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方毅

2021-06-10郭翔

铁军 2021年6期
关键词:警卫员越南

郭翔

2020年的9月22日,我国原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高级工程师、稀有金属工业创始人之一的李东英先生逝世,我国又痛失了一位科学巨匠。

消息传来,笔者不由回想起几年前采访李老的情景。那次采访,是为了拍摄我国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的纪录片。因李东英先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协助方毅同志组织并参加攀枝花、包头、金川三大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的研究制定和我国钨、锡、铝业科技开发政策研究,故预约前往进行采访。

那时的李老已逾百岁,偶有出现一些痴呆现象,意识上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一天早晨接到中科院打来的电话,照顾李东英先生的家人来报,这会儿李老神志还挺清醒,可以进行采访。笔者一行立马起身匆匆赶去,等到了受访点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李老的意识又进入到模糊状态,过去的记忆几乎全没了,除了知道自己是搞科学的,别的事情,甚至子女、家人也毫无印象。但当被问及:方毅是谁?李老却一改萎靡,精神抖擞地答道:“方毅是我朋友,是副总理,他很聪明。”还能清晰描绘出方毅的长相,连哪里有颗痦子都说明无误,甚至能准确告知墙上的哪几幅书法作品为方毅亲笔。望着他家中挂着多幅由方毅同志亲写的书法作品,我不由深思,是什么样的感情,让一位科学院院士在意识模糊的时候还能牢牢地记住,脑海中只留下此人的记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77年1月12日,方毅到中科院担任副院长,协助院长郭沫若主持工作。1977年8月,方毅协助邓小平筹备、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当时的中科院,既要重振文革期间停滞不前的科研组织,又要提升当时的科教水平,还要帮助受迫害的科学家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方毅开始了不分昼夜的工作,认真阅读来访信件、听取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意见,把所有内容事无巨细地记录于笔记本上,并逐一进行化解。他说:科学院没有领导,我们是为科学家服务的,要当科学家的“后勤部长”。正因在这个特殊时期,方毅同志的挺身行为,科学家们也不把方毅看做领导,更愿意把他当做朋友。有事就找他说道说道。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中科院院士陈景润被问及有困惑会找谁诉说时,他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方毅”。这位性情孤僻、被称为科学“怪人”的科学家给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理由:“方毅人好,是院长,又是厦门人,是老乡。”也正是这个理由,方毅到中科院不久,陈景润就成了方毅办公室的常客,而且常常不请自来。如同陈景润、李东英这样的科学家于方毅的信任,可见一斑。

从1977年9月到1978年3月,方毅又全力投入筹备和组织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亲自组织会议各项文件的起草工作。在那个特殊年代,我国的科研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科研水平已被西方发达国家远远甩在身后,据估计差不多落后半个世纪。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方毅组织和发动中国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制定了中国新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署了一批大的科学工程和一大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至此,“科学的春天”来临,也是从这时起,李东英因工作关系,和方毅开始有了接触。为了国家科研的进步,方毅有效运用职务进行多方斡旋,完成了诸多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项目。例如:为了改善金川企业所在地的发展环境(70年代金川只按人民公社待遇),他提议并促成将金川所在地河西堡与永昌县合并,建立金昌市,提高了金川的政治地位,繁荣了地方。又如:为了增加攀枝花钢铁公司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攀枝花市职工的待遇,他建议并促成攀钢年度上交5000万元包干,剩余归攀钢用于自我开发,并提高攀枝花市区工资级别待遇。李东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真切感受到方毅具有共产党人的务实作风。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方毅一贯重视基础研究,强调发展基础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亲自过问和支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高度关注高技术领域在我国的发展,领导和推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研究开发。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始于1978年5月,终于1987年3月,方毅持续9个年头,率领以李东英为首的上百位科技工作者前往攀枝花、包头、金川等地,研究共生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指挥着这场千军万马的科技“淮海战役”,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李英东心中,方毅是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敢于挺身拨乱反正,敢于实事求是讲真话,他也是杰出的科技战线领导人,用自己追求真理的革命情怀征服了像李东英、陈景润这一批杰出的科学巨匠,为我国科技事业领航。

“广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77年6月6日以方毅为首的全国科学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该小组每月都有数次会议,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1977年8月8日召开的科教工作座谈会,在那次座谈会上,方毅带领着来自全国各地33位科技工作者及科学与教育部门负责人举行了一次大讨论,这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会。这场会议又称“八八座谈会”。该会除了为知识分子平反,另一大成果就是决定恢复高考。会上以方毅为首的33位科教人员提出大胆改革,决定对当时沿用的工农兵大学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进行否决并建立新规。要求“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并纳入当年10月12日由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表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去。

这个消息一经发布无疑对全国的知识分子都是好消息,这其中,也包括了方毅同志当时的一个警卫员,当高考招生简章在《人民日报》发布后,警卫员开始矛盾了,内心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期望,理智告诉他作为一名军人,首长身边的警卫员,必须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方毅看出了他的心思,特地找了一個时间让警卫员坐下,静静地同他聊天。方毅开门见山地说道:“你跟随我这么多年了,也要为自己的未来和前途着想啊,总不能就这样一辈子跟着我做警卫吧!”警卫员诧异:“领导,是我哪里做的不好吗?请您告知,我一定改正。”说罢,立刻站起身来。方毅见到警卫员一副惶恐的模样,微笑着示意他坐下,自己起身来到桌后,拿出前几日自己在书店购买的整套数理化高考复习题塞到警卫员的手上。警卫员的表情更为诧异了,渴望参加这次高考的想法,他只在夜深人静时默默思考过,但从未和任何人说起过,眼前的这位首长,自己的领导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心思落到这儿,警卫的眼睛瞪大,双手悬在半空,不知是该接这些书本,还是该敬礼了。方毅看着他那憨憨的模样忍不住笑了,他拉起警卫的手,把复习题递到警卫手上,说到:“那天报纸刊登了高考招生简章,我看你的眼睛多看了几眼,加上你爱学习我是一直知道的。想要参加考试这是好事情嘛,年轻人,就该勇于尝试,何况这次机会这么难得。我和你一般大那会儿,在监狱里,只要不挨打就学习,我的英语和俄语就是在那时候学会的,多学习是好事情啊。”说到这,警卫员的眼眶红润了,双手捧着方毅的手紧紧地握着,他没有想到,眼前这位每天为了国家科技进步日夜忙碌着的领导,会细致入微地关心着自己,他更没想到,自己还在踌躇是否要报名参加此次高考时,方毅却在为他的未来命运和前途做打算,方毅是领导,他却更像一名父亲、一位老友在关切着身边所有的人。警卫员再也忍不住,站直身躯,用军人标准的举手敬礼姿势感谢方毅。这是军人间的默契与尊重。自那天起,警卫员利用休息时间开始学习,通过努力,他如愿考上了大学,实现了他的大学梦。

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久的希望。那是渴望了太久的梦想,那是压抑了太久的信念;那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那是一个国家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开始。恢复高考不仅是简单恢复一个入学考试,而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这是“八八座谈会”的卓越成果,它不仅解开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镣铐,更鼓舞了亿万青年及其家庭,使他们看到了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和前进的希望。这位警卫员便是其中之一,因为高考的改革,他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路。多年后,他对方毅同志仍感激不已。

见微知著,方毅对身边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如亲人般为他们考虑,因为在他心里,警卫员们是为他献出过生命的至亲。

这事就要从1939年说起,那年方毅同志任鄂豫皖区党委委员,从鄂东进入安徽进驻盱眙,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后又被任命为津浦路东临时前敌委员会书记,率新四军部队开辟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对当地进行战略侦察,开展统战工作,宣传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游击活动。1940年3月,为保卫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方毅所辖队伍主力奉命西援作战。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时任江苏省主席)乘我留守半塔的兵力空虚,悍然调集万余兵力突袭半塔。当时方毅就在现场指挥作战,战况紧急,突然从营地上空的飞机上落下一枚炸弹,燃爆点就在方毅所处位置范围内,说时迟那时快,方毅身边的两位警卫员依次飞身扑向方毅,如叠罗汉般用身体做掩护防御他不被眼前的这枚炸弹伤害。炸弹在原地爆炸开来,趴在最上方的警卫员光荣牺牲,另一名警卫员当场失去了一只胳膊,正因警卫员的举动,方毅才得以无恙。他感慨道:他的生命是战士们给的,没有战士们就没有他。所以他不是为自己活,更要为那些为他牺牲性命的战士们认真活着,这样,才无愧战士们为他所做的牺牲。最终,在兵力极端悬殊的情况下,部队奋力反击,加上主力部队迅速奔袭驰援,最终沉重打击了顽军气焰,并把顽军主力赶至三河以北。此后,这些牺牲士兵就成了方毅心头的基石,他对家人说,凡是这两个警卫员家里人来北京必须要像至亲般招待。不仅如此,他还一直坚持给两名警卫员家里寄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警卫员的孩子们只要去北京,方毅都会亲自陪同特别关照。他说:永远不能忘记我们革命的胜利是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1954年8月,方毅同志受党中央派遣到越南帮助工作,任中国驻越南经济代表处代表。方毅同志出使越南,先后长达7年之久,帮助越南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经济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包括财政、铁路、交通、工业、农业合作、土改、公安等11个顾问组。为表彰他在越南所做的贡献,1956年,越南民主共和国缔造者胡志明授予方毅越南国家独立勋章。他在越南期间还常受邀参加越南国家的常委会议,旁听意见,也由此和越南共和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61年,方毅因身体原因申请归国。每次越南方面来中国访问,第一个要见的一定是方毅。最有意思的一次是,对方提出要到时任我国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任的方毅家里看看,这下急坏了方毅同志。虽为外经主任,家里却连一个沙发、一个书柜都没有,越共领导人还要來家里做客,岂不是要丢咱们国人的脸面嘛!思来想去,只得硬着头皮跑去管理处借。于是,借来的书柜、沙发、茶几这么重新一布置,在顾全体面的同时,也圆满完成了接待这位越南共和国领导人的任务。事后很多人都向方毅提议,作为国家重要岗位领导人,这些家具就摆在家里,不要归还了,一是觉得作为一名领导人的家里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确实有点寒酸,二是恐怕再遇到类似情况还得搬来搬去也是麻烦,三是觉得方毅为国家做出那么多贡献,向国家拿上一两件家具也是合情合理。但方毅执意不肯,他强调:国家的财产必须归还给国家决不能私占。在接待结束后,他又将这些借来的家具一件不少地归还给了管理局。

这就是方毅,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正如他晚年题写的那副对联:“百年人物存公论,四海虚名只汗颜。”

(责任编辑 徐良文)

猜你喜欢

警卫员越南
读图
用鼻子“站岗”的警卫员(上)
越南·河静省
“水壶”和“仨锅”
紫桑葚
百姓身边无小事
彭德怀喝茶:公私分明
陈毅拒吃西瓜
越南百里“银滩”
“凯萨娜”侵袭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