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犹“新”
——西建大师生共话“建筑新人赛”

2021-06-03何彦刚杨乐张倩HEYangangYANGLeZHANGQian

世界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建筑过程设计

何彦刚,杨乐,张倩/HE Yangang, YANG Le, ZHANG Qian

“建筑新人赛”源于2009年日本国内举办的“日本建筑新人赛”,最初是日本三年级以下建筑学专业学生竞赛和作业的展示平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生参与这项竞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1年,当时我校首次作为受邀的国内高校,推选一份学生作业参加“日本建筑新人赛”海外区的展览和评奖,并最终夺得“玄武奖”。

2012年开始,竞赛范围从日本拓展至整个亚洲,每个国家先完成各自国内的评选,再选送作品参与最终的“亚洲建筑新人赛”。中国区选拔赛即“中国建筑新人赛”,通过“TOP100”“TOP16”的层层选拔,最终选出2~5份优秀作品,代表中国参加“亚洲建筑新人赛”。[1]2012年至今,我校先后有81位学生入围“中国建筑新人赛”TOP100,其中20位入围TOP16,共计8位学子在七届赛事中名列前茅,代表中国参加“亚洲建筑新人赛”,并获得“亚洲建筑新人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优秀奖1次。我校也是迄今为止代表中国参加“亚洲建筑新人赛”次数最多的国内高校。

在我校“建筑新人赛”获奖作业的指导教师中,年轻教师占据了主要力量。“建筑新人赛”不仅是年轻学子的竞技舞台,也是我校年轻教师的成长舞台。本文对其中的15位指导教师和8位获奖学生进行访谈,受访教师中任教时间最长的为14年,任教时间最短的为7年;8名受访学生中包括5名毕业生和3名在校本科生。这些受访师生是我校参与“建筑新人赛”的亲历者,从他们的所思所想中,亦可以了解我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基本面貌。

访谈分别针对年轻教师和获奖学生(包括在校学生和毕业生)进行提问,问题从参赛经历、参赛收获、教学(学习)感悟3个层面依次展开,从中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回答,并辑录如下。

1 教师访谈

问:作为年轻教师,和学生们在教学交流的过程中有什么特殊的体验或者碰撞?

吴瑞:对于学生来说,“年轻”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很多奇思异想;另一面是专业经验不足,对奇思异想缺乏理性的关照,往往看上去会显得“天马行空,难以落地”。对于教师来说,“年轻”也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学充满激情,有很多新想法;另一面是教学经验的不足,让“想法”很难快速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两个“年轻”群体的相互碰撞中,经常可以看到“激情四射”和“眉头紧锁”并存,不过只要一同保持持续思考的热情与强度,往往会达到“教学相长”的可喜结果。

何彦刚: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两种体验令我印象深刻。第一种是“被需要”感。低年级学生处于专业的入门阶段,渴求知识和技能;同时,内心也容易对繁杂的理论知识和大师作品产生恐惧;在做方案的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困惑。这时,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期望教师传授技能、解决设计问题。第二种是消除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感”。教师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更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超越师生这一层关系,像朋友一样去倾听和理解学生,这让我自己成长很多。

杨乐:我觉得低年级的学生充满了热情,经常看到他们神采飞扬地谈起自己的想法。有时听上去可能比较稚嫩,但这是非常可贵的状态。跟他们的交流往往很有趣,我常能受到启发,开辟出很多新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原本我已经非常熟悉的概念。所以老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阐述并且有技巧地交流。在方案的推进中,学生经常会有“跑偏”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能把他们拉回来;他们还会有“混乱”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抽丝剥茧、找到思维脉络的主线;他们还会有“困惑”的时候,需要老师更多的鼓励、陪伴和开导。

1 我校学子周正(三年级)获“2012亚洲建筑新人赛”二等奖

2 我校学子林雨岚(一年级)获“2015亚洲建筑新人赛”二等奖

3 我校学子杨子依(二年级)获“2014亚洲建筑新人赛”二等奖

4 “2020亚洲建筑新人赛”一等奖作品(获奖学生:李情族 [二年级];指导教师:杨乐)

庞佳:年轻教师对新教学方法与当下设计思潮会比较感兴趣,会在教学中带入这些内容,这是双刃剑。学生接受程度好并且有意愿跟老师一起探索,就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但是也有可能适得其反,变成一种对抗。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协作关系,当学生抛出观点,教师会去评判大方向并引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学生再根据这些新问题去思考如何用空间的语言表达。教师和学生在不断地回答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协作,找到师生双方的一个契合点,然后完成设计。

黄磊:在教学交流中,最开始是一个彼此试探、磨合的过程,有点像谈恋爱。把课讲好并且和学生顺畅地交流真实想法,绝对需要双方都敞开心扉、全心投入。最后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也是师生双方的互相成全。

刘宗刚:都说年轻是一种态度,当你置身于一群95后、00后的“孩子们”中间,保持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才能更好地与他们互动,常常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暗暗担心的事情。记得有一年做建筑大师作品解析的时候,学生面对老师推荐的路易·康、勒·柯布西耶等建筑大师时反问道:“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解析这么老的案例?为什么不是RCR、石上纯也设计的建筑?”当然,我们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喜好,引导他们关注潮流背后的设计本质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阐述这些“老”的案例对于设计方法学习的意义。

问:请您结合低年级设计教学的特点,谈一谈在方案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有什么心得或者体会?

杨乐:在教学组织上,教师是一个精密的设计者。低年级的专业课题目,首先要求建立一个清晰的边界和语境,让教学目标变得更有针对性;其次会将一个设计课题拆解得很细,每一个环节只解决一个问题,通过各种环节扣在一起达成最后的目标。因为处于低年级,学生很多时候是充满疑惑、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而当结果出来再回头看的时候,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明白这个过程的意义。在方案指导上,教师是一个向导,既要尊重和鼓励学生建立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同时也需要时时把握航行的方向。学生没有想法时,教师需要不断地追问,尝试开启更多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学生“横冲直撞”时,要帮助他们理清条理、抽取出来一个线索,找回主要方向。

刘宗刚:设计教学的过程早已不是教师高高在上充当权威的模式,教师更像是设计教学中的引路人和陪伴者,和学生一起发现设计中涉及的问题,引导和启发他们解决矛盾,这样的收获和成就感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所不能比拟的。拿三年级建筑大师作品解析课程举例,我们的教学就要求师生共同面对相同的基础资料,就现有资料谈所对应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谈自身对大师作品的感受,立足理解进而想象,接着进行深入发掘式研究,而不是教师灌输“真相”。对于作品的解析过程,并不强调是否与设计师本意契合,而是注重学生自我思考的呈现,表面上是学生找到了一位大师的设计方法,实际却是学生逐渐清楚设计如何开始、过程如何演绎、重点如何表达,是借由解析大师的“设计方法”形成自身的设计方法和意识。

吴迪: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许并不固定,当同学们在讲述自己的方案、表达情感、诉说体验时,教师的角色是朋友一样的倾听者。情感是学生自身的,也是不需要教的,教师的作用是帮助他们将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尤其在低年级,教师不应将自己的喜好包括设计方法强加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帮他找到对应的方法。当然这需要教师具有较为广博的涉猎,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

黄磊:设计方案推进到一定阶段,需要完成从概念到成果的转化。这时,学生需要一个专业、清醒、客观的外部力量,帮助他判断分析——接下来的每一步如何走、可能遇到什么。此时我更希望把自己定义为“同行者”。有了这个心态,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会更平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讲述自己对设计的理解与探索,哪怕有时候很不切合实际,但为什么要直接“一语道破”呢?

5 “2012亚洲建筑新人赛”二等奖作品(获奖学生:周正 [三年级];指导教师:董卢迪,黄磊,侯冰洋)

6-9 教学过程和答辩现场

吴超:我经常把低年级教学模式比作一种奥运会运动项目——冰壶。我们希望学生扮演那个扁圆形的石球,教师扮演那个刷冰员,引导但尽量不要碰到它。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石球向前滑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像刷冰员努力刷冰的过程,学习的方向与速度会受到刷冰员刷冰位置与强度的影响。针对每一个同学的理解能力与接受程度进行相应的引导,作为刷冰员的老师只需要在石球的前面选择不同的方向和位置进行不同程度的操作。位置的不同可以调整学生学习的方向,力度的不同可以调节学生学习效率的快慢。在整个过程中不过分介入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启发、追问、刺激、发散与引导的方式进行方案探讨。

王怡琼:我认为低年级的设计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持续的讨论和交流是不断进步的机会。以前我觉得我和学生的关系是“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现在是“请你来告诉我你想要做什么”。正是这样的转变让我可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发现每个人有趣的故事,我们都是彼此生活里的老师。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只要一开始理清了思路,他们就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问:您觉得好的学生作业的标准是什么?

吴瑞:第一,扎实的基本功和节制的表达技巧。这里想说的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是如何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第二,能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提出明确的问题或独到的见解,并通过具体手段去解决问题;第三,深入地思考潜藏在设计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并通过精心的操作去找寻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不能是牵强的形式附会或简单的功能排布。

吴迪:本科学生的好作业标准可能有很多,但在我看来也许只有一条:能在图纸表达中看到他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情感丰富且感染力强。不只是渲染图,平面、剖面等技术图纸也应能表达这些。因此,我觉得好作业只是学生设计状态的一个体现,而并非教育目的,关注生命体验的同学才能画出情感丰富的图纸。

李建红:首先作为设计师,学生要喜欢自己的设计。也许作品不完美,但要有打动自己的地方,才有可能打动别人。其次,建筑设计要有人情味,设计为人服务,关注人的行为,关注人与空间的互动,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不是机械地套用成熟的空间操作手法,手法背后的研究过程和思想更为可贵。再者,低年级的学生作业要注重基本功,比如制图的准确性,不是只关注怎么让图更漂亮,而忽略设计表达的初衷。

何彦刚:我觉得好的学生作业和好的设计作品,标准是一样的,那就是能否从中看到你自己。建筑设计和文学、音乐、绘画一样,都表达了设计师本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每个人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也不会相同。而好的方案,一定是投放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与感受。如果只是把别人的经验拿来套用,你就不是在创作,而是在做“方案的搬运工”。

问:您如何理解新人赛的意义?指导参与新人赛,对您的教学有什么影响和收获?

杨乐:新人赛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一次很好的交流机会,没有明确的主题,每位同学提交的都是自己课程设计的成果,是各种思想碰撞的交汇场。我相信同学们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困惑,新人赛提供了一个横向对比的机会,大家可以看到跟自己同样阶段的外校同学们的作品,或许会找到一些答案。在指导学生时,我可能并没有针对新人赛做什么准备,更多的是对这一阶段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以及整体的教学安排和组织进行思考。我每年都会关注新人赛的入围作品,通过多样化的课程题目,可以看到各个院校在教学上的探索与尝试,对自己的教学是一个启发,更是一种激励。

王怡琼:大学是知识体系和世界观建立的初期阶段,这个时候遇到的人和学到的知识会影响终生。新人赛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的世界,有来自不同学校的优秀学生、成熟的职业建筑师、有经验的高校教师,他们第一次走出熟悉的环境,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与更优秀的人交流学习,才知道自己还有那么大的潜力和机会,可以明显感觉到每次进入赛事的学生们在比赛的过程中都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庞佳:新人赛我觉得是两个方面的“新人”。一个是设计入门阶段的“新人”,饱含着对建筑学专业的向往、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望;另一个是理解“建筑—生活”关系的“新人”,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从生活的角度逐渐开始去理解建筑,也开始从建筑的角度去解释生活,学生需要把自己最渴望的生活场景用建筑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两方面都是新人赛关注的重点。

吴超:新人赛是为数不多的针对本科低年级基础教学而设立的竞赛,更是针对建筑学教学而设立的竞赛,能够有效引导高校建筑学教育贯彻“以本为本”的精神。其次,新人赛是一个以学生课程设计成果为载体的竞赛,能够在不额外挤占学生课余时间的前提下展开,既满足了低年级学生渴望通过竞赛被肯定的心态,又通过竞赛促进了各个院校的教学交流。我觉得同学们要通过新人赛去探索自己能力的边界,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等等,同时学习其他作品的设计态度,这就是新人赛的意义。

2 学生访谈

问:请谈谈您在西建大建筑学院的学习经历,这段经历对您现在有什么影响?

10 “2014亚洲建筑新人赛”二等奖作品(获奖学生:杨子 依[二年级];指导教师:吴瑞)

11 “2015亚洲建筑新人赛”二等奖作品(获奖学生:林雨 岚[一年级];指导教师:何彦刚)

12 “2013亚洲建筑新人赛”优秀奖作品(获奖学生:王博 [三年级];指导教师:刘宗刚)

林雨岚:在大学5年的学习当中,除了专业知识以外,我觉得母校的建筑教育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思维方式和审美上的启蒙。我毕业有两年时间了,目前正在向插画和绘本创作方向发展。艺术和设计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互贯通与融合的,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与做建筑设计有那么大的不同,因为创作的起点、过程都很相似,所以之前学到的很多对于建筑空间层面的思考也会应用到现在的创作当中。空间上的虚实对比、起承转合可以是立体的,也可以是平面的。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对我目前的生活与工作有很多帮助,也让自己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

杨子依:西建大给了我非常好的建筑启蒙教育。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我自小就有学习建筑这个清晰的目标。很荣幸我的启蒙路上遇到刘克成老师主持的课程改革,遇到一群满腔热情的青年老师,非常有责任心和耐心地引导我。回顾本科阶段的学习,我现在越来越理解刘克成老师提出的“自在具足,心意呈现”的深意,这些对我之后的研究生学习和工作经历都有重要影响。

王轶凡:从东楼前毕业已经过去快4年了,2020年顺利从南加州建筑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目前我在好莱坞的GNOMON视觉效果学校读书,之后准备从事视觉效果及数字艺术领域的创作。在西建大,我接受了非常基础的建筑学教育。我感谢有这样一段人生经历,可以沉淀、塑造我的审美能力与价值体系。毕业后我在OPEN建筑事务所和朱锫建筑事务所实习时,大家对我的基础技能和专业方面的理解力表示了欣赏。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四下学期的城市设计课结束之后,老师曾对我说过一句话:“你底子很好,但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想法,设计应该是自由和没有边界的。”这句话时常令我思索良久,也让我有了追寻自己梦想的动力。

问:在课程设计的方案推进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想跟大家分享?

周正:在记忆中,我参与过两年新人赛。那时候中国刚开始接触这项赛事,我也是抱着完全未知的心态代表学校参赛。这样的好处是我自始至终都没有以参赛为目标去立意和推进方案,而是以一颗很纯粹的初心去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那是一种极其可贵且难得的状态。而且作为本科二年级的我,没有被职业规范和所谓的“设计经验”所束缚,整个设计过程也是非常开放和充满趣味的,这也是新人赛这项赛事最大的价值吧。

杨子依:新人赛获奖的作品是我本科二年级的一个课程作业,后期稍作调整后直接拿去参赛。但在修改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做设计”和“展示设计”的本质差别,这对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影响。我一直认为,只有自己的项目得到他人认同才会变得有价值。因此,它的评判标准不只是你的设计理念是否被他人认同、设计作品是否合理自洽这么单纯,如果不懂得如何将他人带入自己设计的世界,去了解你的心思、顾虑和想法,那么作品本身也只能是自娱自乐的产物。所以,在初试通过后,我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将自己的作品和概念最大化地呈现出来,也重新认识且理解了模型的意义。它绝不只是将二维图纸以三维实体的方式做出来这么简单,更大的作用其实是将电脑程式所掩盖的有效信息和思考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

孙雯军:首先是“任性”。大学五年我做过很多课题,其中有一次,我在选择概念和设计方向的时候顾虑很多,既想兼顾老师的喜爱,又想兼顾竞赛的方向,但结果反而平庸。反观大一,虽然懵懵懂懂,但我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没有过于顾虑别人的想法。因为这些“小任性”,才让整个设计过程都很快乐,成果也具有个人特色。其次是细节。当时为了给茶室模型找到合适的配景树,在花鸟市场转了一整天,暴晒且绝望。几经波折,后来在一个库房里找到一种叫蓬莱松的植物,效果非常令人满意。后来去东南参赛展示模型的时候,还有老师专门问到这个材料,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值得。

李情族: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卡住的时候,但整体思路还是蛮通顺的。设计周准备画分析图,翻看以前的设计草图,恍然发现自己设计前期那些天花乱坠的想法原来已经慢慢地在后来的设计过程中得以实现,这种感受其实还挺神奇的,好像只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走,不知不觉之中就已经走了很远。设计之中每个想法和灵感都很宝贵,所有的思考和努力都是一种积累。我觉得在建筑学院遇到了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同学们,真的很感谢整个过程中他们的帮助、鼓励和陪伴。

问:请谈谈您参加新人赛的经历,现在回想那段时光,有什么感受?

王博:现在回想9年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在中国那么多优秀的作品中获得前5名并代表中国参赛,我当时非常兴奋,觉得自己很幸运。之后代表中国在日本大阪参加亚洲的总决赛也是一个非常难忘的经历,赛程安排也很紧凑,从参观日本新人战的展览,旁听他们的最终决选(西泽立卫是评委之一),到我们布置自己的参赛场地、修复模型和准备双语的汇报文件,短短的几天里既兴奋又充实。比赛过程中也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和来自各个学校的老师,很开心的是现在和很多人还保持联系。

李贝宁:当时在新人赛网站上投作品的时候其实蛮紧张的,因为我是抱着很大的期待来参加新人赛的。但是,作为一个大一的学生,会感觉自己啥都不会,排版、封面都很粗糙,很担心选不上。快放暑假的时候我提前了几天坐高铁回家,但是刚在家待了一天,新人赛海选前100的结果就出来了。我当时特别高兴,赶回学校准备下一阶段的东西,然后一个人拉着一个行李箱,带着一个沉重又脆弱的模型,踏上了去东大的路。到南京的第一天,和其他学校的优秀同学们交流了对于作品的想法,并且达成了全国所有的建筑学专业课都很折磨人的共识。第二天是Top100选手和评委老师们的交流大会,所有人都沉浸在这次盛会里,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觉非常兴奋和激动。

问:新人赛的获奖对您后来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有什么影响?您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周正:2011年的建筑新人赛是我建筑师生涯的启蒙一站,获奖本身给予初出茅庐的我一种肯定,是对无数个不眠夜和汗水的回报,也从此坚定了我此生对建筑学的追求。但整个参赛过程以及在日本、韩国的游历才是真正的财富,让我对建筑学有了更广阔的认知,这也一直影响到我之后的参赛经历以及出国深造。去感受不同的语境,看不同的建筑,跟不同的人交谈,在每一个人生节点都不应满足,而是去选择新的挑战。直到今天,那种对建筑学的求知热忱依然伴随着我,鼓励我前行。希望未来,不管身处何处,这种初心都能伴随着我,不断沉淀。

林雨岚:对我而言,自己的心态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改变,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突然间很多同学和老师都知道了我的名字,这也给我之后的学习带来了一点压力。是压力也是动力,会在想要懈怠的时候提醒自己要坚持下去。奖项只是一个荣誉,但我仍然是原来那个自己,我不能一直活在这个荣誉下面,我还要继续向前走。尽人事听天命是我一直以来所相信的,我能做的就是在当下不断努力、不留遗憾,其他的就交给天命吧。关于未来,我只想把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不辜负自己、不辜负时间、也不辜负曾经学到的知识。自己能够不断进步,不要求速度有多快,只要不断向前移动,那就挺好的。

王轶凡:2015年夏天我参加了建筑新人赛,到现在已经快6年了。这次参赛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个优秀的契机,去凝练自己的想法,并且更踏实地对待今后的每一件作品。着眼当下,我放下了建筑师在职业上的担当,重新修读BFA的学位。我在南加州建筑学院两年多的学习与生活中,找到了未来所向往的职业方向与人生意义。而且,我不再被建筑学的想法和条件所束缚,接下来面对的是技术领域的星辰大海。今后我希望可以顺利地进入好莱坞的大厂工作至少一年以上,完整地参与一个甚至更多项目的开发,努力积攒经验并提升个人的技术能力和艺术修为。在工作之余,开始设计和制作自己的概念项目。我希望在在南加州建筑学院学习到的与设计相关的想法和审美,可以用到自己今后的项目中,做一些自己的研究系列,这样比较有意思,也让人生充满了意义。

李情族:获奖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设计思路与方法的学习,以及参赛过程中遇到的优秀伙伴和作品,其实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视野的拓展。在与国内外不同评委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建筑学更深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所以,最后知道自己获奖的时候也并没有那种兴奋和激动,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反思和对整个过程的回顾和感慨。□(文中所有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英文内容由黄磊老师和吴冠啸同学翻译)

猜你喜欢

建筑过程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