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点·视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生谈UIA国际建协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2021-06-03张倩叶静婕吴珊珊ZHANGQianYEJingjieWUShanshan

世界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建筑学竞赛建筑

张倩,叶静婕,吴珊珊/ZHANG Qian, YE Jingjie, WU Shanshan

UIA国际建协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是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IA, Union International des Architects)组织的面向全球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最高规格设计竞赛,被业内誉为“世界建筑学专业学子的奥林匹克大赛”。赛事每3年举办一次,目的是引导学生们关注每个时代全球建筑学所面临的前沿焦点问题,获奖作品均表现出建筑学专业学生与前沿理论交流的系统思维和回应时代建筑问题的高水平设计能力[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1984年首次参加该项赛事到2020年的30多年时间里,先后13次参赛、11次获奖,获得25个奖项(表1)。其中,两次获得第一名,并且在1990年荣获该赛事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为中国建筑学子在国际上赢得了极大的声誉[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1950年代建校以来,始终秉持着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紧跟时代的建筑教育理念。作为一所西部建筑院校,虽然地域经济贫弱、信息技术条件落后于国内中、东部地区,但是学院师生始终关注并紧跟国际建筑学发展的前沿。多年以来,依托学院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教学传统,由富有经验的教师团队带领学生不断探讨和思考地方现实的建筑问题,以立足民族和地方的站点,放眼世界和未来的视野,探索着世界建筑与环境的未来发展可能性。在竞赛中的多次获奖,很好地体现出西建大师生对时代建筑问题的回答,受到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学人的认可。

36年的参赛历程中,西建大的参赛队伍从建校伊始的第一代教师,已经延续到今天的第四代80后年轻教师。各阶段的参赛学生,大多也已成长为祖国各地各大建筑院所、高校的中坚力量。本文选取其中18位各个时代的代表教师和当年的参赛学生,从参赛经历、感悟收获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进行访谈,辑录如下:

1 第一代师生(1984、1987、1990年)

问:1980年代,国内刚刚接触UIA竞赛,您参赛的初衷是什么?如何理解UIA竞赛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

汤道烈:19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刚开始与国际有交流机会,国内设立有建筑学的高校都收到了来自UIA邮寄的竞赛参与邀请函。我们学校建筑系里召集会议,认为这是一个了解外界、激发自我、学习进步的好机会,希望将79级四年级上学期的小区规划设计和下学期的毕业设计两个学期作为一个整体来参加这次竞赛。我便作为小区规划课程的教学小组组长,承担了四年级上学期的竞赛解题与设计观念建立的教学工作,为后期的毕业设计打基础。面对这个挑战性的新课题,我们掌握的相关资料非常匮乏,于是,我利用暑假时间前往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去清华、同济、南工等学校的图书馆和各大设计院、规划院的资料室查阅期刊书籍,搜集国际前沿理论思想。其中,《马丘比丘宪章》提出的三大原则和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对我们那次设计概念的建立帮助很大。

参加国际竞赛最大的益处是让我校建筑学的师生都进入建筑设计理念学习的过程,当年在《马丘比丘宪章》中看到的“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争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这三大原则以及后现代建筑理念中对建筑师社会责任感的要求,直到今天仍然是建筑学领域不断探讨的问题。而作为建筑师,应该认识到空间场所的建筑与环境的营造,不仅涉及技术与美学问题,更应具备陶冶人们的文化认同和促进社会凝聚力的作用。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始终抱着开放学习的态度,取百家之长,去了解最新、最前沿理论的发展,与国际接轨。而参与UIA竞赛,正是了解国际建筑思想与理论发展前沿与动态的最佳窗口[3]。

周庆华:1982年底得到UIA报名通知,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相关信息较少,感到在学生时代能赶上一次国际大学生竞赛机会难得,因此立即报名了。

表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参加UIA(国际建筑师协会)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情况

1.2 1984年参加UIA竞赛师生合影及工作讨论(图片来源: 杨晔)

一是由于各类可参阅资料信息很少,对题意的理解是一个过程,在探索中形成了最后方案。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调研,组织形式也由最初的3个设计组临时增加了一个“方法组”。那时习惯于基于任务书的教学,没有自行计划类设计,因此开始依然是“建筑师进行的设计”,没有“促成居住者进行设计”的“方法本身的设计”。当明确了题目真正内容后,也感受到了创新意识的全面提升。

二是现实问题逼着大家要看社会、经济、管理乃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使规划设计与相关学科的关联开始成为自觉。最后是通过对十几个城市与地区的调研,了解到许多现实中的住宅问题,深刻感受到住宅问题的紧迫和从事建设行业的责任。通过参加UIA竞赛,我真切认识到从现实问题入手,深入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性,另外对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意识有了更多的强化。这些对之后的职业生涯有重要的意义。

杨晔:1989年我们大四第一个学期就迎来了参加UIA竞赛的机会,那年的竞赛题目是“一座生活在记忆与期望之间的今日住宅”,当时,系里在建筑学两个班和城规一个班各挑选出一个小组参赛,我作为建筑学8602班小组的组长。

我们是一个委托培养班,那时候在各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也会比另一个建筑学班低一些,班上同学一入学就已经被来自各省的用人单位确定为委培对象,没有了毕业找工作的后顾之忧,给人的影响就是学习动力上会打折扣,但恰恰是因此我们身边的同学表现出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甚至是一股要为“代培班”争一口气的劲头,才使我们组有机会被系里挑选参加UIA竞赛,是偶然也是必然,这就是我们参赛的初衷。我们组的指导老师是张缙学教授和当时还很年轻的刘辉亮、肖莉老师,在老师们对往届竞赛的分析讲解中,通过筛选对象、分析背景、查找资料、梳理问题、寻找答案等各个环节训练,我们进行了密集的讨论交流。同学们走访多个社区,对社区街道和室内外生活空间进行测量、画下速写、记下笔记,细致观察思考城市中的邻里的空间结构、尺度以及不同的空间,一个学期下来,我们一边上课、完成课程设计,一边投入到紧张的竞赛之中[3]。7月初喜讯传来,小组的同学们竟一时不敢相信,老师、同学们纷纷表示祝贺,并告诉我们时任建设部副部长的戴念慈先生远隔重洋从加拿大蒙特利尔给学校发来贺信,这一切也让我们的4年西冶求学有了一个难忘的标记。

3 1984年UIA“国际建协叙利亚建筑界奖”获奖作品(部 分)《“促成城市旧区居住者改建住宅规划与设计”—— 西安北院门化觉巷旧区居民住宅及住宅区改建方案》指导 教师:佟裕哲,张缙学,侯继尧,汤道烈,张似赞,李觉; 参赛学生:王瑶,陈勇,周庆华,孙西京,高青,张新悦, 陈漪,吴天佑,唐和,王琦,李唐兴,陈忠实,聂刚

4 1987年UIA“国际建协澳大利亚分会奖”获奖作品(部 分)《西安韩森寨七村方案》指导教师:张缙学,张似赞; 参赛学生:李健,何健,程帆,石晶,芦天寿,陈君,韩 冬,康建清,胡文荟,朱亦民,王懿

5 1990年UIA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获奖作品(部 分)《“老邻里区中的一座今日三合院住房”——以西安 市柏树林三学巷老住宅区为对象》指导教师:李觉,刘辉 亮;参赛学生:岑兆缨,邓康,葛晓林,姜立军,田军, 王文,袁东书,杨彤,杨晔 (3-5图片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2 第二代师生(1993、1999年)

问:1990年代,UIA竞赛成为促进国内外专业交流的窗口,参加、指导UIA竞赛您的体会和收获是什么?

王竹:1993年,我们结合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参加了第15届UI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当年的题目“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方案——构想探索”是一个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涉及到许多跨学科内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缺少这样宽泛的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指导思想、内容及方法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突破。在确定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概念设计时,由于任务书中特别强调物质、技术等问题,一部分同学提出要紧密围绕任务书,抓住主题,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如果仅遵循任务书中所提出的内容,就跳不出限定的框架,不易做出特色。究竟该如何决定,问题摆在了指导教师面前。以学生为主体,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正确把握教与学关系的基本思想。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应通过更广义的视角来理解课题所提出的背景、概念、意义和目标,把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放在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共时轴、以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为历时轴的体系中去把握,寻求解决问题的适宜性途径。

最终提交的方案 “西安传统居住社区的更新改造”,在50个国家和地区参赛的406份方案所评出的8份最优秀学生方案中,荣获第三名——美国建筑师协会奖。国际评委会的评语中写到:“该方案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实例,将有关可持续性的诸多问题与历史、文化和行为模式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获奖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目的,而是要坚持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使建筑理论和建筑设计教学与国际发展趋势始终能够保持同步。

肖莉:1998年,建筑与城市文脉课程设计恰逢UIA竞赛,当时我们的课程正在做西安正学街的保护调研。结合竞赛,我们深入探讨如何使城市历史地区在21世纪保持活力,并与未来生活产生良好互动的问题。在传统的历史街区保护中,我们通常注重建筑环境设施硬件质量的提升,难以解决社区营建、活化、社区和谐发展等问题,所以我们想通过这次竞赛设计,探索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建立虚拟社区。我们希望改造不但维系原有社区的社会关系,并在当时中国互联网刚刚起步阶段,超前设想设计建立一个虚拟社区,强化社区交往,居民可以居家工作并向社区专业人员获取知识、寻求帮助,除了与社区内居民的互动互助之外,享有更多与外界交流沟通的可能性,使历史街区未来的生活更丰富多样、更具魅力。

那次竞赛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改革开放初期建筑学专业教学、研究、实践大大落后西方世界,基本上都是完全学习、效仿西方。但是在那次UIA竞赛中,我们更多的是在琢磨自己,而不是琢磨别人,在思考中国、中国城市的未来。当时竞赛获奖以后,我们总结经验,认为设计一定要探索属于自己的路,怎么把本土历史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进而演变成我们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思想,而不是模仿西方的建筑形式。所以这个过程,让我们变得更自信了,对所做的教学和研究也充满信心,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在未来就一定会更好。

张彧:我参与了1993年的UIA竞赛,主题是“处于十字路口的建筑”,当年国外建筑发展正处于一个瓶颈期,国际建协对建筑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出了信号,希望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次竞赛对我后期从事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好的选题、巧的立意、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理解,以及深入细致的设计,是竞赛获奖的基础,另外,团队协作以及指导教师对时间及进度的把握也很重要。参加竞赛拓宽了自身的视野,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迈进了一步,是一次很重要的经历,也增强了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信心。2011年日本东京第24届UIA竞赛,东南大学学生取得第一主题金奖和银奖、第三主题优秀奖的好成绩,我作为组织者和指导教师之一发挥了积极作用。获奖对我学习和工作的影响是伴随终生的,它教会我更深入地思考设计问题。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空间创造和精神空间体验的问题,更需要将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的理解融入其中,从历史、文化等深层次去思考,并以简单和轻巧的方式加以协调和解决的过程。

常海青:UIA大赛是我们学校多次参加和多次获奖的重要赛事,相当于国际建筑院校的奥林匹克赛事。我参加过两届,分别是1996年和1999年,也是我本科毕业和研究生毕业的重要时刻。那个时候UIA竞赛是由学院组织专门的教师团队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不仅能享受各位先生的亲身教诲,还可以接触到很多新的设计理念,因此参加UIA竞赛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个提升自己的难得机会。1999年那次UIA大会是在北京召开。世纪之交,竞赛的题目是“迈向21世纪的住区”,我作为竞赛组组长,肩上有很多压力。为了能够完成好这个题目,团队的小伙伴在指导教师张似赞先生和肖莉教授的带领下,在学院刘克成教授及其他教师的悉心指点下进行了大量辛苦的工作,最终成果从理念到设计都对传统进行了非常大的突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互联网+”的应用与“社区规划师”的理念。20年后再回看,不禁感慨当时的思想放在今天依然鲜活。随后参加的UIA大会,吴良镛先生等5位国际评委的到来,使我近距离接触学术大咖,密集看到全球各个建筑院校学生的智慧结晶,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学术滋养。在和国际顶级学者的交流中,让大家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UIA竞赛带给我的影响太深远了,最重要的是我从各位前辈及团队伙伴那里收获了设计思维方法。从教20年,我一直希望能像诸位前辈们那样将所学所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UIA竞赛不仅是一场赛事,更重要的是历次参加的过程中反映出一代代教师薪火相传的“西冶精神”[4]。

6 2014年南非UIA竞赛颁奖现场师生合影(图片来源:李昊)

7 2017年首尔UIA竞赛颁奖现场师生合影(图片来源:王璐)

8 2005年UIA“日本建筑师学会奖” 获奖作品(部分)《一 个都不能少》指导教师:李军环,王健麟;参赛学生:陈 敬,张磊,胡毅,徐洋,王军,袁志涛

9 2014年UIA“一等奖”获奖作品(部分)《缝合城市》指 导教师:裴钊;参赛学生:吴明奇,牛童,冯贞珍,崔哲 伦,罗典 (8.9图片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3 第三代师生(2005、2008年)

问:2000年后,UIA竞赛关注设计本体的转型创新,教师和学生是如何共同解题破题的?

李军环:我曾经带领毕业设计组的同学参与了两届UIA竞赛。其中2005年的UIA竞赛的主题是特殊及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建筑设计。当时对竞赛题目的解读,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大的范围内寻找极端和超常环境下的敏感、矛盾性问题,找到人们共同关注的普遍问题,再落到极端或超常的点上来解决此问题。这个“点”应该是我们熟悉的,与本土环境相结合的。最终我们确定从儿童这个目标群体入手,关注贫困地区儿童的失学问题。在极端贫困经济挑战与极端干旱的自然环境背景下,缺乏资金和专业人员,缺乏接受教育的基本条件“校舍”。我们希望能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有创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最初构思就明确了我们不是单纯完成一个设计方案,而是注重对策与一整套操作方法的探索。通过建筑师的介入,协调社会、地方政府、居民一起参与,共同建构极端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环境。经过UIA竞赛,最多的感受是建筑教育不单单是对于专业技能和设计理念的培养,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本主义思想与建筑观。不但要解决如何设计的问题,更要站稳为谁设计的立场。

李岳岩:自1984年西冶首次获得UIA竞赛大奖开始,UIA就一直是西建大师生关注的焦点。我当年参加86级学长们的颁奖仪式时就特别渴望也能有参加UIA竞赛的机会。自2005年开始,我作为指导教师参加了6届UIA竞赛,4届获奖,终于作为“教练员”圆了自己当年的梦想。每届题目出来之后都会与学生一起分析,先看看本届UIA大会的主题、关键词以及大会关注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分析题目就会比较有针对性了。UIA与明星建筑师不同,他们关心全球的发展和居住环境,更加关注生存环境的“短板”,同时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单纯的“空间造型”和“秀技”。这些都与西建大传承的建筑教育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也是西建大总是获奖的一个原因吧。多次指导UIA竞赛,对我的建筑观有很大的影响,怎样更好地为普通大众服务,有效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才是建筑师的终极目标,比起明星建筑师我更愿意成为一个“赤脚建筑师”。

李昊:我本科毕业设计就是UIA竞赛,当年做的是西班牙巴塞罗那老城区的一个街坊,那时资源有限,只能凭借竞赛方提供的资料揣测场地情况,最后无疾而终。留校后,陆续以老师的身份指导学生参赛,最近3届的竞赛成绩还不错。我非常鼓励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国际竞赛,通过竞赛可以强化对专业的深刻认知,激发自身的潜力,强化自信心。近3届的UIA竞赛主题无一例外都是在探讨既有城市空间的更新问题,与我校建筑学本科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契合。每届竞赛主题、竞赛任务书和设计要求对教学方案的促进作用明显,一方面让专业教学与世界建筑学学科发展的趋势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竞赛本身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课程中所学专业知识处理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问题。显然,我们的学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建筑教育的水准。

10 2020年UIA“一等奖”获奖作品(部分)《SIHI-Small Industry and Home Industry》指导教师:李昊,吴珊珊; 参赛学生:赵苑辰,马悦,伍婉玲(图片来源:西安建筑 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陈敬:当时正逢我的毕业设计,UIA题目很适合作为毕设题目,于是我和同学便组队报名参加。小组成员一共6位,指导教师是李军环和王健麟老师。这是我本科阶段第一次参加竞赛,很兴奋也觉得很有挑战。当年的UIA题目是探讨极端条件下的建筑设计,针对这个并不熟悉的关键词,我们开展了很多轮讨论,也在不断的提出想法和推翻想法中艰难前进,我们发现很多概念由于没有真实体会,很难继续落实,最终还是选择了相对熟悉的陕北地区贫瘠的小学校教育问题作为解题突破口。现在我留校任教,当年参加UIA竞赛让我从学生身份转换为老师身份,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创作,要立足于实际的问题,开展深入详细的调查研究,只有对问题有了足够清晰的认知,才能让设计更有的放矢[5]。

4 第四代师生(2011、2014、2017、2020年)

问:2010年后,参与UIA竞赛的师生越来越多,指导、参加UIA竞赛对您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哪些影响?

王璐:2017年指导学生参加UIA竞赛,那次竞赛主题强调生态融入城市,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这对长期被形式和功能主导的建筑教学提出挑战。一方面大大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另一方面,也为我自身的教学找到新机遇和新活力,而不是急切地将各种知识转化为理论和教条。

周志菲:在指导竞赛的过程中,我们尝试通过差异较大的不同方向来引导学生解题并开展设计,竞赛结果表明,这两个反差极大的作品都获得了评委青睐,双双斩获荣誉奖,反映出UIA竞赛很强的包容性和自由性,也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开始尝试吸纳多种声音,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坚持本心,相信自我,克服困难去实现自己最初的设计想法。

叶静婕: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指导UIA竞赛获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自身的教学热情,增强了教学自信。透过UIA竞赛的题目设置可以了解世界建筑界关注的城市社会及建筑空间问题,有助于提升教学眼界和视野,也督促自己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去思考一些更前沿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反馈在日常的设计教学工作之中,对我后续的教学具有很大启发。

吴珊珊:作为青年教师,我一共参加过两次UIA竞赛指导,第一次的指导经历让我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内涵价值有了新的理解和认知,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导向,和学生共同探讨很多解决问题的非空间策略,设计视野全然打开。第二次的指导更注重从设计地段的不同维度切入问题,通过系统的、典型片区的、散点串联等不同尺度的设计策略来应对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对老师和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能力及综合表达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两次UIA竞赛都取得了好成绩,这也是对我教学工作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吴明奇:回顾起来,7年前参加UIA竞赛的经历仍然非常难忘。工作后,很多事情并不像在校时候那样单纯,工作实践并没有学生时代的天马行空,更多是现实的平衡。但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比如激发思维、开阔视野、创新解决方案,高效传达及团队协作等,在工作实践中同样缺一不可。当时与队友们的合作模式也成为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李江铃:参加UIA竞赛对我工作后的设计态度和方式产生了许多影响。实践中更倾向于用一种综合性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建筑问题,同时关注和学习多元化的知识和讯息,在职业之内和职业之外多个视角看待自己工作的价值。

赵苑辰:参加2020年的UIA竞赛对于我的研究生学习而言意义非凡。由于疫情原因,我们的设计基本上全部通过线上网络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平时面对面的讨论可以随手标注,效率很高,但在线上讨论中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上题目本身的复杂程度也让我们的设计过程一波三折。但还好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与合作让我们坚持完成了最初的概念想法,确实锻炼了自己的毅力和能力,也让我在现在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对于问题的理解、探索和解决思路变得更加开阔。最终我们的努力也换取了竞赛一等奖的好成绩,非常开心。□

猜你喜欢

建筑学竞赛建筑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建筑的“芯”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