语

语文教学任重道远,学好朗读,用好朗读,能使我们的教与学事半功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关注朗读,让朗读成为教师和学生感悟文本,感受语文之美的重要渠道。

猜你喜欢

指导策略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