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青

2021-06-03常青

世界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异形原型遗产

1978年我考进西冶建筑系读本科,4年受教时光,对林宣、张似赞、李觉、张缙学、侯继尧、郑仕奇等师长的学识、师德和风采耳濡目染,印象颇深。他们所开设的中外建筑史、投影几何、规划原理、建筑设计等课程都非常经典,属一流的专业启蒙,培育之恩,感念之至。

我中学时代受到“要自学,靠自己学”这句名言的激励,一上大学对拓宽专业内外的知识面更加如饥似渴,课余花大把时间广泛阅读、恶补外文,还常常事先未约就登门向老师拜教,虽然失礼,仍被待见。去的最多的是张似赞老师家,曾被他的理论修养和英文水平深深吸引,每次谈话都在一两个小时以上,可以说张老师为我开了“小灶”。

再有,作为那个时代正规的学院派教育,西冶建筑系也很重视以美术训练培养学生的建筑表达力。记得教风景写生的王正华老师,对我凭感觉作画的习性曾大加鼓励。尽管绘画和设计其实是两码事,但也有相似之处,即感性之于二者都是第一位的,包括视感和触感。这个切身体会从那个时候起就已萌生了。

传统的寓意及呈现

“传统”一词,在客体对象上可对应“现代”或“时尚”,而在主体行为上则可对应“变革”或“创新”。因而“传统”极易与“过时”或“守旧”等负面词汇相关联。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建筑的“传统”?以下从4个方面对建筑传统的寓意及呈现做一番讨论。

其一,作为习俗范畴的传统(custom,convention),一般都会内涵于建筑。虽然习俗是随时代进化的,但身体知觉和行为习惯却有恒常性,因此关注日常衣食住行中潜在的地域风俗和集体秉性,有助于产生在地设计的品味和质感,这是人类学视野的建筑学命题。因为除了空间的塑造和功能的满足,如果将建筑看作组织形态,那么其不但要合于功能,而且要合于现行的习俗、行为习惯、身体触感和场景氛围。就此而言,传统之于现代依然如影随形。

其二,作为身份象征的传统(symbol of identity),为古往今来通过建造方式形成的文化遗产——“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所承载,代表着国家、地区或城乡社会的历史身份及其文化象征。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大卫·洛温塔尔(David Lowenthal)的《遗产势盛与历史披靡》(The Heritage Crusade and the Spoils of History)一书中认为,在这个技术和文化飞速变化的时代,凡事方兴即废,过往陌若他乡,因而“在失去和激变的困扰中,唯有谨守住残剩的定力,方能把握住前行的方向”。同时,这种诉诸于遗产话语的传统热,也衍生出了将遗产泛化、异化、失真化和过度商业化的全球现象。

其三,作为历史形式的传统,常常被再现于现代的建筑造型,这是对传统复兴最直观的诉求。在我国30年摧枯拉朽式的旧城改造运动之后,大多数城市已失去了体现其历史身份的风貌特色。在中外城市发展史上都难以避免的新陈代谢之后,也引发了找回历史文化资源的念想。于是,模仿传统形式成了选择性的价值补偿,传统再现被寄望于唤起记忆或招揽观光的仿古场景。

其四,作为原型意象的传统(archetypal image),涉及了历史建成环境的渊源,和未来建筑进化的文化基因。就间接或直接的生活经验和空间记忆而言,任何建筑本质上都来自合目的性或合象征性的原型意象。推而广之,一切原创皆蕴含原型,对原型理解的深度影响着原创的高度,因而原型是设计创意的内在驱动力。自现代主义诞生前后以来,有关建筑原型的话语大致有3种取向:第一,新古典将原型风格化,寻求形式再现(representation);第二,现代古典将原型结构化,寻求意象类似(analogy);第三,异形建筑则将原型解构化,寻求陌生反差(contrast),也就是异形化(见《世界建筑》201612期:改进建筑60秒/常青/原型与原创)。今天,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精英建筑师和建筑学子,大多对异形建筑追捧有加,异形化俨然成了创新价值的外在表征。

然而,关于建成环境中的传统问题至今分歧依旧。如马里奥·博塔和扎哈·哈迪德这样的国际前卫建筑师,就对所谓环境协调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问题无足轻重,设计应完全取决于建筑师本人的创意和环境判断。对此,法国艺术史论名家佛朗索瓦斯·萧伊(Francoise Choay)认为,今天的那些标新立异的建筑作品,已不屑于融入建成环境的文脉整体,而是被锚固在基础设施系统上自说自话。她谐谑道:“在当代造型艺术中,这些建筑作品已经被喜好嘲讽和挑衅的智识主义美学刻画得淋漓尽致了”。

萧伊在《建筑遗产的寓意》(L'allé gorie du Patrimoine)一书中的这类点评,包含了对当代建筑潮流本质的敏锐洞察,就连作为国际建筑时尚风向标的普利兹克奖,近年来的评选标准也出现了一些有别于以往的转向,即更倾向于推崇直面现实生活的普适、生态、再生、在地和共享等可持续理念及其建筑语言。对于历史建成环境而言,尤其是关注新旧共存的再生过程。而所谓“再生”,与知恒通变的“再造”同义。总之,虽然变化合于自然规律,但是能在百般的变化中发现和发挥那些不变的定力,而不是为新而新,为变而变,反而显得更具长远价值。这也可看作是传统之于当代及未来的某种寓意及呈现吧。

1 代表著作

2-4 河南省建设大厦

猜你喜欢

异形原型遗产
包裹的一切
遗产怎么分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千万遗产
水晶异形卡可以定制的交通卡
水晶异形卡可以定制的交通卡
水晶异形卡可以定制的交通卡
水晶异形卡 可以定制的交通卡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