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异,人生的多种可能

2021-06-06浙江朱伟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蚂蚁人生

@浙江 朱伟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日本一个生物进化小组实验发现,黑蚂蚁群中,大多数都很勤快地清理蚁穴、搬运食物,但总有少部分“懒蚂蚁”终日东张西望,游手好闲。但当实验小组断绝蚁群食物来源时,勤快的蚂蚁就乱成一团,此时“懒蚂蚁”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开启蚁群新生活。

材料二:有资料表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人类个体性的差异越来越大。但不论处于何种生活状态,若是你能寻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总能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因为,不管哪一种状态,哪怕对你而言是最糟糕的,也没有剥夺你创造价值的权利。

以上两则材料,给予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实际生活,写一篇作文。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 800 字。4.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解析◇

材料一着眼点在于蚁群中“懒蚂蚁”这一特殊现象。在一众蚂蚁的辛勤工作下,蚁群有了生存与发展的可靠基础,“懒蚂蚁”看似游手好闲,尽享勤快者的劳动成果,可在灾难性的事件来临时,却能发挥出关键作用,保证蚁群的生存安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勤快与懒惰间的辩证关系——忙忙碌碌缺少观察与思考者,无法保证生活的发展;无所事事却可以为思考者带来最大的空间,生发出的或许是生活的实质力量。

材料二立足于现实社会中人的差异,社会的分工、财富的分配以及知识的学习,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不论你处于怎样的一种社会地位,拥有怎样的一种生活,都不能剥夺你创造自身价值的权利——这也是人总能创造奇迹的缘由。

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捕捉到的是群体性动物中分工差异是群体安全的保障;具体到人类社会,则要正视差异,尊重差异,力求为不同的个体提供一个有所发挥创造的平台,为群体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审题与立意

1.提取关键信息

两则材料,其一是让我们关注“懒蚂蚁”非同寻常的价值,它们看似不从事群体工作,实则在观察,在探索,为群体可能发生的变故做准备。其二强调了人的差异——社会越发展,人的差异会更大,更引导我们认清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所处的境况中,努力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2.提炼立意

(1)正视差异,为每种生命提供发展可能

物种的多样性,本就是世间最为美好的姿态。但一加入价值评判,就有了高低上下之分,也就有了勤与懒、好与坏的标准。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则是正视这些差异的事实,并为每种样式创设发展的机会与可能,进而丰富人类社会的内涵。

(2)先人一步,未必事事好;慢人一拍,或可探骊珠

正如硬币的两面,各有所指,亦各有所值,缺少了哪一面均不成整体。社会发展,人的进步,不可事事求快,件件求利。有时,为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或许会有更大的发现与发展余地。在勤与懒,好与坏的辩证中,自然会有不同的发现,从而创造出丰富的人生价值。

(3)立身之本,在于发现并发扬自身的特长

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构建在虚幻与想象之中,而是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以及自身的实际之上。为此,直面现实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特长,并尽力地去发挥,最终实现自己最圆满的人生。

3.联结素材

(1)典籍中的素材

①庄子与弟子在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致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做舟船,则沉于水;用来做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做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做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做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选自《庄子·人间世》)

②杞离劝熊蛰父:“你知道乌蜂吗?黄蜂竭尽全力酿蜜,乌蜂只会偷吃蜜。黄蜂必定要极力驱赶乌蜂。现在朝廷上,每个人都尽心尽力为国效力,只有你一个人只会吃饭,星星还未出现你就睡下,太阳升空你还未醒。我担心你会成为我们国家的乌蜂。”

熊蛰父曰:“你仔细看看人的脸。眼、鼻、口都有日常可用之处,唯独眉毛没什么用。可如果这样你就把眉毛剃去,那大家都有眉毛只有你没有,这样好吗?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若是连一个吃饭的人都容不下,我担心我们国家会是那个没有眉毛的人,会成为他国的笑话。”

(选自《郁离子·乌蜂》)

(2)现代社会反思素材

①大部分人看似勤奋,不过是思维上的懒惰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

②无论多忙,都要给自己一些空余的时间,这些时间,要给自己放空,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向,有没有更棒的路。就好比一个团队里,总要有一两个领导是闲的,因为他们负责思考,负责更好地制定方向。

(《忙,但不要穷忙》)

③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留一定的余闲都很重要,它不是对资源的浪费,而是让系统更加高效地运转。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

(3)现实人物实例素材

①近期,“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现年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张弥曼获此殊荣。其实,张弥曼不算“学界明星”,所专注的古生物学等领域亦非热门。很少人知道:有一条远古时代的鱼,以她的名字命名;有一本全球古生物论文合集,以她的名义出版。

②黄大发,一位普通的老人,一双手,36年,带领乡亲们用铁锤铁钎在绝壁凿出9400米的“生命之渠”,结束了草王坝缺水的历史。林俊德,50年隐姓埋名,与黄沙为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新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为祖国的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2019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活动。在公布的“科学家篇”候选人名单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阿兰·图灵共同入选。英国广播公司列出屠呦呦入选的理由: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成就跨越东西。

写作示例1

点一盏灯,为自己壮行

◎浙江省苍南县金乡职业学校 林晟

名人命运如同满天星辰,各自闪耀,多数人以他人之光为引,可星光明灭不定,一不小心便会迷失其中。因而,若要创造自己的幸福,自当点亮自己的灯,以千灯相聚指引前路,成就幸福人生。

以意志为火,点亮自身的光芒,绘就自己的人生。《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奋笔疾书,写出不屈的信念;《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劈波斩浪彰显着坚强的灵魂;玄奘用脚丈量了长安到印度的距离求得真经,谱写了一曲奋斗的赞歌。他们,虽然历尽艰辛,却都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因为他们有一颗坚定的心,能够照亮峥嵘岁月当中通向幸福的道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身处困顿,但是他们可曾怨天尤人?并没有,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坚定自身的追求,即使身陷囹圄,也能够怡然自得。以自身为火,照亮黑暗,方可见幸福在何方。

以教育为材,打造灯的框架,引领幸福人生。教育,是在困顿中找到幸福的秘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教育当中,教师应当培养当代青年百折不挠的意志,传授青年不可或缺的知识,培育出真正的君子。教育,是人类传承一切知识、一切美德的途径。通过教育,做到不忧、不惑、不惧,以平常心面对苦难,学会以苦难为磨炼,通向自己的幸福。“玉不琢,不成器。”教育就是那磨玉的石磨,让青年人绽放自己的光彩。用教育构建人们追求幸福的底气,让我们的心灯如同圭璋,即使在黑夜中,也光芒不息。

把握时代的气息,团聚社会的力量,汇聚千灯,一同前行。时代的浪潮轰轰烈烈,唯有学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方能拼出一片生机。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小作坊社会了。曾经的马云创业时,甚至不得不拖欠员工的工资,却依然有人愿意舍弃自己的高薪加入马云的团队。因为他们知道,信息时代已经到来,避无可避,互联网物流正是时代大势。最近,我国遭受非难,澳大利亚、立陶宛等国家出于不同政治立场,不断对我国发起险恶的刁难。但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清楚,我们的国家,其心其行澄明如镜。中国人凝聚在一起,始终走在自己的康庄大道上,人们必将走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把握住时代的气息,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若一个人走不通,照不亮,那就让大家一起照亮;一个人寻不得的幸福,就让大家一起创造幸福。

黑夜似乎漫长无涯,但,若以心为火,以教育为框,汇聚千灯,定也能点亮自己的人生路,开创出自己的幸福。

点评:

不以他人之光为引,努力为自己点亮一盏灯,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幸福。立意紧扣文题,很能吸引读者眼球。结构严谨,从“个人意志”“教育作用”和“时代脉搏”三个角度,环环相扣,较为完整地论述了不同人生的选择以及价值,令人信服。此外,材料选择得当,分析透彻,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有着强大的说服力。

写作示例2

不必悲伤,一切未到结束时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中学 李希望

回望历史,每朝每代,各自风流。但我特别迷恋魏晋风骨——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的洒落,阮籍“礼岂为我辈设也”的超前,周觊“吾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之自信。

标新立异,甚至是“任诞”。但我在其中,看到的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对社会生活的全新创设,是遥远却又真实的希冀,是对幸福人生的全新塑造。

物欲横流的今朝,浮躁的社会,人们更加倾向于把面具往脸上一戴,维持那比蜘蛛网还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庞大的社会关系中失去自我,“汲汲于名利之中”,而“996”成了现代勤快的代名词。一切均朝着“最大效益”出发,家庭拼尽资源为的是送孩子进名校,企业费尽心思为的是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制高点——社会的整体幸福有了趋同的势头。对此,我们需要如同屈原一般“鸷飞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的傲气,需要“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的决心,去抵抗这汹涌大潮,不随波逐流,抵抗这一场场以发展为名的提线木偶剧般的演出。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卡西尔在《人论》中强调,只有认识自我,才不会将生命看作财物般要么拼命吝啬地留存,要么恣意地挥霍。正如日本实验小组发现蚁群中存在着的“懒蚂蚁”一样,生活也不是纯粹的目的或手段,“自我认识不仅是自我存在的一部分,甚至就是自我存在本身”。苏轼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只有同陶渊明那样直面死亡,吟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才是真正地理解生命价值之所在,创造出自己的人生幸福。当然,在此间,定会遭他人异样的眼光,我们要像屈原那般“不群”。只有这样,才能在个体与群体之问筑起一道屏障而不是水泥墙,既不与世隔绝具有人文关怀,又不陷入世俗的泥淖,尽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福。

钱穆曾这样评价:“由于明代帝王怠惰专政,虽然当时风气奖励廷臣发表议论,但由于空疏无学,只是叫嚣而已。”由此,若我们胸无点墨,心无定力,何谈认识自我,何能不失此生?故而,我们应做鸷鸟而非笨鸟,屈原尚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难道我们只要大喊“做自我”的口号,然后就能心安理得地放纵自己去娱乐,去“做自我”吗?非也。“最可怕的不是随大潮一起逐渐迷失了方向,而是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却无动于衷。”我们当以此为警示,拼尽全力去开拓人生之无穷境地。

在生活中,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让我们陷入无所作为的泥淖,就像老人在大海中与大鱼的公平对决是少的,更多的是与鲨鱼不公平的对决。但幸运的是,桑提亚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提醒我们——不必为此悲伤,“还未到故事翻至末页的时候,所以一切还未结束”!

点评:

丰富而境界高远,是这篇文章的特别吸引人之处。历史人物、现实哲思和当下生活高度融合,折射出作者对现代社会较为深刻的思考。同时,在对当下单一评价现状的反思中,提出了相对平稳的对策,给人以较大的启示。最后以“一切还未结束”点题,为生命的多样性和对幸福的独特理解留下广阔的空间,带给人强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蚂蚁人生
蚂蚁为什么能认路
忙碌的蚂蚁们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独一无二的你
蚂蚁找吃的等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