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适应模式生物反馈训练联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2021-06-07李静张敏权蓉蓉刘欣王晶符翠范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4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直肠有效率

李静,张敏,权蓉蓉,刘欣,王晶,符翠,范清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4)

0 引言

慢性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指除外肠道或全身器质性病因以及药物因素,而以结直肠及肛门功能性改变为特征的排便障碍,其病程至少达到6 个月[1],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2]。生物反馈训练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生物行为治疗方法,是利用生物反馈机制,使用专用设备,采集患者自身生理活动信息加以处理、放大,用人们熟悉的视觉或听觉信号显示,让患者根据其观察到的自身生理活动信息调整生理活动,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异常生理变化的目的[3]。自适应模式生物反馈训练(Adaptive mode biofeedback training,ABT)是对传统生物反馈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每例患者所测得的直肠肛管压力做出相应调整,从而提高疗效[4]。本文通过采用自适应模式生物反馈训练联合护理干预,探讨其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命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7 月至2019 年12 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治疗及经肛门直肠测压检测证实伴有矛盾性收缩功能性便秘,且自愿进行相关咨询调查并签署有关研究协议书的患者237 例,按患者来院就诊次序分为ABT 组和对照组。其中28 例因未完成治疗、服用违规药物、失访等原因退出本研究,最终209 例完成研究观察。ABT组107 例,其中男性49 例,女性58 例;年龄24~68 岁,平均(42.94±14.97) 岁;病 程1~22 年,平 均(10.32±6.28) 年。对照组102 例,其中男性46 例,女性56 例;年龄27~68 岁,平均(43.95±14.35) 岁;病程1~24 年,平均(9.87±6.05)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用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均符合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5]①必须符合以下两点或两点以上:a.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b.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c.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d.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阻塞感;e.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f.每周排便<3 次。②不使用轻泻药时几乎无松软便。③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IBS。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1 年,近6 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1.3 排除标准

①肠道器质性病变者;②术后肠粘连引起便秘者;③肠易激综合征患者;④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以及肺、肝、肾等慢性疾病;⑤使用可能影响胃肠动力、便秘症状的药物;⑥不愿意配合调查者。

1.4 直肠肛管测压与生物反馈治疗的仪器

采用胃肠动力检测系统,本系统为8 通道带球囊的测压导管、液态水灌注液压胃肠动力检测系统和生物反馈训练系统进行测压和生物反馈治疗。

1.5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指导和单纯随访观察,ABT 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训练联合护理干预进行治疗,生物反馈训练联合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5.1 成立干预护理小组

干预护理小组由消化内科专科高年资的主管护师以上的6 名人员组成,要求小组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干预护理小组的职责包括调查前对护理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让护理人员明确调查目的和意义,了解护理所用评分表的各项细则要求,统一指标的定义和填写标识。

1.5.2 评估与训练

评估病情后,观察组患者首先进入生物反馈治疗训练阶段,训练前先向患者解释疾病特点、排便机制、生物反馈治疗时的注意事项,并进行排便训练。训练阶段结束后,进入生物反馈治疗阶段,患者需要在计算机程序的指导下完成排便的动作,排便过程中计算机会显示肛门、直肠压力的参数变化,操作护士根据变化参数指导患者调整排便动作。

1.5.3 生物反馈训练的方法

完成评估和训练阶段的患者进入治疗期,治疗过程中患者取侧卧位,可看到仪器显示屏。操作护士将压力气囊导管插入患者直肠,插入深度约为15cm,插好后妥善固定压力气囊导管。胃肠动力检测系统会指导患者进行排便动作,无需设置训练参数,患者自行调整排便动作,并观察记录每次模拟排便的分值变化,通过不断调整、反复训练促进患者排便功能达到正常。通过这种“动作-反馈-学习-再动作”的过程,逐渐改善患者自身的排便功能障碍。

患者在胃肠动力功能室每次完成35 个模拟排便动作训练,每次约40~60min,每周训练2 次,疗程为8 周。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整个疗程完成后均要求严格在家自行训练,2~3 次/d,每次约40min。在治疗期间患者必须停用所有辅助药物,适量饮水。若患者排便困难,可遵医嘱临时使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

表1 ABT 组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表1 ABT 组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注:*表示与治疗后3 个月相比较,P<0.05。

表2 对照组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表2 对照组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注:*表示与治疗后3 个月相比较,P<0.05。

1.5.4 护理干预

1.5.4.1 心理支持

CFC 患者由于病程长,生活质量收到严重影响,多数患者心理压力大,对ABT 不了解,导致精神紧张,担心疗效,希望通过ABT 能立即解决多年的疾病困扰。因此,治疗前要告知患者ABT 的原理、流程、注意事项及疗效,树立患者的信心,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操作护师应多询问患者,了解影响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指导其学会自我放松;同时向家属说明家庭支持理解的重要性,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计划。

1.5.4.2 治疗配合

①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排除插管的禁忌证;②插管前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且患者需排空大便;③肛门指检时动作轻柔;④训练过程中指导患者跟随治疗护师指导、语音提示及显示屏动漫图动作保持一致,告知患者放松身心,不要有意克制排便;⑤治疗护士观察患者每次动作的分值予以鼓励指导并做好记录;⑥保护好患者隐私。

1.5.4.3 行为认知干预

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慢性功能性便秘相关知识,启发患者主动找出自身存在的不合理认知行为,运用认知行为重建对患者进行辅导和治疗,帮助患者矫正不合理认知行为,重新建立正确协调的排便认知和行为。指导患者治疗期间坚持行为认知训练,每天2~3 次,每次30~40min,帮助患者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即在合理的时间排便或每日定时排便,不要人为控制排便感。有意控制排便感可使排便反射减弱,引起便秘。平时可适当增加运动,如散步、跑步、打太极、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等正确的运动方式可加强胃肠活动、增加食欲。增强患者自我管理的行为应对能力,逐渐改善自身异常行为。

1.5.4.4 饮食调节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和饮食结构。饮食不要太过精细,适当增加粗粮和杂粮,粗粮、杂粮消化后的残渣可以增加对肠管的刺激,同时注意荤素搭配,利于粪便排出。适当增加饮水,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量,减少便秘的发生。

1.5.4.5 用药护理

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安全的使用缓泻剂,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导致肠道敏感性降低,产生药物依赖性。

1.5.5 随访和资料收集

对照组患者于门诊治疗后的3、6 和12 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组于8 周ABF 治疗结束后的3、6 和12 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收集相关评估指标。

1.6 评估指标

1.6.1 便秘临床症状评估

参照罗马Ⅲ标准制订的积分法[6],共有5 项指标,分别为排便间隔天数、排便困难/费力、排便下坠/不尽感、腹胀和Bristol 粪便性状。

1.6.2 临床疗效有效率

经过文献检索,本课题根据相关报道制定疗效评价指标。临床疗效有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有效率≥75%为高效;50%≤有效率<75%为中效;25%≤有效率<50%为低效;<25%为无效;总有效率(%)=(高效+中效+低效)/总例数×100%。

1.6.3 生命质量评估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量表(Chineseversionofthe MOS36-item short form healthy survey,SF-36)[7]

本课题采用SF-36 量表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和总体健康8 个维度对患者生命质量进行评估。每个维度满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健康状态越好,生命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1、表2,经过自适应模式生物反馈训练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后ABT 组患者5 项便秘临床症状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率)]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命质量评估比较

见表4,ABT 组SF-36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也随之改变,同时受到环境改变、心理紧张、抑郁、烦闷等多方面心理因素影响,导致便秘[8],CFC 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9]。生物反馈治疗是通过CFC 患者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异常情况,提高排便时直肠压力,减低肛管压力,提高直肠肛管压力梯度,促进排便。ABT 治疗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并给予针对性心理支持,是一种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优点是根据患者排便习惯和直肠肛管压力调节,促进患者自行排便,每次排便后极大的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信心,从而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及配合的依从性。

生物反馈模式在治疗CFC 上占优势,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10]。ABT 是在传统生物反馈模式基础上的改进,能够针对性的进行反馈-再动作练习,在便秘治疗方面开辟了新途径。本研究通过分析证实了ABT 联合护理干预对CFC 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治疗有效率较传统药物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同时对CFC 患者的生命治疗有明显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ABT 联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CFC 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直肠有效率
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经会阴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治疗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探讨
很有效率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