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主题课程目标的制订与实施策略

2021-06-10陈永莉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实施策略

【摘要】主题课程是幼儿园课程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幼儿园在开展主题课程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对课程目标逐层分解的逻辑不清晰,落实课程目标的方法不够灵活等问题。本文尝试从厘清主题课程中各目标之间的层级关系,梳理主题课程中的目标分解程序、各层级目标制订的注意事项及主题课程目标实施的注意事项,以此逐层阐述幼儿园主题课程目标的制订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主题课程;课程目标;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1)03-0044-04

【作者簡介】陈永莉(1970-),女,汉族,广东河源人,广州市越秀区烟墩路幼儿园园长,广东省特级教师。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学习效果的预期,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主要构成部分,能够直接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参考依据,使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影响和决定幼儿园课程评价标准和指标的建构[1]。在幼儿园课程目标制订中,“幼儿园应了解课程目标的层次,研究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才有可能确定适宜的课程目标。幼儿园必须制订出具体的、处于第三层次(第一层是抽象的教育目标,第二层是笼统而概括的领域目标)的操作性课程目标,才能直接指导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过程”[2]。也就是说,幼儿园的课程目标需要层层分解,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冯晓霞教授指出,幼儿园的课程目标需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面向未来,考虑课程目标时首先要明确“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二是缺失优先,必须把儿童发展现实中不足的、但又是全面和谐发展所必要的部分在课程目标中凸显出来,并给予重点关注;三是辩证原则,幼儿园课程设计应体现出辩证的观点[3]。可见,幼儿园课程目标制订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的背景,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等。

一、幼儿园主题课程目标制订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主题课程是指师生共同选定与生活有关、涉及多个领域的探讨主题,并设计相关的学习经验,尝试理解、探索和解决探究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以统整该主题脉络相关的知识与经验[4]。

在幼儿园主题课程目标的制订与实施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目标较为清晰,而在组织自主游戏、区域活动时,目标意识较淡薄;(2)从课程总目标到领域目标、各领域的年龄阶段目标、学期目标、周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目标,教师对目标逐层分解的逻辑不够清晰,无法在各层目标的表述中清晰地表达出内在联系;(3)教师在落实领域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上,不够灵活。幼儿园主题课程目标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甚至是在一日活动中各环节进行长期渗透等途径才能更好落实主题课程目标。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更倾向于通过教学活动来落实目标,并没有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选择实施方法或途径,导致主题课程目标的实施途径较为单一。

二、幼儿园主题课程目标制订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厘清主题课程中各个目标之间的层级关系

要制订适宜的幼儿园主题课程目标,首先要厘清课程总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梳理出课程目标制订与分解的基本路径。幼儿园课程总目标是幼儿园育人目标或培养目标在课程方面的体现,是育人目标的下位概念,应与育人目标保持一致性。具体教育活动目标是指在教学、区域等活动中所期待的幼儿学习结果。

抽象的、高度概括的课程总目标如何逐层分解,落实到一个个具体、明确的活动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将五大领域目标按照年龄段进一步细分,将各个领域目标分解成各个领域下的年龄阶段目标。在年龄阶段目标中,又按照学期、月、周等时间轴进行逐层分解,然后具体到每个教育活动目标(如图1所示)。

(二)梳理主题课程中的目标分解程序

幼儿园主题课程是在一段时间内,师幼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逐层分解下,若主题目标仅包括与探究主题相关的发展目标,就有可能造成目标的失衡或缺失,进而影响主题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不利于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幼儿园主题课程的目标可以结合时间来制订,即主题目标为主题开展时间内的发展目标,既包括与探究主题密切相关的目标,也包括该时间段内幼儿应达成的目标。在主题课程目标制订中,结合时间轴进一步梳理各层级的目标(如图2所示),直观地呈现出各个层级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科学合理地把控各个层级的目标。

(三)各层级目标制订的注意事项

1. 课程总目标的制订

课程总目标的制订,首先,要确保方向性,要与国家及地方课程的总目标保持一致;其次,要确保个性化,与幼儿园实际情况相符;最后,要体现本园的育人目标或培养目标。

2. 各领域年龄阶段目标的制订

为了落实课程总目标,需要将其转换为更为明确的领域目标。幼儿园可以借鉴八大智能、五大领域等思路来进行目标分类,也可以进一步细化五大领域,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为结构框架,细分课程领域目标。课程领域目标制订后,幼儿园需要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将领域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作为各领域的年龄阶段目标。

此外,要注意各领域年龄阶段目标之间的连续性和相互衔接。在制订园本领域目标时,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以音乐领域的目标为例,小班的目标是“基本能按音乐节奏做上肢或下肢的简单动作和模仿动作,能跟随熟悉的音乐做身体动作”。中班在小班的基础上,将发展目标提升到联合动作,增加了身体动作的力度、速度等指标,即“能按音乐节奏做简单上下肢联合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能跟随音乐的变化而改变动作的力度、速度”。大班的目标是“能按音乐节奏做各种稍复杂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运用空间行走路线、方向的变化进行基本节奏匀速的练习”。通过对比音乐领域不同年龄阶段目标,可以发现,小中大班的音乐领域目标既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

3. 幼儿园主题课程目标的制订

幼儿园主题课程目标是指在主题开展的时间内所有的发展目标,依据主题开展时间的长短来制订。主题课程目标制订的基本流程分为“预设—分解—生成—汇总”四个环节:(1)预设主题课程目标。主题课程的发展需要追随幼儿,教师心中有目标,活动才能高效开展。教师需要结合主题,从各领域的年龄阶段目标逐层分解到主题课程目标,并对其进行分解、细化,成为主题课程的预设目标。(2)分解预设目标。完成主题目标的预设后,需要将预设目标分解在周、日计划中实施。(3)生成活动目标。在主题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有发展意识,在预设的基础上对主题课程目标进行适当的整合与超越,注意根据幼儿活动中的兴趣和状态,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4)汇总主题课程目标。主题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针对主题课程目标完成的情况,审阅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增加生成的活动目标,剔除未完成的预设目标,形成最终的主题目标。未完成的预设目标,教师可以放在下一阶段去落实。

在主题课程目标的制订中,还需要注意如下事项:(1)目标的递进性。主题课程是以幼儿的经验为切入点,在课程实施中不断丰富、提升幼儿的经验。这就要求主题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注重递进性,不仅要在主题课程中的活动与活动之间递进,也要在主题与主题之间递进。(2)目标的全面性。主题课程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要涵盖幼儿发展的各个领域。为保证幼儿发展的全面、均衡,教师要有全面意识,制订主题课程目标要涵盖主题课程开展期间内的各领域发展目标,即所有活动的目标(包括与探究主题相关的活动目标以及无直接联系的目标等)都要纳入主题课程的预设目标中。在主题课程中,部分领域目标也可以结合所探究的主题来制订、落实。如大班健康领域目标“愿意探索多种物品及多种器械的玩法”,教师结合主题活动“有趣的纸”,开展“报纸迎风跑”“投掷纸球”等一物多玩的体育活动来落实该目标。还有一些领域目标可能和主题“有趣的纸”没有直接联系,如生活活动的目标“能熟练使用筷子”。尽管与当前的主题活动无法结合,但该领域目标也是幼儿在此阶段必须要实现的发展目标,这类目标也要纳入主题预设目标中,并在后续的主题课程中积极落实。(3)目标的灵活性。主题课程的开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加上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主题课程目标的设置需要保持灵活性。一方面,教师要对不同幼儿达成主题目标的程度有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应不拘泥于主题预设目标,根据主题的推进,依据幼儿的发现、需要、兴趣调整主题目标,并对预设目标进行及时改进。

4. 周目标及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制订

教师在制订周计划时,需要进一步将主题课程的目标分解细化成周目标,每周进行落实,在主题课程目标分解中仍然要注意各个周目标之间的连续与递进。以生活活动为例,目标制订需要以幼儿为主体阐述三维目标,并列出各个目标的指导要点。如目标“能用正确的方式取放茶杯,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常规”,其对应的指导要点为“指导幼儿取茶杯时拿茶杯把手,尽量避免触碰杯口边缘;能根据标志将茶杯放置在指定位置,放置时把手统一朝右”。清晰的指导要点有助于教师反思评价生活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保障主题课程目标能顺利落实。

三、幼儿园主题课程目标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目标实施的适宜性

1. 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实现教育活动目标

主题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儿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并获得综合性经验的过程。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能够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帮助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不断积累自身经验,实现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广东省幼兒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将幼儿的活动分为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和体育活动四种,其中学习活动按照参与人数划分,分为集体、小组和个别三种。集体活动是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在短时间内帮助幼儿获得某些知识,主要用于解决幼儿发展的共性问题,在集体活动中对幼儿个性和差异的关注会相对较弱。小组活动是小型集体活动,能让教师在活动中更好地关注每个幼儿。个别活动是个别幼儿的学习活动,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指导更多。教师需要根据主题课程目标,灵活选择活动形式。

例如小班科学活动目标“通过活动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并能按照高矮变化进行排序”,为落实这条目标,教师面临多种实施方式的选择:一是选择集体教学活动,通过边讲解边操作的教学方式落实该目标;二是在户外活动中组织幼儿开展高矮排队的游戏;三是在数学区域里投放高矮排序的材料,请幼儿分组进行操作。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来决定是否组织小组学习或个别学习来更好地达成目标。教师也需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灵活选择教育活动的目标实施方式,激发幼儿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从而有效达成主题课程目标。

2. 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来落实主题目标

适宜的活动内容需要契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例如中班主题“可爱的我”其中一条主题目标是“观察自己的身体,发现与别人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教师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制作成活动简报来园分享。幼儿除了仔细观察眼睛、嘴巴、脸型外,还细心地发现了耳朵、身上的痣、头发的生长、笑起来的表情等。适宜的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又十分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家长和幼儿的参与热情。

(二)目标实施的一体化

主题课程目标的实施要面向全体幼儿,落实相应的发展目标,秉承“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将课程目标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除了组织专门的教学活动外,还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主题课程目标。如小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主题课程中,教师预设了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目标“能自主喝水、盛饭,饭后能把桌面、地面收拾干净”。为了有效落实该目标,教师在班上设立了三个分餐点,幼儿可以同时在三个地方自主盛饭,减少了消极等待。班上还设有2~3个分水点,幼儿可以同时在分水点自主饮水,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与家长形成教育共识,统一教育方向,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如在晨间入园时,值班行政教师发现很多幼儿不是自己背书包,书包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帮他们背,于是教师在“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主题课程中预设了“能自己背书包上幼儿园”等生活自理目标。为了落实该目标,让幼儿形成自我服务、自主管理的意识,幼儿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家长发送“倡议书”,倡议每个孩子自己背书包上学;社区和幼儿园值班人员利用晨间巡视了解并反馈幼儿入园背书包的情况;每日值班行政教师也会关注幼儿入园背书包的情况;教师在班上同步开展相关教育,从入园环节开始,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都有意识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多方努力,采用多种方法,有效转变了家长观念,将主题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吴荔红.浅论幼儿课程目标的确定[J].学前教育研究,2007(3):37-39.

[3] 冯晓霞.当前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应特别注意的三个原则——三谈与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有关的几个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8(1):30-33.

[4] 周淑惠.幼儿园主题探究课程与教学[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和广州教育学会教育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2018年度广州教育政策研究课题“幼儿自主成长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ZCYJ18044);广州市越秀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2018年度越秀区教育卫生专项项目“基于儿童经验的自主成长课程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8-JY-032);广州教育学会2019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幼儿自主成长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1201930237)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陈永莉,1416166037@qq.com

(助理编辑 姬小园)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实施策略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
浅议以能力为重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探讨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系中的实施策略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