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景衡

2021-06-03陈景衡

世界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文化

1993年带着对专业的憧憬进入西冶,迈入建筑设计之门,受益于母校扎根西部、系统严格的建筑治学理念及作风,对专业始终心怀敬畏。我在“为三千万窑居者呼唤春天”UIA获奖作品、与国际建筑师交流中地域丰厚文化汇聚的高水平思考、黄帝陵独树一帜的地域设计讨论、导师身先示范的大量具体精微设计实践,张锦秋院士、王小东院士的地域实践成就、刘加平院士持续科学探索等几代学人熏染下,走上了“地域绿色建筑”研究创作道路。中年回首,深感青年懵懂时所遇所感、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看似无限可能,实则机遇倏忽而逝。感恩母校秉持厚重的建筑教育理念传统,聚才育人;感佩几代学人勇于开拓、务实耕耘;感激恩师们耐心教诲、悉心培养,让我今天能有机会通过专业做些有用的工作。

1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研究》

2 陕西渭南仓城路H地块综合开发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鸟瞰

4 河湟文化民俗博物馆主入口广场

5 河湟文化民俗博物馆主展厅辅助入口

6 河湟文化民俗博物馆主展厅外界面

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传统建造历史中,公共建筑是重要的文明重器,凝结智慧、汇聚人心与也担负着共同唤起对未来美好的预期,而大量民居建筑则构成技术进步的丰沃土壤,也是文化的庞大载体。建筑天然寄托着我们对生存的期许,表达我们对人类生存方式的理解,“怎么建造”与“如何实现一栋建筑”必然也是理解世界、评价建筑这一实体结果的核心内涵,奠定了设计应用思维的整体性与面向现实问题的思考习惯。

今天,建筑仍是国民经济产业中管理流程复杂的重量级事务,但在分权的民主社会架构趋势下,对“使用需求转化为建筑实体”过程的管控模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类型建筑的供给逻辑已完全不同——政府通常会采用购买高效服务的方式建造公共建筑;开发商以追求投资回报的商业模式建造城市商业建筑及住宅;大量农村自宅则常由不专业的居者寻找易得的建材习惯性地复制建造。在建筑实现过程中,管理、生产、建造、使用需求等各方面目标背离已显而易见。作为千年延续的技术行业,建筑设计对建筑品质控制重要性虽然在当前更为突显,但是其整合各方目标的难度却成倍提升,建筑师的培养、建筑师的工作角色与责任的复杂性也越来越突出。以城市住房建造为例,制造生产建材与部品的主体、购买城市住房设计服务的主体、投资房地产的主体、城市空间管理的主体、建造城市基础设施的主体都拥有城市住房产业生态规则的影响力,而住房最终的直接使用者与设计者却常常是声音最弱的。因此,今天如何设计住房已成为极具挑战的设计研究领域。

对这些基本格局、基本问题的认识,解释、整合、协调、修正与持续的优化,我们学科仍未厘清技术关联逻辑,难以形成技术聚力,没有发展出能让设计师在技术环节持续创造性的工作的机制,在我看来是这个行业目前发展最大的危机与挑战。

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

2000多年前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理想的建筑师知识技能构架至今仍然适用,依然是保障建筑设计品质的核心。今天的城市已成为更庞大系统的建筑连绵体,对建筑真、善的文化认知传统及如何实现高效和谐的技术统筹仍是建筑设计最核心、最具挑战的工作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拥抱更多的新技术去强化建筑中设计的价值,不断探索新的技术途径与技术制度,去协调解决各层级、各类建筑建造中层出不穷的各种新矛盾。

大家都能感到,智能技术将会改变建筑材料部品制造加工生产方式与产业格局,装配化、智慧化将会给大量住宅产品、建筑产品设计提供建造的新可能,必然会淘汰和替代不少现有湿作业建造习惯。但木材、复合有机材料、玻璃、钢材、钢筋混凝土、砖瓦砌块仍将是主体建筑材料,伴随建造的评价逻辑变化,其应用组合技术面临大范围更新迭代;在更为多元多样的设计应用情景下,建筑设计者需及时更新很多知识元,跟踪理解使用不同的建材及其应用方式,解决形形色色的新的使用、建造要求,相应的设计技术体系思考尤为关键迫切。

要保护好值得继承保留的经验智慧与珍贵遗产,要保护好我们的建筑文化传统,更需要理解——现状并不都值得固守,尤其在技术思路上,更应面向需求大胆鼓励探索。因此,如果研究“新技术与现实的结合模式”是我们这一代建筑设计师的时代使命与责任,那么,我们更应该坚守和谐整体的传统设计理念,用好设计创新的思维武器。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