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护士为主导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救治 效果研究

2021-06-07麦秀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4期
关键词:胸痛急诊科心电图

麦秀金

(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海南 三亚 572000)

0 引言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占急诊就诊人数的5%-20%[1],具有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的特点[2]。引起急性胸痛的原因很多,急诊抢救容易产生误诊、漏诊,导致患者心脏骤停、死亡。多学科协作(MDT)是一种新管理思路,是由个体转为团队[3],来自不同学科的医护人员组成的医护团队。护理人员作为多学科协作(MDT)的重要成员,主要是评估患者基本信息及病情的参与者,充当患者与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协调者[4]。因此借助我院以快速鉴别并治疗急性胸痛为目的的胸痛中心,建立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MDT)管理模式,并应用于急性胸痛患者中,旨在为患者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急诊就诊胸痛患者随机数字表抽取160 例为对照组,2019 年7 月~12 月急诊就诊胸痛患者随机数字表抽取160 例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符合急性胸痛诊治标准;③患者就诊前24 小时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④患者或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外伤导致的胸部疼痛;②肿瘤累及胸部的疼痛;③有精神、智力障碍类疾病;④伴有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急诊常规护理模式

胸痛患者就诊时按照胸痛分诊流程快速分诊,疑似急性冠脉综合症[5]患者,立即携患者到抢救室告知医生患者胸痛性质,10min 内完成首份心电图[6]。急诊科医生评估患者并将心电图上传胸痛中心微信群。电话通知心内科医生、介入室医生查看心电图后进一步识别并反馈给急诊科医生;电话通知心电图室查看心电图。疑似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以及急性胸痛患者需要行CT 或CTA 检查时电话通知放射科,需行介入治疗电话通知介入科。

1.2.2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以建立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MDT)协作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如下。

1.2.2.1 组建多学科团队

设立MDT 胸痛小组,由五年以上具有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经验的分诊护士(护理师以上职称)、急诊科医生、抢救室护士、心内科医生、心内科CCU 护士、介入科医生及护士、放射科、检验科、心电图室医生组成MDT。

1.2.2.2 以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助(MDT)管理模式方案

预检分诊台设立一键式呼叫系统,分诊护士初步判定为急性胸痛患者后立即启动一键式呼叫系统呼叫,抢救室护士、急诊科值班医生、心内科、介入科、心电图、检验科、放射科同时能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急诊预检分诊护士呼叫信息,根据患者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护士明确分工,立即启动胸痛中心时间管理表[7],记录患者发病时间、到达大门时间和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分诊护士将患者运送至胸痛单元。护士A 立即给予行12 或18 导联心电图并传输至心电图室,手机拍照心电图上传至胸痛中心微信群,供介入科、心内科医生查阅;护士B 负责给予氧吸入、采血标本、建立静脉通道;护士C 给予心电监护、行床旁肌钙蛋白测定;心内科医生收到一键式呼叫后10 分钟内到达急诊科会诊并与患者家属沟通治疗方案;心电图室医生在10 分钟内出具心电图报告。

1.3 评价指标

1.3.1 各个时间节点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快速准确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门-球时间(D2B)、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FMC2B)。

1.3.2 观察两组患者急诊滞留时间、抢救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则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关键时间比较

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FMC2B)、门球时间(D2B)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关键时间节点比较(,min)

表2 两组患者关键时间节点比较(,min)

2.2 两组患者比较

急诊滞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等。

表3 两组患者比较急诊滞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

表3 两组患者比较急诊滞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

3 讨论

3.1 急性胸痛是急诊临床常见的高危疾病,早期要对患者病情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帮助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

3.2 近年来,多学科协作(MDT)在医学上已经成为国际重点推广的管理模式,并逐步在国内各级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多学科协作(MDT)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多学科团队的配合和讨论,为患者制定最佳的多模式结合的治疗方案,更快地解决患者的问题,使患者的诊疗更加规范、科学、合理化,从而优化急诊抢救时间。

3.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门-球时间(D2B)、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FMC2B)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急诊滞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可见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MDT)管理模式可引导胸痛患者救治绿色通道的开启,进而一键启动导管室,缩短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时间,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也可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8],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改善患者健康结局[9],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胸痛急诊科心电图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有些胸痛会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