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理解”,有效“运用”,筑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底

2021-06-10梁巧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4期
关键词:理解语言文字动作

梁巧玲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将课程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不需要“理解”,而是要将“理解”指向终极目标“运用”。没有“理解”,哪来“运用”?“理解”蕴含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中。因此,我们要摆正“言语理解”的地位,准确把握“言语理解”的内容,探寻“言语运用”的途径,才能筑好语文教学的基底。

【关键词】理解;运用;语文教学

近两年来,笔者在听课学习时常看到类似这样的现象:

例1:一教师上《桂林山水》一课,只花20分钟的教学时间,就要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桂林山水的特点。而后就补充了附近公园的风景介绍等,接着让学生仿照文本的构段方式练笔。可以看出,教者对“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理解陷入了误区,片面地认为指导学生写好一段话、写好一篇文章就是最好的“正确运用”了。对于“文质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简练的文字刻画出如画美景的”则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这显然有悖于语文课的初衷。

例2:一教师上《赵州桥》的第二课时,第一步引导学生概括“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桥?”第二步就是先引领学生找出过渡句,再通过微课掌握“过渡句”的概念,接着课外延伸在不同语境中练说过渡句,最后联系上下文段补充过渡句。整堂课看似落实了“一课一得”,学生扎实地掌握了“过渡句”的运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忽视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读书,与文本、教科书编者对话,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聚焦内容理解,探究表达秘境

理解是把握语言意义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掌握阅读技能最主要的标志。读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当然是文字,经过一步步读懂字、词、句、段、篇,形成意义联系,才能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和文章情感。这是阅读一篇文章所不可缺少的。

(一)理解关键词句

数学教师需凭借语言文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历史教师则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的魅力。但,语文学科却有着与之截然不同的特征。

如,《景阳冈》一课中第九自然段描写武松遇虎袭击的一段十分精彩。如果教学时,教师只立足于讲了什么,那么,这节课可能不是语文课了,更像是历史课之类了。语文课的聚焦点应该是“怎么说”。文中“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词的表达,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暴露无遗。一个接一个的“闪”字,其实,足见作者的功力。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这既表现了动作的准确,又表现了人物的机警敏捷。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王尚文先生提出:“理解不仅仅指向语言文字表达的意思,更是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面对关键词句,语文课的聚焦点应该是引导学生采用抓住关键字词、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言外之意等方法,把握词句的思想内涵。

(二)品悟思想感情

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不蕴含着作家先进的思想观念或领悟的人生哲理,洋溢着真挚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讴歌着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材料的感情色彩,透过语言的表面去探究其内涵的深意,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朗读,然后抓住一连串动作展开想象。那么,大脑就会浮现出鼎鼎大名的作家和他的弟弟在寒风中救助车夫的动人情景。这样的举动让人肃然起敬,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情关爱,可谓“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解剖语言形式,丰富言语经验

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形式是表达的秘妙,是语文的特质,关乎主题思想的呈现,灵魂的寄托。只有引导学生关注、亲近、探究“表达秘妙”,解剖文本的语言形式,揣摩遣词造句、修辞方式、表达方法、谋篇布局以及文体特征,才能真正丰厚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

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可围绕“学习抓住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语文知识点展开教学。

先是阅读思考:认真阅读课文,严监生的哪些行为表现让你印象深刻?请找出相应语句体会他的内心。学生在读中画出课文中三番五次地描写严监生伸手指头和摇头的语句,并透过“伸着两个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等动作“看”到严监生此时此刻的内心想法,为认识人物性格和形象作好铺垫;

再明确作用: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课文一而再、再而三地细致刻画严监生手和头的动作?”“为什么几个寥寥的动作描写,就能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守财奴的形象?”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从中体会运用动作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和性格特点的表达效果和重要作用;

最后强化认识:提供一个动作细节描写或神态细节描写的阅读材料,在同质或异质的拓展阅读中,再次加深和强化对细节描写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如此以语言学习带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的教学,强化了语言形式的学习和体会,达到了言意兼得的理解教学境界。

三、掌握言语理解,获得语用策略

如果阅读教学中的“理解”只关注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满足于“这句话用了比喻(或拟人、排比等)的写法”“这段话作者采取了借景抒情的方法”之类的语言知识或概念的获取,而忽视其表达效果的体味,是许多阅读课的通病。这种纯知识的语言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记住一些写法名称外,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无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因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重在“能用”,而不是“知道”。只有进一步叩问和触及到“效果”层面,才能將文本的表达秘妙逐渐积淀、内化为敏锐感知语言的能力,让“理解”真正走向“运用”。

猜你喜欢

理解语言文字动作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下一个动作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画动作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