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振东

2021-06-03雷振东

世界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发展

走出黄土塬上的小村庄来到西安城读大学,全村的伙伴很羡慕。在西冶校园中读建筑学,全校的同学很羡慕。所以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坚守。我的硕博学位均在职攻读,作为开门弟子师从刘克成老师攻读城市规划与设计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空与废——从两个自然村谈起》;1997年作为开门弟子师从周若祁老师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后因周老师调动西安交大,学校要求周老师的9名博士生全部转导师,我又开始师从刘加平老师,开题、毕业,学位论文《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回头偶然发现,3位恩师恰好是建筑学院的前3任院长,更有一位院士,自我幸福感油然而生。饮水思源,感恩时代、学院、恩师和同学,我必会为学院、学科奉献余生。

1 《整合与重构》

2 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

3 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

4 青海海东朝阳中学

5 西安周至县商业步行街

6 青海丝路国际会展中心

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当今中国,正处于从量变积累到质变转型的时代关口。当代中国建筑,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亟需自身价值观的反思、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建筑评论的崛起。新时代中国建筑,主体在于人民的根本需求,主题在于建筑文化与绿色技术的一体化,主力在于装配式工业化。

改革开放初级阶段所建设的巨量建筑,已渐渐不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既有建筑的更新、转型和再利用任重而道远,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权重将会不断增强。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建设,是现代主义和功利主义主导的过程,千城一面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长期以来。主体依赖开发商模式而用户只能被动购房,是限制建筑文化多元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个事物发展的先决因素是意识观念,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整个行业的意识形态和建筑观念决定着再发展的基础。由于建筑的综合性,当代建筑发展有赖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建筑观进步,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建筑师是当代建筑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建筑师的修养和素质是重要的保障,能否放下个人的名利,有理想、有追求、守底线,在设计全过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当代建筑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乡村处于城镇化发展期,动态不稳定,人口在流变中,村镇空间体系在重组中,乡村建筑目前处于过程之中,新地域乡土建筑模式如何产生并奠定时代永恒,也是当代建筑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招投标体制、建筑方案的决策机制以及建筑师的话语权也是当代建筑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放弃崇洋媚外的心态,要有文化自信,要实事求是。要把方案的评分权重作为唯一,才能促进建筑创作的繁荣。西部地区迫切要向东部发达地区设计招投标先进模式学习,改掉那些陈腐老旧的习惯。

教学、实践与理论

中国建筑学人才需求巨大,人才需求多样,人才是多元的,复合型人才最难培养,德智体美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往往会发展成领军人才。建筑学教育首先是教育,它得符合教育学的基本规律,不能借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而偏离基本原则。

建筑学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越是地域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域的特色越鲜明。建筑学界犹如“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所在的江湖一样,多元化发展,百家争鸣。

建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属性,偏颇的解读往往是视角权重的不同见解,不管如何,当今的建筑学,科学属性会越来越强。

本硕博的教学目标不同,本科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原则,重在素质培养;硕士突出能力、方法培养,重专业水平;博士强调创新、理论培养,重研究能力。

本科生量大面广,初入行业,因材施教是基本理念。尤其西建大本科生规模大,更要在一至三年级,每年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全年级分班重组,使教育资源与学生发展结构适配。四五年级的工作坊和毕业设计本身是双选的,不存在问题。

硕士研究生的专硕和学硕,不应在入学时界定死,指标可以控制,但机制应该灵活开放,根据最后成果评定会更好,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为加强专业与学科的协同发展,传统的教研室体制应该被教学团队体制所取代,传统的专任教师队伍结构应该被多元化教师队伍结构所取代。

建筑学本、硕“5+3”学制的确太长,应回归4(本科)+2(专硕)或3(学硕)学制,在专硕毕业时选学硕和专业博士,学硕毕业后选学术博士。

建筑学是一个应用性学科,教学、实践与理论是一个闭环发展链关系,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发展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建筑的“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