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急救护理能力管理对急诊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救治 成功率、生理功能、健康情况的影响研究

2021-06-07廖滨李华黄婷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4期
关键词:生理功能内科心血管

廖滨,李华,黄婷婷

(惠东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惠州 516300)

0 引言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包括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先天性心脏衰竭等[1]。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2]。心血管疾病作为突发性疾病,患者发病后易出现呼吸障碍、心悸甚至休克,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3]。因此,及时有效的抢救对保障危急重症心血管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4]。然而急诊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救治成功与否与急救护理管理是否规范合理密切相关[5]。加强急救护理能力管理是指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强化准备工作、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对急诊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成功救治具有重要意义[6]。本研究对我院2018 年7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加强急救护理能力管理,考察患者护理后救治成功率、生理功能以及健康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

(1)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断标准》[7]相关标准;(2)患者均为急诊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3)患者均在发病3h 内入院接受治疗;(4)患者法定监护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1)患者发病至入组时间大于3h;(2)患者法定监护人主动申请退出本研究;(3)合并其他重症疾病;(4)临床资料缺失不全。

1.3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我院2018 年07 月至2019 年06 月间收治的671 例符合入组及排除标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 年1 月1 日前入组的319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 年1 月1 日及以后入组的352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患者男161 例、女158 例,年龄(62.18±7.12)岁,心绞痛102 例、冠心病129 例、心肌梗死85 例、其他3 例,观察组中患者男182 例、女170 例,年龄(63.02±8.29) 岁,心绞痛113 例、冠心病132 例、心肌梗死98 例、其他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4 方法

本组研究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案干预,所有医护人员均进行系统性培训,及时向其介绍急诊风险问题或新病例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并采取笔试形式对医护工作人员间摸底考核。患者在入组后由分诊护士详细指导患者家属办理相关手续,此时主治医生在此时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医嘱,患者及时送入接诊室并依照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急诊方案。

观察组采用加强急救护理能力管理模式干预,工作人员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每月定期培训一次,在对照组基础上包括工作流程、专业知识、急诊风险应对等,并及时采取合理的有效方案进行考核。其具体流程如下:(1)接到急诊电话后保障急救人员5min 出院,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由接诊护士与现场人员密切沟通,引导现场人员进行必要的救治,尽可能稳定患者及亲属情绪,避免患者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死亡;(2)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即刻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确定口腔无异物后面罩吸氧处理,保持呼吸畅通,神志清醒患者应适当安抚其情绪,病情稳定后转移至急救车,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详细了解患者基本资料,并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判断,与院方提前联系确定接诊准备相关工作;(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依照患者实际情况使用相应药物干预,并尽可能减少搬动患者,注意观察输液管状态;(4)入院后及时送入抢救室进行抢救,告知相关人员基本情况,联合专科医师进行治疗,进一步优化急诊工作流程,患者在入组时由分诊护士协助建卡并办理手续,采用恰当及合理的护理措施及检测医嘱设定为胸痛医嘱包,且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干预时采用一键式勾选,生理绿色通道,将患者送至导管室,在进行绕行急诊时将患者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实时发送至胸痛中心,协助其做好急救准备,将患者送入医院后进行及时抢救和检查。

1.5 观察指标

本组研究中统计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抢救指标差异,干预前及干预结束后4 周时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60)对患者生理功能及健康情况进行评估,SF-36评分越高患者生理功能及健康情况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百分率及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和计量资料,后行卡方及t检验分析组间数据差异,P<0.05 则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接诊时间及死亡率调查结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时间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接诊时间及死亡率调查结果

2.2 患者抢救指标调查结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患者抢救指标调查结果

2.3 患者生理功能及健康情况调查结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心理健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患者生活功能及健康情况调查结果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不断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据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3 亿,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的负担之一[8-9]。急诊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突发性疾病患者,极大地增加了救治难度[10]。急救护理是否到位是抢治成功的关键[11]。有研究指出,对急诊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抢救室时,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急救护理程序规范程度和科学度等因素密切相关[12-13]。有研究指出,急诊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受工作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行为改变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且近年来临床发病率呈显著增高趋势,已逐渐成为导致我国人们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14]。目前临床中对急诊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抢救治疗时,需采取系列急诊救治措施,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1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强急救护理能力管理对急诊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对患者抢救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功能及健康情况是评估急诊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的指标,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总体健康各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生活功能及健康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认为,观察组通过采用加强急救护理能力管理模式对患者干预后可有效强化准备工作、转运过程等,可有效保障在妥善备齐相关抢救物质及设备下经系统性的强化培训有效增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有效优化患者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抢救质量,提高临床应用价值。此外,通过加强急救护理能力管理,可加快分诊时临床评估流程,显著缩短患者进入诊室时间,加快评估效率,缩短急救时间,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抢救,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综上所述,采用加强急救护理能力管理对急诊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后,可有效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健康情况及生理功能。但本研究并未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研究,有待后续深入研究分析。

猜你喜欢

生理功能内科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内转科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牛磺酸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慢性瘙痒患者生活行为方式与皮肤生理功能的相关性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